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深度学习专题之数据预处理 | 一维数据二维图像化方法分享(CWT、GAF、MTF)

7月前浏览6027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本文探讨了一维数据二维图片化在深度学习故障诊断领域的应用。通过CWT、GAF和MTF等方法将一维数据转换为二维图像,有助于特征提取、模型训练和异常检测。这些方法可捕捉信号的时频特征、时间依赖性和状态转移概率,提升时间序列分析效果。该应用为时间序列分析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处理和分析大量时间序列数据。文章还提供了Python实现代码,为实际应用提供了便利。


通过二维图片化的方法,可以提取出一维数据中隐藏的重要特征和模式,有助于后续的特征分析和模式识别。同时,二维图片化的数据更适合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和应用,能够更好地捕捉数据的空间信息和相关性,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因此,一维数据二维图片化在深度学习故障诊断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适合于深度学习、故障诊断、信号处理领域学习者。

目录

1 前言

2 连续小波变换

    2.1 连续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

    2.2 利用连续小波变换二维图像化步骤

    2.3 python实现

3 格拉姆角场

    3.1 格拉姆角场的基本原理

    3.2 利用格拉姆角场二维图像化步骤

    3.3 python实现

4 马尔可夫转移场

    4.1 马尔可夫转移场的基本原理

    4.2 利用马尔可夫转移场二维图像化步骤

    4.3 python实现

5 结论

1 前言

二维图片化是将一维数据转换为二维图像的过程,通过这种转换,可以将原始的一维数据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人们观察和分析数据的特征和趋势。这种技术在信号处理、数据分析、图像处理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将一维数据转换为二维图片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可视化展示:二维图片比一维数据更直观易懂,可以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周期性、异常模式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

特征提取:通过二维图片化的过程,可以提取出数据中的重要特征信息,例如频率、幅度、周期性、相位等,这些特征对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非常有用。

模型训练:二维图片化的数据更适合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和应用,能够更好地捕捉数据的空间信息和相关性,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异常检测:通过对二维图片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更容易地发现数据中的异常模式或异常行为,有助于故障诊断和预测。

可解释性:二维图片化的数据更易于解释和理解,有助于向非专业人员或决策者展示数据分析结果,提高决策的依据性和可信度。

数据可视化:二维图片化的数据可以用于数据可视化,帮助用户直观地探索和分析数据,发现潜在的关联和规律

一维数据二维图片化不仅提高了数据的可视化效果和直观性,还能够帮助提取重要特征、训练深度学习模型检测异常和提高数据分析的可解释性,对深度学习故障诊断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篇推文将介绍与深度学习故障诊断领域中一维数据二维图片化相关的信号处理方法。具体地,着墨写了以下内容:

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CWT):介绍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将一维时间序列数据转换为二维图像,用于捕获信号的频率和时间信息。

格拉姆角场(Gramian Angular Field,GAF):格拉姆角场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如何使用格拉姆角场将一维时间序列数据映射为二维图像,反映数据间的相似度和差异性。

马尔可夫转移场(Markov Transition Field,MTF):将时序信号转换为二维矩阵,然后将矩阵转换为图片,用于分析序列数据的转换过程和模式。

2 连续小波变换

2.1 连续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

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CWT)是一种信号处理技术,用于对信号进行多尺度分析,捕捉信号在不同频率和时间尺度上的特征。其基本原理如下:

连续小波变换利用小波函数对信号进行分解和重构。小波函数是一种局部化的函数,可以在时间和频率上具有局部性质,因此可以较好地捕获信号的局部特征。连续小波变换将信号与不同尺度和频率的小波函数进行卷积,得到不同尺度下的小波系数,从而实现对信号在频率和时间上的多尺度分析。CWT的公式为:

    (2-1)
其中,    由母小波经过伸缩与平移得到:
           (2-2)
式中,    为尺度因子,指的是与频率相关的伸缩;    为平移因子;    为小波基函数。若取信号中的低频特征,则选择较大的       值,若取信号中的高频特征,则选择较小的        值。        和        的意义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和  的意义示意图
小波基函数的选取是使用连续小波变换时的关键步骤,小波基函数选择的依据是波形应与实验信号的故障特征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为Cmor小波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能,是Morlet小波的复数形式,并且Moret小波的波形与滚动轴承故障引起的冲击特征相似,因此,一般选择的CWT小波基函数为Cmor小波。Cmor小波的表达式为:
                       (2-3)
式中,    为带宽因子;    为中心频率因子。
连续小波变换作为一种强大的信号处理工具,可以对信号进行多尺度分析,具有较好的时频局部性和分辨率,在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
信号分析:连续小波变换可以捕捉信号在不同频率和时间上的特征,常用于信号分析、时频分析、频谱分析等。
信号去噪:通过对小波系数进行阈值处理或压缩,可以实现信号的去噪和降噪,保留信号中的重要信息。
特征提取:连续小波变换可以提取信号的特征,用于信号分类、模式识别和特征提取任务。
图像处理:连续小波变换在图像处理中也有应用,可以实现图像的多尺度分析、边缘检测、纹理分析等。
2.2 利用连续小波变换二维图像化步骤
step1:选择小波函数。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小波函数作为变换的基函数。小波函数的选择通常取决于数据的特性和分析的目的,常见的小波函数包括Morlet小波、Haar小波、Daubechies小波等。
step2:尺度参数设置。连续小波变换涉及到尺度参数 a 和平移参数 b,需要设置合适的尺度参数范围。尺度参数决定了小波函数的频率,可以通过对尺度参数进行离散化或取对数等处理来得到一组离散的尺度值。
step3: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将一维数据与选择的小波函数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得到一组二维小波系数。
step4:生成二维图像。将得到的二维小波系数作为像素值,构建成二维图像。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图像显示方式,如灰度图或彩色图。
step5:图像后处理。对生成的二维图像进行后处理,包括图像增强、边缘检测、特征提取等,以便更好地展示和分析数据的特征。
总体来说,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将一维数据转换为二维图像的关键步骤包括选择合适的小波函数、设置尺度参数范围、进行连续小波变换、生成二维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适当的后处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捕捉信号的时频特征和局部信息,适用于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领域。
2.3 python实现
下面是一个使用Python和matplotlib库实现将一维时间序列数据映射为二维图像的示例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pywt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生成随机一维数据np.random.seed(0)data = np.random.rand(1024)
# 设置连续小波变换参数wavelet = 'morl'  # 小波函数选择Morlet小波scales = np.arange(1, 128)  # 尺度参数范围
# 进行连续小波变换coefficients, frequencies = pywt.cwt(data, scales, wavelet)
# 生成二维图像plt.figure(figsize=(10, 6))plt.imshow(np.abs(coefficients), extent=[-1, 1, 1, 128], cmap='jet', aspect='auto')plt.colorbar(label='Magnitude')plt.title('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plt.xlabel('Time')plt.ylabel('Scale')plt.show()

