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胸腰段血管瘤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生物力学分析

7月前浏览11814

摘    要:

背景:关于胸椎段肿瘤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有关有限元分析胸腰段椎体血管瘤骨折风险的研究不多。目的:建立胸腰段椎体血管瘤有限元模型,分析其生物力学分布特点,评估脊椎血管瘤的骨折风险。方法:建立T12-L2椎体的正常椎体、血管瘤椎体(血管瘤占椎体松质骨比例分别为20%,40%,60%,80%)、骨水泥填充椎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分别予以600 N垂直静态压力下正常椎体、血管瘤椎体、骨水泥填充的椎体等效应力分布及特点。结果与结论:(1)建立了有效的T12-L2椎体有限元模型。在静态压力作用下3组模型L1椎体皮质骨应力传导无明显差异,应力最大部均出现在椎弓根基底部、关节突关节及峡部;(2)在骨皮质完整情况下,椎体血管瘤占椎体松质骨20%-40%时病变椎体与正常椎体应力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当比例为60%-80%时,病变椎体与正常椎体应力分布有统计学差异;(3)建立的胸腰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可用性;生物力学实验显示,椎体皮质骨完整性、松质骨破坏比例是椎体血管瘤骨折风险关键因素。


关键词:骨科植入物;脊柱植入物;有限元;椎体血管瘤;等效应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引言Introduction

椎体血管异常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为孤立性病变[1],但是对于其发病原因了解的并不多。有研究发现椎体血管异常的发病率约为10%,通常无明显症状,并可多年无症状或终生无发展,女性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而其中真正有症状的患者仅有0.9%-1.2%[2]。发病部位以胸椎最多,其余依次为腰椎、颈椎和骶椎[3]。患者多表现为神经根受压所导致的伴随症状,如慢性背痛或肌无力、尿便失禁等。一般情况下病情进展较缓慢,急性恶化的情况仅出现在少数病例。有相关学者把生物力学与有限元法运用了骨骼肌肉系统的重建研究中[4]。通过查找发现,目前尚无针对椎体血管异常有限元研究文献,作者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回答,什么情况的血管瘤病变可致使椎体骨折,怎样的填充材质或固定方式可以带来更加好的预后。


有限元分析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是一种工程学的数值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把一个由无数个质点组成的并有无限个自由度的连续体近似为由的有限个单元所组成的集 合体[5]。实验采用Dicom数据直接建模法对胸腰段椎体血管瘤进行有限元建模,同时依此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实验,获得椎体血管瘤椎体应力分布情况,评估椎体血管瘤患者的骨折风险,探索胸腰段椎体血管瘤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模方法和有限元方法在胸腰段椎体血管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设计

有限元模型建立。


1.2时间及地点

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实验室完成。


1.3 对象

身体健康的成年女性志愿者,40岁,身高165 cm,体质量60 kg,无脊椎疾病及脊椎外伤,无骨质疏松及其他慢性病史。对实验方案了解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书。详细查体及影像检查未见其他病变,其L1椎体血管瘤。


1.4 实验方法

1.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采用的是64排螺旋CT平行扫描,床进速度0.707 mm/s,扫描层厚0.625 mm,螺旋扫描参数为:120 k V,36 m A。


将CT扫描的DICOM文件导入Mimics15.01软件中,形成蒙皮,通过光滑处理模块进行光滑处理,通过调整阈值,提取椎间盘轮廓,研究者手绘椎间盘大体模型。导入光滑处理软件中进行光滑处理,最终得到光滑后的椎间盘三维模型。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上韧带的3D模型的建立依照上面方法生成。使用布尔操作命令生成1 mm厚的皮质骨和内部松质骨的椎体结构,同样得到包含纤维环和髓核的椎间盘结构,最后完成实体模型的建立。


分别建立T12-L2节段正常、病变、骨水泥填充3种情况下的有限元模型,利用Meshing Tools中的volume划分工具对骨骼模型进行自动网格划分,局部实施网格细化,最后得到可以进行试验的有限元模型,其中每节段脊椎中的上下2个椎体设定为正常椎体,中间为病变椎体。有限元法可以有效地模拟临床手术行为和术后影响[6]。


