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了!公众 号没写一篇文章,上次与林兄合作写了一篇(主要是他写的)。然后还有一篇,AI喂了50篇材料(豆包上传50篇),自动生成了一篇汇总。
但在这一年中,我可一点没偷懒,产业研究的工作一直都在做,一直在探索国产工业软件的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国内目前有三条路径正在进行: 一:南方路径 ,还不错的,是盘大棋,但也有大的使命与责任。二:国内头部的工业软件企业,手上现金有10-30亿规模的,开始通过投资-控股-收购的组合来实现大公司之路。三:海外源码的购买、合资公司、产品收购与公司收购。
这次的内容比较随笔,主要通过一些随意文字结合整理的一些素材,供大家参考。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正。
创新是客户找你!模仿是你找客户! 创新是增量市场和替代市场!模仿是通过利用好外部环境的变化,分享存量市场,夹缝中求生存,不管是大的企业还是小的企业,在此市场的结果是,越来越难!
工程与制造软件(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Software), 工程类软件(Engineering Software), 工业软件(Industry Software), 数字化工具(Ditial Tools), 数字孪生体(Digial Twins),还是什么? 代表工业软件的词语其实也在发生变化。未来究竟用什么词语来代表这个行业?自1957年第一款CAD软件开始,时至今日,CAD软件已经赋予,或者还在被赋予更多的使命与元素。CAD是领域技术,CAE/CAM或者其他CAX都是领域技术,这些技术通过不断的整合每个时代的新技术与新方法,面向不同的新工艺与设备,自从建立联系,它就一直伴随与支撑制造业的发展。这个市场的体量也在随着新技术的引入,让产品的能力不断的延伸,从一个部门的端到端(End to End)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企业的端到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端到端,供应链与企业之间的端到端。工业软件正在从一个领域技术迭代到一个行业,正在从一个行业迭代到一个产业,正在从一个产业就成为这个世界的建模工具,也在成为数字化世界的控制器。让工业软件已经成为各大世界头部企业重点布局的方向。
今天都不用想象,微软,Nvidia,Meta,Oracle,Google,OpenAI等等一定会成为新工业软件版图的有利竞争者与领导者。传统工业软件会有两类使用者,一种是真人,一种是AI Agent(L0-L5)。
下面是AI在今年收并购的参考:
source:公开网络资源
下图展示了历史上 25 起最大的并购交易(M&A Examples),按照调整后的交易金额(以十亿美元为单位)进行排名。标题为 “25 Biggest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History (Top M&A Examples)”,并且注明这些交易金额已经根据通货膨胀进行了调整。
列出了从 1999 年到 2023 年间的重大并购事件,每起并购事件旁边都有相应的公司标志。排名第一的是 1999 年沃达丰(Vodafone)和曼内斯曼(Mannesmann)的并购,交易金额高达 3738 亿美元(经通胀调整后为 3738 亿美元)。其他显著的并购包括 2017 年神华集团(Shenhua Group)和中国国电集团(China Guodian Corporation)的合并,交易金额为 3548 亿美元(经通胀调整后),以及 2000 年美国在线(AOL)和时代华纳(Time Warner)的合并,交易金额为 3258 亿美元(经通胀调整后)。
图表中还列出了其他著名的并购事件,例如 2013 年威瑞森(Verizon)和沃达丰(Vodafone)的交易、2017 年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和 21 世纪福克斯(21st Century Fox)的交易,以及 2018 年拜耳(Bayer)和孟山都(Monsanto)的交易等。每起并购事件都标注了原始交易金额和经通胀调整后的金额,便于比较。
这25笔交易中心,最小金额为437亿美金。其中有两笔交易与软件技术相关,微软收购动视暴雪(2023年,765亿美金),和博通收购VMWARE(2023年,620亿美金)。
这种变化给我们预示着什么?这种级别的收购对于买家来说,最起码得有个时间预期能够把花的钱赚回来吧?还是为了生存必须给出的代价?还是在布局基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业软件?工业软件在人工智能时代究竟以何种身份体现?今天AI Agent可以是我们的数字人,如数字CAE工程师、数字设计工程师等等,而工业软件将来的主力使用对象不再是我们科班出身的工程师,可能也不是消费者,是数字人。他们在虚拟世界进行着这个物理学与工程学的工作与实验。
以下是2024年的其他收购大型收购项目,可以参考。
企业的发展因市场环境而变,还是企业在改变市场环境。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一家企业不能独善其身,单纯按照预设的路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还是要基于前一步不断的优化。如下图:公司的收购与整合,今天真的没有哪个公司很有底气的说,他们在这个方面很成功。但是,必须得这么做,有些收购可以让这个领域的技术发展减缓甚至消失,甚至对自己来说肯定比不上竞争对手吸收容易。收购的市场是你的,竞争对手的市场覆盖也可以通过此降速。当然大家都是往好处看的。
图片制作:易赋,工具:豆包
有一家企业,他是这个行业的头部企业,他和另外几家头部企业引领者CAX软件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及行业规范给定义了。后来的CAX软件都是基于他们的框架发展各自的产品。投入随着时间的发展,技术随着时间,差距会越来越小。目前的CAX软件也许相当于他们10-15年前的样子。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呢?一般性10年左右,头部企业就会对产品有大的变革,他们需要通过引领变革保持领先优势。3D Experience Platform(3DE), Siemens Xcelerator, Autodesk Fusion.... Hexagon..., 当然国内有有头部的企业对此一清二楚,但迫于在产品层面的沉淀不够。