图2 cwt生成效果示意图

代码运行结果如图2所示。在这个示例中,我们首先生成了一个随机的一维数据 data,然后选择了 Morlet 小波作为小波函数,设置了尺度参数范围为 1 到 128,并利用 pywt.cwt 函数进行连续小波变换,最后利用 imshow 函数生成了二维图像。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小波函数、尺度参数范围以及数据的生成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3 格拉姆角场

3.1 格拉姆角场的基本原理
GAF 图像编码的原理是通过使用格拉姆矩阵对一组矢量进行线性相关的计算,将一 段时间序列编码成二维图像,该图像很好的保留了时间依赖性。假设有 n 个实际观测 的时间序列    ,采用公式 3-1 对该序列进行重新缩放,使所有值在[-1,1] 或[0,1]区间内。然后使用公式 3-2 将缩放后的值    或    编码为角度      的余弦值,并将时间节点      编码为半径      。其中,      是正则化极坐标系空间的常数因子,用于调整极坐标系的跨度。
        (3-1)
                  (3-2)
在格拉姆角场中,目标区间不同的时间序列,经过重新缩放后具有不同的角度边界。目标区间[0,1]和目标区间[-1,1]对应的分别是[0,   /2]中的余弦函数和[0,     ]内的余弦函数, 这一特性为后续神经网络的分类提供多种不同的格拉姆角域信息粒度。在极坐标系中对 时间序列进行表示后,利用各点的角度以及各点之间的角度差来确定彼此之间的时间相关性。GADF(对应做角度差) 及 GASF (对应做角度和)的定义如下:
    
    
式中,    是经过缩放的时间序列,    是    的转置。 通过内乘的方法对向量    进行定义:    ;    。使用这两种不同的内乘法可以将这两种形式的格拉姆角场转 换为准格拉姆矩阵    。
格拉姆角场编码技术相较于笛卡尔坐标系,最大的优势在于对时间序列进行缩放后, 其在极坐标系中仅有一个结果,利用极坐标系中的半径    来保持时间上的绝对联系,编 码过程如图 3 所示。
图3 GAF图像编码示意图
利用上述方法,可以将一个特定的时间序列转换成一个沿对角线对称的二维图像,并且保留了该图像的时变特性。
3.2 利用格拉姆角场二维图像化步骤
step1:准备时间序列数据。首先,准备一维的时间序列数据,例如一个包含时间序列值的数组或列表。这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时间序列数据,比如传感器数据等。
step2:构建格拉姆矩阵。使用时间序列数据构建格拉姆矩阵。格拉姆矩阵的计算方式是将时间序列数据中的每个时间点作为一个向量,然后计算这些向量之间的内积。
step3:计算角度表示将格拉姆矩阵中的元素转换为角度表示。通常采用反余弦函数来进行转换。
step4:生成二维图像。将计算得到的角度表示作为二维图像的像素值,生成二维图像。可以使用图像处理库(如matplotlib)来绘制和显示二维图像。
总体来说,格拉姆角场是一种基于内积计算和角度变换的特征提取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映时间序列数据的时频特征和动态结构,具有保留关键信息、减少维度和用于特征提取等特点。
3.3 python实现
下面是一个使用Python和matplotlib库实现将一维时间序列数据映射为二维图像的示例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准备一维时间序列数据(示例数据)np.random.seed(0)time_series = np.random.rand(100)
# 计算格拉姆矩阵gram_matrix = np.outer(time_series, time_series)
# 计算角度表示(在这里进行范围限制避免无效值警告)diag_sqrt = np.sqrt(np.outer(np.diag(gram_matrix), np.diag(gram_matrix)))angle_matrix = np.arccos(np.clip(gram_matrix / diag_sqrt, -1, 1))
# 生成二维图像plt.imshow(angle_matrix, cmap='jet', aspect='auto')plt.colorbar(label='Angle (radians)')plt.title('Gramian Angular Field')plt.xlabel('Time')plt.ylabel('Time')plt.show()
图4 GAF生成图像示意图
代码运行结果如图4所示,在这个示例中,我们生成一个随机的一维时间序列数据 time_series,然后构建了格拉姆矩阵和计算了角度表示,最后使用matplotlib库生成了二维图像。这个二维图像可以反映出时间序列数据在时域上的相关性和结构信息。

4 马尔科夫转移场

4.1 MTF基本原理
马尔科夫转移场(Markov transition field,MTF)在传统马尔科夫链模型上添加时间和空间因素,建立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将一维时域信号转化为二维特征图的基础上保留原始信号时间相关性。
原始给定时序信号    根据不同时刻信号幅值将自身分为    分位数区域,不同数据点特征各不相同,据此将其映射到不同的 分位数区域      。然后,沿着时间轴 方向运用马尔科夫链计算各分位点的跃迁,由此 构建马尔科夫转移矩阵      ,见式4-1。
                         (4-1)
式中,    为分位数区域    中数据点迁移到分位数区域    的概率。
但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对时序信号     和步长 的时间依赖性不高,时间信息和位置信息的忽略, 导致原始信号部分重要信息丢失。故此,拓展转 移矩阵    为马尔科夫转移场    ,计算公式如式4-2所示。
                        (4-2)
式中,    为分位数区域    中数据点迁移到分位数区域    的概率。
然后,依据矩阵    中各元素值与不同的像素点相对应,由此实现将一维信号转化为二维图 像的过程,实现可视化。MTF二维图像不仅保留了原始一维信号的时间信息,使其具有时间相关性,而且矩阵中元素各不相同,使得二维图像像 素差异较大,能更好地发挥 CNN 图像识别的优势。MTF 图像生成过程见图5。

图5 MTF图像生成过程
4.2 利用马尔科夫转移场二维图像化步骤
step1:准备时间序列数据。首先,准备一维的时间序列数据,例如一个包含时间序列值的数组或列表。这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时间序列数据,比如传感器数据等。
step2:状态划分。将时间序列数据划分为一系列状态。这些状态可以是离散的,也可以是连续的,取决于数据的特性和分析的需求。常见的划分方法包括等距划分、基于阈值的划分或基于数据特征的划分。
step3:计算状态转移概率。基于划分得到的状态序列,计算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这可以通过统计每个状态转移到下一个状态的频次来实现,然后将频次转化为转移概率。
step4:构建转移矩阵。将计算得到的转移概率表示为转移矩阵。转移矩阵的每个元素表示了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移概率,矩阵的大小与状态数量有关。
step5:生成二维图像。将转移矩阵中的转移概率映射为颜色值或灰度值,生成二维图像展示状态之间的转移关系。常用的颜色映射包括热图(heatmap)或灰度图。
4.3 python实现
下面是一个使用Python和matplotlib库实现将一维时间序列数据映射为二维图像的示例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准备一维时间序列数据(示例数据)np.random.seed(0)time_series = np.random.randint(0, 10, 100)  # 随机生成一维时间序列数据(假设取值范围为0到9)
# 划分状态(假设状态范围为0到9)num_states = 10states = np.linspace(0, 9, num_states, endpoint=True)
# 计算状态转移概率transition_matrix = np.zeros((num_states, num_states))for i in range(len(time_series) - 1):    current_state = np.argmin(np.abs(states - time_series[i]))  # 当前状态    next_state = np.argmin(np.abs(states - time_series[i + 1]))  # 下一个状态    transition_matrix[current_state, next_state] += 1
# 归一化转移概率transition_matrix /= np.sum(transition_matrix, axis=1, keepdims=True)
# 生成二维图像plt.imshow(transition_matrix, cmap='jet', aspect='auto')plt.colorbar(label='Transition Probability')plt.title('Markov Transition Field')plt.xlabel('Next State')plt.ylabel('Current State')plt.xticks(np.arange(num_states), [f'{s:.1f}' for s in states])plt.yticks(np.arange(num_states), [f'{s:.1f}' for s in states])plt.show()
图6 MTF生成图像示意图