1.4.2 各种结构不同的属性材料参数

分别赋予各种结构不同的属性材料参数(见表1)。

1.4.3 静态生物力学实验

病变椎体下方、双侧下关节面以及棘突下方予以固定。在已建立的T12-L2节段有限元模型椎体上表面放有密度均匀的3 mm厚的刚体,覆盖范围包括椎体及后部结构,在椎体及附件定义16个应力测量点(详见图1)。

1.5 主要观察指标

(1)检测给予600 N的垂直静态压力下病变椎体、正常椎体及经过骨水泥填充的椎体的等效应力分布及特点;(2)测量600 N垂直静态压力下病变椎体血管瘤占据椎体松质骨20%,40%,60%,80%时等效应力分布及特点。


1.6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入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检验标准P<0.05。


2 结果Results

2.1 建立胸腰椎的线性有限元模型

建立了椎体线性有限元模型,包括T12,L1,L2三节脊椎及二个椎间盘,以及棘上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T12-L2段包含433 204个节点和257 892个单元模型,分别赋予骨性结构、椎间盘、韧带线弹性材料属性(图2)。经静态加载的椎间盘载荷实验得到的数据结果和文献一致[3],证实模型的力学相似性较好。

2.2 在600 N垂直应力下各部位应力分析结果

结果发现在椎弓根及上下关节突处,压力明显升高(图3)。三组椎体应力配对检验结果(见表2):正常椎体与血管瘤椎体受力及正常椎体与骨水泥填充椎体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骨水泥填充的椎体与血管瘤椎体之间的受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在血管瘤占松质骨比例较小时15%时,在皮质骨完整情况时,3种椎体皮质骨的应力分布无明显异常。

2.3 椎体血管瘤占椎体松质骨不同比例应力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20%、40%松质骨缺损椎体与正常椎体间应力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60%、80%松质骨缺损椎体与正常椎体间应力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Discussion

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因为其克服了传统生物力学的缺点,所以在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中广泛应用[7]。其通过离散化的有限单元代替原有物体,结点连接单元,而力则通过结点传递,从而成为了椎体生物力学研究的常用工具之一。应用骨是一种人体中的结缔组织,有着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及维持姿势等作用,并且可以在肌肉的牵拉下完成各种活动[8]。Zauel等[9]首次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了单轴向压力作用对人体松质骨骨小梁所产生的形变情况。椎体血管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椎体病变,有研究发现尸检率约为10%,较多发生于胸椎,但大多数胸椎血管瘤患者无症状,无需处理[10]。而其中0.9%-1.2%的血管瘤会出现膨胀生长,导致压迫神经组织,最终出现神经症状,需要手术治疗。随着近年来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后路植骨融合在临床应用中更为普遍[11]。病椎在MRI中T1上表现为中等或低信号而T2上则为高信号,在CT中则表现为骨小梁紊乱增粗,骨质稀疏[12]。MRI表现为椎体内T1、T2高信号,类似脂肪的改变,一般提示血管瘤不活跃[13]。无症状的患者随访观察即可,而对于严重的椎体血管瘤如果不及时的治疗则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14]。大量文献报道,对于椎体血管瘤应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用以稳定椎体,因为很多专家认为椎体血管瘤骨折风险远高于此[15],是考虑到椎体血管瘤可能造成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所带来的风险。而椎体血管瘤是否真的会导致骨折风险增加及哪种类型的血管瘤会增加骨折风险至今尚无明确定论。


1975年,Liu首次报告了腰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Hakim和King模拟了腰椎后部结构特别是小关节的作用,进行了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有专家通过建立胸腰段的有限元模型发现,髓核中心及后偏移是上下终板高应力的部位。Fei等[16]经过有限元建模并行生物力学实验证实:椎体皮质骨、终板、椎间盘分别承受43%、10%、13%的垂直应力。Su等[17]提出当强度在3 k N与5 k N之间时会存在不同的骨折风险,而当强度高于5 k N时是没有骨折风险的,在强度低于3 k N的时候骨折风险为100%。而本研究中在给予600 N的正常压力下,正常的椎体及病椎的应力值均低于此数值,而实验结果显示,此时椎体血管瘤仅占椎体松质骨的15%。椎间盘所受应力分布是不均的,各个椎体的前部所受的应力最大,而后部结构所受应力较小,椎体局部出现受力较大情况,尤以椎体相邻部位更为明显。