后者在追赶速度随着投入的增加,不断地加速。人才也随着投入的增加,由紧缺发展到相对充沛,直到有一天我们和别人旗鼓相当的时候。这个投入需要多少呢?这个时间最短需要多长时间?我们会有多少家企业和别人旗鼓相当了。这个里面特别需要指出的事,在工业软件产品化进程中,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早期公司,资本喜欢的人才与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否统一。对于成熟公司,现在更需要项目型人才还是更需要产品型为主的市场、销售、业务拓展、开发工程师等相关人才。
在这个期间,市场需求总量也在发生变化,以3D CAD为例,估计2024年3D CAD的市场为4亿美金(新客户+老客户增购),老客户维护市场(升级维护,但随着订阅的到来,这个市场会缩减)为2亿美金。目前这个市场主要有Siemens(NX),Dassault System(CATIA, SolidWorks),PTC(Creo,Onshape),Autodesk(Inventor,Fusion360),ZW3D,天工3D等等公司在分享这个市场份额。
假设到2030年,市场每年20%的增长,市场总量为15亿美金,国内的工业软件企业在产品力上已经达到和国外公司同样的水平,以及在市场引导政策的偏爱下,我们国内发展了6家3D CAD公司,并且这个15亿美金都分给了国内的企业(假设国外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6家企业在这种增长下多久会发展为一家国际化的公司。在此给大家一个参考:2024年,AutoCAD全球一个季度的营收大概在5亿美金左右,SolidWorks,Catia,NX等CAD软件产品去全球每个季度估计也得在3-5亿美金营收。
其实这里想表达一个意思,就像上面这张图。作为企业的掌舵者,今天的市场有利环境只是在帮助我们加速砌砖,但是我们脑子里必须得有一份蓝图,知道想把公司做成一家怎样的公司、国内即使市场每年以20%的增长速度给我们助力,但全球工业软件企业都在以20%的营收作为研发投入的时候,以他们的应收总量(40-90亿美金的年度营收),我们现有的大投入,是否具有竞争力,怎样才更具有竞争力?我们要正确看待竞争对手在中国的发展,不要太“左右”,辩证的看待他们对我们产业发展的利与弊。今天我们的“绝对”,看起来,“开心的”不一定是我们。借助这样的外力,不一定会让我们好。重要的事,我们真的需要从上到下齐心协力,让还需要接受教育的暂时不要参与决策,让只需要个把月出重大规划的,再多一些时间。
有投入不一定有产出,没有投入一定没有产出。
同一个新技术,早一点投入开发和晚一点投入开发区别在哪里?
同一个标的,早一点收购和晚一点收购在价钱不变的情况下有没有差异?
资本把钱给一家大的工业软件企业,帮其快速整合,还是自己一个个的看项目与投资?
有多少企业能够把全面预算管理做好?能够让预算管理的每一项,不再点的体现,而是与外部关联,牵一发动全身的感受,有下棋的的感觉,有推演的过程。
一家公司应该在春风得意的时候思考战略性收购或者投入,还是在通过其业务稳定后的现金流,把货币资金池堆到什么程度的时候才开始有所行为?
图片制作:易赋,工具:豆包
如上图,车就是一辆车,马路是市场环境。车在平路上走的时候,车速无需变,油门不需要被迫变化。在上坡的时候,车速无需变的时候,就得踩油门。下坡的时候还得踩刹车。但很多企业适应不了这个变化,从去年下半年到整个2024年,有多少早期的工业软件企业面临投资环境的突变,过的无比的煎熬。在2024年,还有多少企业能够保持初心,不受诱惑,踏踏实实的搞产品。有多少企业是按需成长,而不是催生的情况下健康发展。2024年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技术公司,过的真的很艰难。2024上半年工业软件的投资几乎没有小项目。整个工业软件发展环境在2019--2023.9月的那种红火,在2024年突然处在静默状态,还是团灭状态。2024年下半年小型项目的投资寥寥无几。真的很可惜那些与海外技术同步的创新型工业软件企业,他们现在的确没有产品,的确没有营收,他们真的需要我们产业发展相关的资金还海外环境一样,每个城市哪怕有那么一直投资500-2000万这个区间的资本,都可以帮助他们生存下去。这些企业不是纯粹拿钱,他们只是在产品开发与市场化的过渡期,他们创新的源泉。在这里恭喜我们的幸运儿。拿到钱的都是凭实力的。创新型工业软件企业没拿到钱的也不要灰心,你们也很有实力。
如果一家企业每年稳定营收有几个亿,随着时间的推移,做相同产品的软件公司越来越多,门槛越来越低。最后,有效差异化竞争力主要在对客户业务的理解与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及那未必可以带来本质性营收变化的还不够成熟的新增功能。现在手上有10-20亿的现金,可以做什么?首先,现有份额的业务不仅仅营收会被瓜分的越来越少,而且因为成本没变,利润也会越来越低。怎么办,不进则退,手上的钱究竟干什么比较好?这个觉得已经让我们很多公司犹豫的很久,现在的行为都是偏向于非常保守的行为或者说对自己的能力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方法与路径。
不管那种方式,企业都是希望找到一个新的增长曲线,来对冲传统市场的退化。但有一点一定要清醒,如果要对冲几亿的营收,而我们的投入只是小打小闹几百万到几千万(做投资与布局可以),但作为现有主力业务的替代,可想而知结果。不同的方式风险不一样,操作手法也很丰富。但从目前来看,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手上有大笔现金的工业软件公司,都无暇顾及早期工业软件企业。
海外工业软件发展已经形成一整套成熟的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想说的很多,但是又不太想写。今天强迫自己写了6个小时。
国内工业软件行业经过5年的高速发展,企业已经不需要再教育了。每家企业已经有自己的路径与命运,到这个地步想改变的机会成本已经需要很大的决心了。文中的素材算是给大家一个参考,不用太在意问题内容。实在没话说,总得写几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