代码运行结果如图6所示,在这个示例中,我们生了一个随机的一维时间序列数据 time_series,然后将数据划分为10个离散的状态,并计算了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最后使用matplotlib库生成了二维图像展示状态之间的转移关系。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理解时间序列数据中状态的变化规律和转移概率,对于某些故障诊断场景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5 结论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将时间序列数据转换为二维图像,并运用成熟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特征提取和识别,可以显著提升效果,对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转换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升维操作,从而大幅增加了信息量,比如增强了不同时刻数据值之间的关系表达;

2. 转换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数据处理过程,使数据的主要特征更加凸显;

3. 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特征提取机制,高效地提取关键特征;

随着数据采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设备的广泛应用,各种场景下产生的庞大时间序列数据亟需高效的分析方法。将时间序列转换为二维图像,并依托图像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是一种崭新的突破性方法。此外,还存在一些有待挖掘的研究点,如转换过程中的数据不丢失问题。当前,时间序列分析领域相对于图像领域在研究进展上仍未有较大突破,因此这种方法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带来全新的视角。



来源:故障诊断与python学习
振动pythonUM多尺度数字孪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4-23
最近编辑:7月前
故障诊断与python学习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70粉丝 66文章 143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SCI一区域泛化综述,附开源代码和数据集!|跨域故障诊断的域泛化:面向应用的视角与基准研究

