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海波
导读
3月22日,生命未来研究所(Future of Life)发布了一封《暂停大型人工智能研究》的白 皮 书,呼吁所有AI实验室立即暂停比GPT-4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的训练,暂停时间至少为6个月,尽管签名方式不太严谨(出现了冒名签名的),目前已有一万多名各界人士签名,但也出现了明确反对的声音。3月25日,OpenAI的CEO奥特曼在与MIT计算机、AI研究科学家Lex Fridman对谈时提到,“AI确实可能杀死人类”。3月31日,意大利成为第一个宣布暂时禁用ChatGPT的国家。无论这些动作和观点的效果和影响,它们确实反映了部分国家、公众和专业人士对新一代AI的担忧。
这种对AI可信性的担忧,在数字孪生领域,换成了存疑:数字孪生体在多大程度上模拟了目标实体的特性和行为?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信赖、依赖数字孪生系统的预测和决策建议(特别是当这个数字孪生系统还用到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时)?
笔者认为,无论是担忧、还是存疑,都不是因噎废食、抗拒排斥、止步不前的借口(在日新月异的当下,没有一家AI公司会暂停研发),而是“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加快技术研发和(特别是伦理和治理相关)标准法规制定的动力。
有点尴尬,和中文“安全”这个词在英文中对应safety和security两个词类似,“可信性”或“可信的”、“可以信赖/相信的”在英文中也是两个词,credibility和trustworthiness(还好,believability不是专业术语),credible和trustworthy。鉴于这两个词在中文中尚没有严格区分的官方的正式译法,本文认可两个词都采用可信性或可信度译法的现状,多数情况下直接使用英文以示区分;对可信性和可信度分别对应的定性和定量的说法,本文不做区分,视为同义词。在介绍建模仿真、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领域可信性相关标准现状和研制进展后,本文尝试给出区分这两个词的译法建议,并对数字孪生领域的可信度指标表征给出标准化建议。
一、语言学和社会学
视角下的“可信”
二、国外行业标准规范和
国际标准中credibility的定义
三、国际标准中
trustworthiness的定义
图4 ISO/IEC 22989:2022对AI可信性的理解
四、数字孪生语境下
的可信性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