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我应自动化博览的邀请写了篇稿子:《未来10年,将是中国自动化行业发展的黄金10年》。到今年,恰好10年过去了。
写这篇稿子时,“智能化”、“数字化”的概念还不是太热,我也不习惯用这些词。但是,文章中却谈到了机器人产业、生产过程智能化、智能交通,也谈到了与后来的大数据、工业APP相关的概念,如BI、数学模型等。如果按照现在的说法,题目或许应该是:《未来10年,将是中国智能化发展的黄金10年》
我是如何做出这种论断的呢?要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我认为:两个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巨大:一个是刘易斯拐点,一个是人口发展的拐点。这两点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一线城市房价的上涨。
后来有人约我和几位企业家喝茶,谈到了文中的观点。这几位企业家是搞自动化、机器人行业的。当时,他们的经济压力特别大、想改行做别的。听完我的观点后,他们表示:不论再难,都要咬牙再坚持5、6年。那时,我拿出一张人口曲线:2022年起,中国每年减少1000多万劳动力人口;十几年间,蓝领工人的数量可能减少2个亿。这些就是基本国情的变化。这些变化,就会极大地影响我国的企业生态。
十年过去了,我的这些观点得到了印证。
我在《知行:工业基因的数字化演进》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带来的变化。理解了这些变化,就会意识到:未来劳动力越来越贵、时间越来越值钱,会给数字化、智能化带来极大的机会。比如,劳动力越来越贵,企业对自动化的需求就越来越强烈、人们对生活品质和产品质量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值钱时,对设备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会成为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推动力,带来大量的机会。
写这些内容时,很担心读者不明白我的意思:谈这些东西干什么呢?因为我关心的是价值驱动。优秀企业家的战略布局,必须要看未来发展的潜力。视野要超前一步,行动才能领先半步。视野超前一步,就要预知市场的变化。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他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大约在同一个时代,在中国的《吕氏春秋.察今》中,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刻舟求剑、循表夜涉、引婴投江。这些故事也是要告诉大家:世界是变化的。
现在看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以天、月为尺度,我们往往感觉不到世界的变化。但是,如果以5年、10年为尺度,就会发现世界变化实在太快了。我今年55岁。儿时的记忆就像发生在昨天。那时,WG期间开批斗会,我还历历在目。如果再往前推55年,是1913年,那时大清才刚刚灭亡、民国刚成立,国家正面临严重的动荡。如果追溯到第三个55年,是1858年。那时,鸦 片战争结束不久,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中国正在经历千年之大变局。当追溯到第四个55年时,发现乾隆皇帝刚去世不久,大清帝国还沉浸在“康乾盛世”的幻影中.....
创新者要超越前人、超越对手,就一定要学会抓机会。有变化,才会有新的机会。世界一直在快速地变化着。如果察觉不到这种变化,怎么创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