域泛化是当前故障诊断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针对其开源代码较少,小编整理搜集了一些开源代码与大家进行分享。本期分享的是,2024年发表于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期刊的综述,并提供有该作者的开源代码,因此这篇开源代码适合参考借鉴并在上面进行改进学习,适合具备一定的深度学习基础知识的学习者,非常值得阅读学习!1 论文基本信息论文题目:Domain generalization for cross-domain fault diagnosis: An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pective and a benchmark study论文期刊: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论文时间:2024年作者:Chao Zhao a,c, Enrico Zio b,c, Weiming Shen a,* 机构: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igital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b MINES Paris PSL University, CRC, Sophia Antipolis, France c Energy Department, Politecnico di Milano, Milan, Italy2 摘要大多数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方法依赖于训练和测试数据独立且相同分布的假设。然而,训练阶段和测试阶段之间的域偏移在实践中很常见。近年来,基于域泛化的故障诊断技术(domain generalization based fault diagnosis, DGFD)以学习多源域的故障诊断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未知的目标域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应用的角度综述了DGFD的研究进展。首先,阐述了DGFD的基本定义及其各种应用。然后,讨论了不同应用的动机、目标、挑战和最新的解决方案。强调了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对8个开源数据集和2个自采集数据集进行了全面的基准研究,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对现有方法的理解和统一的框架。最后,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关键字:故障诊断,域偏移,域泛化,深度学习3 目录1 论文基本信息2 摘要3 目录4 引言5 背景5.1 基本定义5.2 域泛化在跨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定义5.3 相关研究领域6 域泛化在CDFD中的应用6.1 一般流程6.2 基于同构域泛化的故障诊断(HDGFD)6.3 基于联邦域泛化的故障诊断(FedDGFD)6.4 基于半监督域泛化的故障诊断(SemiDGFD)6.5 基于开集域泛化的故障诊断(OSDGFD)6.6 基于不平衡域泛化的故障诊断(IDGFD)6.7 基于单域泛化的故障诊断(SDGFD)7 基准研究7.1 可用数据集7.2 基准研究8 未来发展方向9 结论注:本文只选中原论文部分进行分享,若想拜读,请下载原论文进行细读。小编能力有限,如有翻译不恰之处,请多多指正~4 引言注:引言前面只翻译了部分,图1和图2展示了传统深度学习、域适应、域泛化之间的区别,如果能够看图来理解三者之间的区别,说明对域适应和域泛化概念理解已经入门了,那样后续论文阅读也会更容易理解的。 图1 (a)传统的数据驱动故障诊断和 (b)跨域智能故障诊断示意图。符号内的值表示每个样本的类标签图2 跨域故障诊断中的两种学习范式。(a)DAFD。(b)DGFD。符号内的值表示每个样本的类标签,没有数字的符号表示未标记的样本。图3 近年有关DGFD的刊物数目(截至2023年11月)图4 两个级别的DGFD(跨工况和跨设备)自2019年以来,已经发表了几篇关于跨域故障诊断(cross-domain fault diagnosis, CDFD)的综述论文。Zheng等[13]主要从学习策略的角度对CDFD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同时,Yan等[37]发表了一篇综述,讨论了四个具体应用的知识转移。Li等[38]专门对机械故障诊断中的深度迁移学习进行了系统综述。Zhao等人[39]进行了一项基准研究,评估了典型的无监督深度迁移学习方法的性能。Li等人最近的一篇综述[40]详细介绍了深度迁移学习在CDFD中的主要应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调查论文主要关注域适应故障诊断 (Domain adaptation-based fault diagnosis, DAFD)方法,而不是DGFD方法。需要一个对DGFD进行全面的综述,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见解。为了弥补这一研究空白,本文概述了智能故障诊断的域泛化,特别关注了公式、算法和应用。在8个开源数据集和2个自采集数据集上进行基准研究,评估现有DGFD方法在跨工况和跨设备诊断任务下的性能。本工作的目的是为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提供一个全面和深入的综述,并促进这一领域和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进步。本文的主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面向应用的DGFD的分类方法,总结了前沿进展;提供了一个可复 制的基于DGFD的代码框架。此外,为了验证和应用DGFD方法进行智能故障诊断,选择了8个开源数据集,并发布了2个自采集数据集;讨论并提出了DGFD的挑战和未来方向。本文的后续章节结构如下:第2部分定义了术语,提出了面向应用的故障智能诊断领域泛化分类方法,并介绍了相关研究领域;第3节解释了不同应用的动机,并介绍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第4节提供了一个可用的开源数据集列表,并提出了一个基准研究;第5节讨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第6节给出了一些结论。5 背景首先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符号和定义,然后介绍了DGFD中不同模式的公式。并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讨论。5.1 基本定义本小节概述了论文中使用的必要定义和注释。表1列出了最常用的符号。表1 常用的符号和定义定义1:(域)设 表示输入空间, 表示标签空间。域被定义为从概率分布中采样的一组数据点。 ,其中 , , 表示输入空间和标签空间的联合概率分布。定义2:(域偏移)。给定源域 ,目标域 , , ,机器学习模型在来自的数据集上训练,并部署在来自的数据集上。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输入空间和标签空间是相同的 , ,但联合分布是不同的, 。定义3:(域泛化)。给定个源域 , 表示第 个源域 表示域标签。多个域间的联合分布不同 。域泛化的目标是从个源域学习一个广义函数 ,以使未知目标域 上的预测误差最小化。 (1)定义4:(跨域故障诊断)。训练数据集 和测试数据集 来自不同的域。跨域故障诊断旨在构建一个预测函数 ,以确定故障的根本原因。5.2 域泛化在跨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定义许多具体问题在工业场境中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并为解决这些问题作出了重大努力。对于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来说,理解与CDFD相关的问题并设计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是至关重要的。从实际工业应用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图5中对该话题进行了总结,并识别了DGFD的不同模式。基于同构域泛化的故障诊断是故障诊断的基础问题,其他问题则是基于特定问题的故障诊断的变体。图5 面向应用的基于域泛化的故障诊断分类方法定义5。(基于同构域泛化的故障诊断,Homogeneous domain generalization-based fault diagnosis, HDGFD):令 ,表示未知目标域中的样本集,其中 表示目标样本的个数。HDGFD的目的是构建一个特征提取器和一个分类模块,可以使用多个源数据集最小化目标风险。为了清晰地理解HDGFD,将主要假设归纳如下:1) 由于工况和设备的变化,源域数量并且不同域的数据分布是不同的 。2) 考虑同构诊断任务,即不同域的故障模式是相同的 。定义6。(基于联邦域泛化的故障诊断,Federated domain generalization-based fault diagnosis, FedDGFD):FedDGFD与HDGFD的区别总结如下:1) 多个行业参与者(称为客户)共同构建故障诊断模型。2) 每个客户端作为一个域,持有机器状态监测数据。