首页/文章/ 详情

我们的技术为什么总是“再落后”?

1年前浏览182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经常提到:“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那时候对比的往往是日本和韩国:为什么人家引进之后能发展、创新,而我国却不行呢?30多年过去了,这种现象一直存在。

 

当时有一种说法:日本和韩国引进以后,花了很大的代价去学习,然后再去创新。而我们根本就没有学透、就去追求所谓“创新”了。我们引进一些技术以后,设计院或者照葫芦画瓢、或者等比例放缩,根本没有吃透设计的原则。有时候为了降成本,会走歪门邪道:有家企业设计连铸机时,把一个调节流量的阀门改成了开关阀,导致产品质量严重下降。学不会就去改进,基本上属于瞎扯淡。而没有持续改进,过几年又会落后。

 

但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认真去学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缺乏对质量的敬畏和追求。因为在追求质量的时候,才会想办法学透、才能体会到设计师在每个技术点的用心。所以,我曾经反复强调: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技术上被人卡脖子,本质上就是质量不过关。

 

为什么缺乏对质量的敬畏和追求呢?这又与我们的市场有关。用户过度重视廉价、而国家对劣质产品的惩罚不到位,形成了质量工作的“逆淘汰”。重视质量是要花成本的、尤其是精力和时间成本。逆淘汰就是认真做事的人活不下去、发展不起来:因为认真的人往往看起来“做事效率低”。而高质量往往是“慢工出细活”。

 

如前所述,质量是靠人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保证的。在我国有个潜规则:时间不值钱、人工不值钱。其结果就是“认真的人不赚钱”

 

“时间不值钱”还会导致另外一个问题:对工具的重视度不够。18年前,我开发了一个计算工艺参数的工具软件。不论是公司还是我自己,都没有特别重视它。因为它的作用只是:把过去3天做的事情,变成3分钟做了。这能有多少效益呢?

 

现在看来,我们轻视这类工作,是个重大的误区。

 

上述工具软件的价值,直到10年后公司生产了3000吨不合格产品后才被意识到:效率提高之后,可以避免人们“拍脑袋”、可以促进“知识传承”、可以促进“持续改进”。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就比节省3天时间大多了。

 

古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发现,国外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做工具;而我们则是能用现成的办法做,不喜欢做工具。一种心理状态就是:做工具花了这么多时间、省了这么点时间,不划算。但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不做工具,持续改进的机会就少了、能力就不会上升、形成产品化技术的机会就少了。

 

现在我们被卡脖子的工业软件,不就是这样一些工具逐渐发展来的吗?

 

前几天有专家写文章,说中国被卡脖子是因为缺乏原创技术。说得好听一点,这些观点叫纸上谈兵;说得难听一点,就是砖家误国。不论是芯片还是飞机发动机,我们不是“做不出”而是“做不好”,是在“持续改进”阶段被人越拉越远的。

 

工业软件这样的技术,往往就是从做一些小工具开始的。开发这些小工具的最初目的,往往只是满足个性化需求,很难戴上所谓“原始创新”的帽子。但是,越搞越成气候。这就是所谓“飓风起于青萍之末”。我在企业的工作经验是:如果我们过度强调原始创新,就会忽视这些萌芽技术,不去扶植它们。最终一定会导致新一轮的落后。我们应该意识到:工具的落后,是真正的落后。

 

“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是因为没有能力持续改进。工具,是持续改进的重要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制造业落后首先是工具的落后。要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要从重视工具创新开始。刘备临终前曾经对儿子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国的技术不被卡脖子,也要记住这两句话。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芯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3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2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