3) 多个具有相似机器的客户端合作训练深度模型,用于未知目标故障诊断任务。源客户存储有用的标记数据。在训练阶段,不可见的目标客户的数据是不可访问的。4) 数据隐私应该受到保护。禁止其他用户访问不同客户端的本地数据。定义7。(半监督域泛化故障诊断,Semisupervised domain generalization-based fault diagnosis, SemiDGFD):与HDGFD的不同之处在于,只有一个源域包含标签信息,其他源域未标记。设 表示 包含的标记源域样本 。此外,还提供了一组未标记的源域 。 表示未标记的源域的数量。第 个未标记源域 包含 未标记源样本 。定义8。(基于开集域泛化的故障诊断, Open set domain generalization-based fault diagnosis, OSDGFD): OSDGFD与HDGFD的区别在于:1) 多个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标签空间不相同,即 。2) OSDGFD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精确分类已知机器健康状态和检测未知故障模式的诊断模型。定义9。(不平衡域泛化故障诊断,Imbalance domain generalization-based fault diagnosis, IDGFD): IDGFD与HDGFD的区别如下:假定不同域的故障模式相同,即 ,其中 为正常类, 是故障类。然而,健康状态的样本数远远超过故障模式的样本数,即 。定义10。(基于单域广义的故障诊断,Single domain generalized-based fault diagnosis, SDGFD): SDGFD与HDGFD的区别在于只给出一个源域,即 。5.3 相关研究领域为了进一步说明领域泛化的定义,下面简要介绍了与之相关的一些研究领域,包括多任务学习、终身学习、零样本学习、迁移学习和领域适应。表2总结了它们与域泛化的区别。表2 域泛化与相关学习范式的区别多任务学习[41]共同优化了多个相关任务的模型。目的是通过同时学习辅助任务来提高主要任务的表现。然而,多任务学习并不关注对未知任务的泛化能力的提高,而域泛化主要关注对泛化能力的提高。多任务学习在智能故障诊断中的典型应用是同时完成故障诊断和定位[42]。终身学习[43,44]关注的是模型跨多个顺序领域或任务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模式需要模型在保持先前学习经验的同时整合新知识的能力。与域泛化相比,终身学习在每个时间都可以访问目标领域,并且不解决跨领域分布偏移的挑战。一些研究人员将终身学习用于具有增量故障类型的机械诊断[45]。零样本学习[46,47]与域泛化有关,因为两者的目标都是解决看不见的分布。然而,零样本学习处理的是标签空间的变化,而域泛化处理的是域偏移。零样本学习的一个典型应用是复合故障诊断。零样本学习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复合故障诊断工具,其中诊断模型是在单个故障样本上训练的,可以识别未知的复合故障[46]。迁移学习[48]是一种涉及在源任务上训练模型,然后利用从该任务中获得的知识在相关但不同的目标任务上表现良好的技术。一种流行的迁移学习策略是微调,在训练阶段访问目标域样本,以进一步提高模型在目标任务上的性能。迁移学习和域泛化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处理目标分布与源分布不同的情况。即跨域故障诊断。然而,在域泛化中,目标领域样本在模型训练过程中是不可用的,这与迁移学习策略不同。域自适应[27,49]是最接近域泛化的话题。关于域适应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50]。域自适应通过调整高维子空间中的分布来缓解域间的分布差异。然而,在实际工业中,域自适应缺乏效率,因为每当新域到来时,训练好的模型必须重新训练。因此,将域自适应技术应用于离线故障诊断。相比之下,领域泛化只训练一个模型一次,并将其应用到任何地方。此外,领域自适应依赖于未标记目标数据总是可用的强烈假设,这在智能故障诊断中可能不现实。6 域泛化在CDFD中的应用本节回顾了针对CDFD开发和使用的域泛化方法的文献。说明了DGFD方法的一般流程,包括动机、目标、挑战和先进的解决方案。图6直观地展示了不同DGFD相关应用的设置。图6 不同应用设置的说明。(a)齐次域泛化。(b)联邦域泛化。(c)半监督域泛化。(d)开集域泛化。(e)不平衡域泛化。(f)单域泛化。6.1 一般流程图7 基于域泛化的智能故障诊断一般流程图7给出了基于域泛化的智能故障诊断的一般流程。要在行业应用中实施一个实际的诊断项目,通常需要遵循数据准备、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和行业应用四个关键步骤[3,51,52]。步骤1:数据准备。在最初的步骤中,目标是准备可用的数据,以提供系统的域泛化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地解决特定任务中的诊断问题。在对特定任务实施DGFD算法之前,有必要对相关设备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其服务能力和基本物理属性。充分和高质量的数据是利用适当算法设计有效解决方案的后续步骤的基础。振动、声发射、电信号等各类数据蕴含着丰富的综合监测信息。通常有三种可行的方法来获取DGFD的多源域数据。第一种是利用在不同工况下从同类型机器收集的数据。第二种是从公开的数据集中选择相似的数据。第三种选择是在实验室进行故障模拟实验。步骤2:数据处理。与实验室实验数据相比,工业数据具有数量庞大、低价值密度、多源异构数据结构和监测数据连续流四个关键特征。在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范式中,训练数据的数量主要影响最终诊断模型的性能。大量的干净数据对于提高诊断模型的性能至关重要。因此,数据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数据清洗、数据分割和先进时频变换等技术被广泛应用。它们在处理原始工业数据方面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因为它们可以消除不一致并提高数据质量。步骤3:模型构建。随着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现在可以使用先进的算法来执行诊断任务。这些算法对特定问题的适应性各不相同。因此,根据可用数据和目标任务选择和利用最合适的算法对于开发有效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除了算法的选择外,体系结构和超参数的选择对诊断性能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根据可用的训练数据,利用基于梯度的优化器对选择的模型进行优化。步骤4:行业应用。诊断模型经过训练后,可用于识别目标设备的健康状态,检测新的故障类型,或依靠物联网对诊断系统中的机组进行监控。6.2 基于同构域泛化的故障诊断(HDGFD)6.2.1 动机、目标和主要挑战深度模型能够从数量有限的源数据中获取常见的诊断知识。如果这一点成立,这些深度模型在面对新环境时可能表现出良好的泛化,如图6(a)所示。主要目标是开发一个既健壮又泛化的诊断模型,使其能够在广泛的环境条件下熟练地执行任务。在此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是获取不变性诊断知识,从而有效地识别系统状态,同时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稳定。表3概述了当前通过两级机制增强模型泛化性能的HDGFD解决方案。6.2.2 1级解决方案:变工况变工况,如速度、负荷或操作的频繁变化,导致在训练和测试数据集之间观察到分布差异。因此,人们一直在努力提高深度诊断模型的泛化能力。这些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三组:(1) 数据增强;(2) 域不变表征学习;(3) 学习策略。重要的是要注意模型所使用的数据训练和测试是在相同的机器上收集的,但在不同的工况下。训练数据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助于减少过拟合问题,提高数据驱动模型的泛化能力。给定一个数据变换函数,对输入进行变换将数据转化为增广数据,目标域泛化随着数据的增加,编写如下: (2)如图8(a)所示,Li等[55]通过水平缩放时间振动数据,人为地制造了额外的假域。通过这种方式,训练数据集得到了显式扩展。不同的拉伸系数可以产生不同的区域。在原始数据中引入细微的变化是处理信号的另一种方法。Han等[56]通过加入高斯噪声和移幅来增强多源数据,如图8(b)所示。研究者还引入了Mixup技术[57]来生成假样本。Fan等[58]在类空间和域空间混合时频图像。Shi等[59]采用Mixup生成新的域间样本,如图8 (c)所示。此外,He等[60]设计了一种基于dropout的输入特征随机扰动的训练策略。图8 三种域增强方法的实例。(a)时域扩展。(b)信号变化的域增强。(c)混合增强可以发现,数据扩充是提高数据多样性和增强模型通用性的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方法。然而,这些方法有一些局限性。首先,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增强数据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没有评估过程来评估生成的数据的有用性。生成样本的语义信息难以保证。其次,过程信号需要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试验来选择最优参数,如比例因子和噪声程度。学习对可变域不敏感的域不变表征是一种改进模型泛化的流行框架。研究[61]从理论上证明了跨不同域的不变表征具有泛化能力和可迁移性。目前学习域不变表征的方法主要涉及减少多个源域之间的分布差异。领域对抗学习通常用于HDGFD。图9(a)给出了标准架构,其中包括特征生成器 、状态分类器 和域鉴别器 。生成器和鉴别器之间的极大极小博弈有助于捕获域不变表示。对抗性学习的一般优化目标为: (3)例如,Chen等人[62]提出了一种新域回归框架,通过学习领域不变表征来诊断旋转机器故障。Zhang等[63]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单鉴别器的条件对抗策略用于轴承故障诊断。除了对抗学习,显式特征对齐也是学习域不变表示的一种方式,其通用结构如图9(b)所示。 (4)图9 不变表示学习的两种典型方法的体系结构。(一)基于对抗。(2)基于指标。 、 和 分别表示特征生成器、分类器和域鉴别器。 、 和 分别表示监督损失、混淆损失和差异损失图10 (a) RGMP体系结构[53]。(b) DGNIS体系结构[54]。 和 是两个特征发生器。 和 表示多个类分类器。 是域分类器。相应的, 和 分别表示故障类型的监督损失和域源的监督损失其中是 特征对齐的正则化函数。 是一个平衡超参数。Yang等[64]提出了一种通过center loss和softmax loss联合优化的未知工况故障诊断方案。Ragab等人[65]采用互信息作为提取公共类信息和获得独立于环境的类表示的手段。与上述工作不同,Zheng等人[35]描述了格拉斯曼流形上每个源域的鉴别结构。对齐分布是学习不变表征的一个关键挑战。它需要使用有效的距离度量来评估分布差异。此外,重要的是要确定对源域的位移不变的表示是否可以推广到不可见的目标域的位移。解决这一问题涉及到新理论的发展,这些理论阐明了源域的对齐如何增强未见域的泛化。除了数据处理和表征学习外,研究者还精心设计了不同的学习策略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调节单个源域的优化方向可以避免诊断模型学习特定于域的特征[66]。Tang等人[53]引入了稳健诊断的表示梯度沉默范式,如图10(a)所示。同样,Wang等人[67]通过最大化梯度的点积来研究不变表示源域之间。Ren等人[66]使用元学习框架来对齐梯度以构建鲁棒模型。HDGFD还有其他的学习策略。图10(b)展示了Zhao和Shen[53]提出的领域泛化网络,该网络同时利用了领域不变性和专用性。虽然这些直观的方法有助于从各个角度改进模型的泛化,但仍然缺乏基本的理论基础。这种理论基础的不足降低了这些方法在广泛的实际环境中的可靠性。展望未来,必须深入研究强大的理论框架,并随后在这些基础上设计可靠的方法。6.2.3 2级解决方案:跨设备在跨机器应用场景中,数据是从相关但不同的机器上获得的。这种场景的复杂性质,包括各种机械结构、材料和尺寸,导致训练和测试数据之间的显著分布变化。这种变化比在涉及不同工作条件的情况下观察到的变化更为显著。HDGFD跨机器的某些初步进展已经成功实现。Shi等[68]设计了一种基于域可迁移性的动态加权策略,以学习普遍有效的诊断知识。Shi等人[69]构建了一个泛化网络,其中对比损失除掉了特定领域的信息,多分支模块学习了故障相关的特征。Zheng等[70]利用先验诊断知识对振动信号进行预处理,并引入正则化项提高泛化性能。因果学习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挖掘不变量相关性的工具。Li等[71]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析的振动数据生成过程的因果一致性网络。从相关轴承机械中学习故障因果表示,并将其应用于目标轴承故障诊断任务。Jia等[72]提出了一种深度因果分解网络来探索不同域之间稳定不变的因果关系。一般来说,有效的因果学习依赖于正确的结构因果模型,该模型描述了数据生成机制。图11(a)表明,给定两个统计上相关的观测值 和 ,存在一个变量 ,它对它们的所有依赖性产生因果影响,并澄清了它们的依赖性,从而导致它们在以 为条件时处于依赖状态。未观察变量 是影响可观察变量 但与 无关的混杂因素。具体到智能故障诊断,信号是故障 和域 的耦合项,如图11(b)所示。领域 是一个不可观察的混杂因素(速度、负载、系统结构等)。因此,因果学习的目标是捕获消除域 影响的因果表示。图11 (a)数据产生的一般结构因果模型。(b)信号产生的结构因果模型通过减少联合分布差异学习到的不变表征在看不见的域任务中被证明是效果微弱的。因果学习探索的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潜在因果变量,这些变量在分布变化下更加稳定和稳健。因果学习是一种将故障机制知识集成到数据驱动模型中的潜在解决方案,它使模型更具鲁棒性和可解释性。6.3 基于联邦域泛化的故障诊断(FedDGFD)6.3.1. 动机、目标和主要挑战在实际工程场景中,为单个用户获取足够的监测数据可能具有挑战性且成本高昂,这对开发智能诊断方法构成了重大障碍。这个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是从几个具有类似机械设备的用户那里收集带注释的监测数据。通过汇集来自不同用户的数据,可以生成一个全面的训练数据集用于模型训练,从而提高诊断模型的有效性[78]。然而,由于潜在的利益冲突或数据隐私法规,在用户之间直接共享数据往往是不可行的。图6(b)将展示FedDGFD设置,其中联邦学习使多个用户能够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同时在分布式数据集上协作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因此,如何在保证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对多个用户的数据进行联合建模已成为一个有趣的研究问题。FedDGFD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健壮的模型,其中单个源客户端的数据不能与其他客户端共享,并且在模型训练过程中目标客户端的数据无法访问,如图12所示。其中一个关键挑战是在保护隐私的同时在不同客户之间传递知识。期望每个客户机借助来自其他客户机器的信息学习域不变性,从而使中央服务器中的聚合全局模型对各种环境更加健壮。图12 基于联邦域泛化的故障诊断实例6.3.2 解决方案现有的集中式域泛化技术不能直接应用于解决FedDGFD问题,因为通过云服务器访问存储在多个客户机上的数据是禁止的。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Wang等人[79]报道了一项研究。在他们的解决方案中,人为地创建了一个参考分布。然后,采用对抗训练方法来减小参考分布与实际分布之间的差异。这样,局部模型可以在不需要其他客户端数据的情况下学习广义特征。Zhao和Shen[80]利用多任务分类器作为领域信息载体,在客户端之间共享领域信息,学习不变特征,不泄露数据隐私。Cong等人[81]开发了一种基于分类损失的加权局部模型聚合策略。然而,上述研究只是调查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泛化,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在不同位置的多台同类型机器之间构建联邦域泛化框架更有意义和价值。Song等[82]提出了跨机设置下FedDGFD的伪Siamese网络。虽然研究人员在解决FedDGFD的域偏移问题上迈出了第一步,但未来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由于操作环境、操作流程、信号采集设备等的不同,不同工厂的数据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异质性。发展一种新的理论来挖掘异质性数据中的诊断信息是很重要的。其次,具有大量参数的深度模型会导致较高的通信开销。对具有较强知识学习能力的轻量级模型有很高的要求。6.4 基于半监督域泛化的故障诊断(SemiDGFD)6.4.1 动机、目标和主要挑战初代HDGFD方法需要从观察到的源域中标记样本进行训练,由于获得高质量标签的高成本和劳动密集型性质,这在现实世界的工业试验过程中是具有挑战性的。经常停止操作以检查机器健康状况是不切实际的,这会导致标记数据的短缺,而未标记数据则大量存在。SemiDGFD的目标是使用包括标记源域和多个未标记源域的训练数据集开发一个通用模型,如图6(c)所示。主要的挑战是在标记数据稀缺性的背景下探索领域不变性知识。6.4.2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半监督学习问题,一种常见且直观的策略是用可靠的伪标签标记未标记的数据。Liao等人[83]将传统的基于伪标签的半监督学习整合到Wasserstein生成对抗网络中。为了保证伪标签的质量,Zhao和Shen[84]构建了一个多分支网络,利用标注数据对未标注数据进行标注。此外,采用熵驱动机制来提高伪标记样本的质量。Ren等人[85]设计了领域模糊策略和度量学习策略来提高伪标签的可信度。与上述三种方法为未标记的源数据分配伪标签不同,Li等人[86]提出了一种通过最大化分类器差异来生成判别表示的网络,用于轴承故障诊断。利用标记的源数据为未标记的源数据生成伪标签,从而增加标记的样本量,已经证明了它在解决SemiDGFD问题方面的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伪标签的质量,因为噪声标签会对诊断模型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当源领域数据来自不同的机器时,在挖掘伪标签精度的情况下,会产生数据特征和分布的巨大差异。因此,设计一种有效的方法来选择具有高置信度的伪标记样本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一个有趣的方向涉及探索利用未标记源数据而不需要创建伪标签的技术。例如,先进的无监督方法有可能为模型提供全面的诊断知识,并增强其对领域迁移的抵抗力。6.5 基于开集域泛化的故障诊断(OSDGFD)6.5.1 动机、目标和主要挑战准备包含所有潜在故障模式的全包数据集的过程是一项耗时的任务。测试阶段可能产生新的故障模式,导致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之间的标签偏移。在OSDGFD场景中,诊断模型需要准确地对源标签空间中共享的目标样本进行分类,同时还要精确地将目标异常点识别为未知故障模式,特别是当源域中未观察到此类故障模式时,如图6(d)所示。诊断模型必须探索域不变性,同时设置异常阈值。通常,在特征空间中,目标已知类样本比目标未知类样本更接近其对应的源簇。然而,由于目标已知类样品在源样品周围的解离,可能产生不确定性。6.5.2 解决方案基于现有的文献,似乎缺乏专门针对开集域泛化的研究与机械故障诊断相关的挑战。Zhao和Shen[87]探索了迁移表示空间,通过最小化三重损失实现了判别表示结构。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各个类表示空间的最优决策边界,对已知和未知故障模式进行有效分类。巨大的潜力在于探索同时解决领域偏移和类别偏移的解决方案。一个有前途的方向是获得在未知目标域的已知和未知样本之间建立识别决策边界的能力。6.6 基于不平衡域泛化的故障诊断(IDGFD)6.6.1 动机、目标和主要挑战目前许多故障诊断方法都是在训练数据均匀分布的假设下设计的。然而,在机械系统的健康状态下,振动信号等数据很容易采集。如图6(e)所示,在训练集中,健康状态的样本远远超过故障状态的样本。期望建立一个广义的、无偏的诊断模型,以处理类不平衡中的分布偏移。6.6.2 解决方案到目前为止,只有一种针对IDGFD问题的解决方案。Zhan和Shen[88]对Mixup方法进行了扩展,以适应多域类不平衡问题。主要思想是使用多个源样本合成可靠的少数类样本。在输入空间和潜在空间都实现了语义正则化,以保持语义一致性。类似的问题也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得到了研究。Yao等人[89]设计了一种选择性平衡采样策略来增强域和类上的隐藏表示。Yang等人[90]开发了一种新的基于域类可迁移性图的损失函数。数据增强技术是单域类不平衡故障诊断问题中生成少数类样本的有效方法。考虑到IDGFD的独特特征,研究跨多个领域使用数据增强技术的潜力具有很大的前景。6.7 基于单域泛化的故障诊断(SDGFD)6.7.1 动机、目标和主要挑战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样本构成了HDGFD的基础。然而,在实际工业场景中,故障样本是罕见且有价值的。从单个域中收集可用数据的可能性很大。单域泛化的目标是开发一个鲁棒模型,当可用的训练数据仅来自一个源域时,该模型能够泛化到未知目标域,如图6(f)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有限的多样性,深度模型在训练阶段可能不会遇到足够的变化,因此模型在未知目标域上的泛化能力可能会受到损害。6.7.2 解决方案为了应对训练数据多样性有限所带来的挑战,已经提出了几种方法来解决计算机视觉领域内的单源域泛化问题[91-93]。这些方法在训练阶段采用先进的数据增强技术,主要目的是模拟不同的域设置。首要目标是将模型暴露于广泛的潜在训练域,从而增强模型对分布变化的弹性。Wang等人[93]在这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他们提出了一种以风格互补模块设计为中心的创新方法。该模块用于生成与源域具有显著分布差异的合成样品。随后,在风格互补模块和任务模型之间采用互信息迭代最小-最大博弈,最终增强任务模型的泛化能力。在智能故障诊断的背景下,仅仅依靠统计信息来生成合成样本,如上述方法[94]所采用的,可能是不够的。下一步,更可取的做法是将领域专业知识整合到数据增强过程中,从而增强生成样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7 基准研究7.1 可用数据集表4 可用数据集本综述共纳入了10个能够支持DGFD研究的数据集(8个开源数据集和2个自收集数据集),如表4所示。7.2 基准研究虽然存在许多域泛化算法,但在实验条件下的一致性,包括数据集、网络架构和任务设置,使得公平比较变得困难。本小节旨在对现有领域泛化方法在不同数据集上的有效性进行调查。以往关于跨域故障诊断的基准研究[39]主要关注域自适应方法,利用未标记的目标域数据进行模型训练。然而,本文提出的基准研究侧重于评估各种方法在不可预见的域偏移中的性能,在不可预见的域偏移中,目标域的先验知识在训练阶段不可用。HDGFD是跨域故障诊断中最受研究者关注的基本问题,在其他情况下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节对HDGFD进行基准研究。7.2.1 对比方法和实现细节(1) 方法的比较因为很少有研究者公开他们的代码,其中一些是在基本迁移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因此,我们总共选择了8种经典方法作为基准。它们是经验风险最小化(ERM)[103];领域对抗神经网络(DANN)[104];深度相关对齐(DCORAL)[105]、最大平均差异(MMD)[24];具有中心损失的卷积神经网络(CNN-C)[64]、内在和外在域泛化网络(IEDGNet)[56];条件对比域泛化网络(CCDG)[65];结合不变性和特异性的域泛化网络(DGNIS)[54]。(2) 实现细节除平均准确率外,还计算了各算法相对于ERM的排名分数。排名分数是根据算法相对于同一数据集的ERM精度所达到的精度来确定的。对于每个数据集-算法对,根据所达到的精度是否低于、等于或高于ERM精度,分配-1、0或+1的分数。附录E给出了具体的实现细节。7.2.2 跨工况下的域泛化(1) 任务描述在本小节中,首先对不同的算法在交叉工况诊断任务上进行评估。基于6个数据集共设计了24个诊断任务。(2) 性能分析图13 不同方法在交叉工况设置下的诊断准确性。(一)CWRU。(b)PU。 (c)PHM09。(d)LW。(e)HUSTbearing 。(f)HUSTgearbox。图13给出了不同方法在不同数据集上的诊断准确率。从图13中,可以看到以下观察结果。1) 从图13(a)可以看出,包括最简单的ERM方法在内,8种方法的准确率都接近100%。原因是CWRU数据集中的信号被预先去噪。此外,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采样的数据分布差异最小。这些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常用的CWRU数据集不适合HDGFD实验。2) 从图13(b)中不难发现,不同的方法在任务5C和7C上的准确率普遍不理想,而在任务6C和8C上准确率较高。原因可能是任务5C中目标域的机器转速(900转/分)与源域的机器转速(1500转/分)不同,如附录B.2所示。类似地,任务7C中目标域中的机器负载(400N)不同于源域的负载(1000N)。这些结果表明,目标域的工作条件在源域的工作条件中没有属性,这对诊断模型的泛化性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相反,当一个单一的工况属性与源域共享时,即使目标域中的属性组合与源域中的属性组合不同,任务也变得相对容易。因此,在广泛的条件下获取数据证明对训练是有利的。这些数据集将包含与特定条件相关的独特操作特征。3) 在PHM09数据集的4个相关任务(Task 9C-12C)中,所有方法的准确率普遍接近50%,如图13(c)所示。先前的研究[39]表明,即使在训练过程中使用未标记目标数据的先进DAFD方法,所获得的准确率仍然在50% ~ 60%的范围内。在PHM09数据集中识别故障模式的挑战性是显而易见的。复杂的机械传动结构与信号耦合,降低了现有数据驱动诊断模型的有效性。复杂系统在动态工况下的故障诊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难点。探索更复杂的信号处理方法,表示挖掘技术和模型架构代表了获得更深入的见解,从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的途径。4) 在LW数据集衍生的4个诊断任务中,任务15C和任务16C比任务13C和14C更具挑战性,如图13(d)所示。Task 15C和Task 16C中目标域的机器负载相对于Task 13C和14C中要轻一些。载荷的大小对机器的振动性能有影响。在复杂的作战环境中,传感器获得的信号往往带有额外的干扰信息。这导致滚动轴承的振动和冲击信号变得微弱,并且很容易被强背景噪声掩盖,特别是在低负荷条件下。因此,与不同健康状态相对应的信号之间的区别减少了。因此,发展信号处理技术以提高故障与噪声之间的信噪比,探索先进的深度模型以减轻干扰和噪声对小故障检测的影响,以及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以提取固有特征,对于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至关重要。5) 可以看出,在任务17C中,不同的方法都不能准确地识别故障模式。此外,在四个任务中,IEDGNet和DGNIS方法的性能始终较其他方法差,如图13(e)所示。现有的方法只在某些数据集上表现良好,而在其他数据集上表现不佳。在未来的研究中,建议的方法应该在多个数据集中进行评估。从图13(f)可以看出,Task 21C和22C比Task 23C和24C难度更大。在任务21C中也可以发现,ERM优于其他方法,说明不能严格保证高级领域泛化技术的可靠性。6) 30个任务的结果表明,没有一种方法始终优于ERM。如附录F.1-F.6所示,有些方法甚至不能在一个数据集的四个任务上一致地获得更好的准确性。例如,IEDGNet方法在HUSTgearbox数据集上表现良好(排名得分为+2),而在PHM09数据集上表现糟糕(排名得分为-4)。因此,ERM应该始终作为所有未来评估的基线。7.2.3 跨机器下的域泛化(1) 任务描述内圈故障和外圈故障是轴承常见的故障模式。因此,在跨机器场景中,除了健康状态外,还考虑了三种轴承健康状态。共设计了16个跨机器场景下的HDGFD任务。(1) 性能分析图14 不同方法在跨机器设置下的诊断准确性。(a)第一组。(2)第二组。(3)第三组。(4)第四组。因为这是一个三分类任务,所以黄色虚线表示准确率为33.33%,而粉红色虚线表示准确率为66.67%基准结果如图14所示。注意到以下观察结果。1) 尽管只考虑了三种机器健康状态,但不同的方法在所有16个任务上的表现通常都很差。这些结果表明,跨机器场景下的机器健康状态诊断非常困难。这是因为不同的机械结构、不同的采样频率和不同的共振特性导致不同的域之间存在显著的分布差异。然而,实现跨机器故障诊断比跨工况故障诊断更有意义和重要。这是因为在现实世界的工程环境中,由于日常维护,例如航空发动机,直升机和军事设备,特定机器的故障数据不可用。因此,故障诊断模型的开发往往依赖于从实验室实验或模拟中获取数据,而不是从现场运行的现役组件和系统中获取数据。跨机器故障诊断具有普遍的应用需求,是当前研究的热点。2) 比较任务6M和15M的任务设置和诊断结果,其中只有一个源域不同,八种方法的整体性能差异显著。这些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源域是重要的。然而,现有的HDGFD研究普遍忽略了这个必要的问题。关于选择最优源域的有限报道来自Yang的工作[106]。不幸的是,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在DAFD场景中选择最优源域。在HDGFD问题中,如何选择最优源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种复杂性的产生是由于在多源领域合作机制中,仅考虑相似性是不够的。特征独特性也强烈影响最终诊断模型的性能。此外,确定合适的源域数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如果源域数量过少,则缺乏数据多样性,限制了模型的泛化能力。相反,如果源域的数量太大,则准备数据集的成本很高,并且可能存在源域包含质量差且不相关的数据,从而导致负迁移。3) 与跨工况任务的结果类似,没有一种方法始终优于ERM。在高阶空间中减少多源域间的域偏移可能不是解决故障诊断中域泛化问题的有效方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深度模型倾向于过度拟合数据并学习虚假的相关性。此外,这些方法缺乏理论保证,实证研究表明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效用值得怀疑。基准研究表明,单个算法无法在所有机械诊断任务中获得优异的性能。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提供预测的可靠性。还鼓励研究人员澄清其提出的方法的应用限制。4) 当目标域数据来自CWRU数据集(Task 4M, 8M, 12M, 16M)时,8种方法的准确率普遍较高。这是因为不同机器健康状态的信号在CWRU数据集中具有区别性,便于构建的模型对其进行识别。8 未来发展方向8.1 方向1:知识嵌入尽管使用数据驱动的方法在故障诊断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它们的黑箱性质往往导致学习到的特征具有不可控和不可解释的属性。这限制了它们在行业中的适用性。此外,第4节的基准研究表明,现有方法在泛化方面存在弱点,特别是在跨机器故障诊断场景中。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在解释构建的模型和学习到的可迁移表征时结合领域知识。因果学习[107]提供了一个互补的视角。开发适合智能故障诊断的结构因果模型(SCM)需要领域专家的投入。一旦建立了准确的SCM,它就可以作为深度模型训练的指导框架。这个过程有助于提取广义特征,消除误导性的相关性。领域知识与数据驱动方法的无缝集成提高了数据科学在工程应用中的可解释性和可靠性。8.2 方向2:数据中心建模策略智能故障诊断领域的许多研究人员主要关注识别更有效的人工智能模型,以提高诊断系统的性能,而通常保持数据基本不变。然而,在DGFD问题的背景下,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如第4节所示,多个源域的良好执行组合可以构建强大的诊断模型,甚至不需要使用复杂的方法。因此,如文献[108]所强调的,设计有效的技术来选择和精炼训练数据集变得至关重要。例如,在现实世界的应用程序中,最初和可能最广泛的工作围绕着基于目标机器准备合适的训练数据。a) 当面对包含机器规格、潜在故障、工作环境等的特定诊断场景时,从数据存储库中识别最相关和最有价值的数据集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研究人员被鼓励制定数据选择标准,帮助工业现场的技术人员做出明智的数据选择[109]。b) 考虑到所选数据来自各种来源,表现出不同的采样率、不同的环境噪声水平和不同的机器特性,将这些数据集统一成一个连贯的整体的挑战仍然是值得未来研究的主题[70]。c) 敦促研究人员贡献他们的高质量数据集,形成一个全面的数据存储库。这样的资源可以极大地有利于实际应用,并促进算法的发展[50]。8.3 方向3:模型自我进化一旦一个诊断模型在不同来源的样本上进行了训练,并被部署到目标机器的在线状态监测中,它就开始接收和处理反映机器状态的稳定数据流。考虑到该数据流的动态特性和不断发展的状态信息,模型有机会获得新的见解。这可能会潜在地提高模型的性能。然而,当新的样本出现时,现有的训练良好的模型必须连同其先前的学习一起被丢弃并重新训练。这将导致大量的计算需求和时间支出,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数据失去其意义。因此,使诊断模型适应工业大数据环境中的这种流是至关重要的[110,111]。智能系统应该能够从新出现的样本中学习新的模式和故障模式。这可以通过两种关键方式实现:a) 执行连续的域泛化对于有效更新诊断模型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克服灾难性遗忘的问题,并允许模型调整以适应从动态环境中收集的新数据。b) 现有的诊断方法通常假设机器的健康状态保持稳定。然而,在实际监控场景中,可能会出现新的故障模式。因此,有必要设计模型,不仅要泛化到新的领域,还要扩展其功能,以包括监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故障类。这种前瞻性的方法将增强模型在未来情景中的适用性。8.4 方向4:多模态数据如振动、声学和热图像,可以提供丰富的机械系统操作信息,并提供更清晰的故障指示[112]。新兴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如GPT-4,利用包括文本、图像和视频在内的多模态数据作为输入。这种方法可以对齐多模态数据并捕获跨模态知识,最终在新的环境和任务中产生高泛化能力。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智能故障诊断的多模态模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前景。a) Transformer作为大型基础模型的基本模块,由于其突破性的架构设计,具有出色的特征提取性能。设计适合故障诊断的Transformer变体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时。b) 不同模态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和冗余。通过多模态共同学习来整合两个或多个模态的信息,以获取不变的跨模态信息来提高模型泛化性能,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研究方向。9 结论领域泛化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工具,可以加速数据驱动故障诊断方法在工业中的实现。本文从面向应用的角度对现有的DGFD方法进行了分类。然后阐明了智能故障诊断的领域泛化和相关的学习范式。详细介绍了不同应用场景的动机和主要挑战,并概述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我们还强调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为了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更有效的DGFD模型,我们收集了8个开源数据集,并发布了2个自收集数据集,可用于跨工况和跨机器场景。此外,还进行了基准研究,以提供对现有DGFD模型性能的见解。最后,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展望,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进一步的动力。我们希望本文能够提供DGFD的概述,并鼓励更多的研究。来源:故障诊断与python学习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