在椎体应力分布上,Yan等[18]在椎体应力分布上采用挖空骨松质仅以外壳测量椎体轴向符合的办法已证实椎体骨密质可提供75%的椎体强度。相反,Erbulut等[19]则在胸腰椎标本中去掉骨皮质后检测松质骨的轴向负荷抗力,实验结果表明男性中皮质的负荷抵抗力为43.8%(29%-54%),而女性中则为35.2%(22%-44%)。Cao等[20]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标明34%的椎体压缩骨折发生在上终板或下终板附近,而63%的椎体压缩骨折发生在上下终板之间。王宇等[21]研究发现椎弓根螺钉各部分所承受的垂直应力远小于其他屈伸时所承受的应力。Crawford等[22]研究认为椎体屈曲强度对椎体骨折有之间影响,而椎体的前后径有对椎体的屈曲强度有影响。鲍春雨等[23]研究发现椎间盘内的应力不仅在前屈位大于后伸位并且有着自上而下增大的规律。Dall Ara等[24]通过非线性解剖特异的定量CT数据位依据建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预测了体内椎体的力量。Oktenoglu等[25]的研究发现完整的的脊柱与加装稳定系统的脊柱在位移上没有差别。作者研究发现脊柱应力主要集中在终板中央,终板中央又是其结构的薄弱部位,如果持续的增加应力可能导致骨折的可能性增加,而临床上出现终板骨折的情况较多,并与上述文献相符。


为了进一步研究椎体血管瘤造成骨松质破坏对椎体应力所造成的影响,作者实验中把有限元模型设置松质骨缺损,采用同心圆的形式设计了缺损分别为20%,40%,60%,80%,同时将缺损赋值后采用弹性模量及泊松比模拟出了病变占椎体松质骨20%,40%,60%,80%的情况,在不同比例的情况下完成静态加压600 N,检测其中16个点的应力变化,结果与正常椎体在相同压力下做比较分析后证实,病椎与正常椎体终板应力均未超越3.6 MPa,椎体血管瘤在骨皮质完情况下,椎体血管瘤占椎体松质骨20%-40%的时候,正常椎体与病椎承受应力大小是一致的。这与既往研究结果致[26]。椎体血管瘤在骨皮质完整情况下,椎体血管瘤占椎体松质骨60%-80%的时候,正常椎体与病椎所承受应力大小是不一致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在骨皮质完整时,椎体病变与椎体松质骨的比例与椎体骨折风险相关,同时也证实明了当松质骨缺损大于60%以上时,病椎的骨折风险较正常椎体大。而当上下终板有应力超越3.6 MPa,骨折风险也会增加。


精确的诊断和正规的治疗计划对获得良好功能及较好远期疗效是很重要的[27]。胸腰段椎体血管瘤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胸腰椎血管瘤实际情况,可用于临床对胸腰椎血管瘤患者的生物力学分析,其结果可以指导制定胸腰椎血管瘤的治疗策略。有限元分析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减少血管瘤骨折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胸椎血管瘤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血管瘤对椎体的松质骨破坏比例及皮质骨是否完整是导致骨折的危险因素,由于椎体血管瘤很少发生在关节突及椎弓根,这些部位尚未考虑。有限元分析法仍需要较多的临床观察及术后的长期随访才能对胸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1]江仁兵,董磊,刘启震等.胸腰段血管瘤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生物力学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11):1753-1757.

免责说明:文章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人体模拟及其器械仿真解决方案
Meshing静力学非线性动网格UM材料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4-28
最近编辑:7月前
Class叶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3粉丝 15文章 14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冠脉支架与血管耦合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摘 要:目的 研究支架扩张直径以及斑块硬化程度对支架与冠脉耦合扩张的影响, 探究合理的支架扩张直径范围, 以期对临床冠脉支架植入术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首先采用三维设计软件建立支架和理想狭窄冠状动脉模型, 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通过赋予冠脉斑块3种不同的材料属性 (钙化、纤维化、脂质) , 参考健康冠脉内径尺寸, 模拟分析支架分别扩张至冠脉直径的1. 0、1. 1、1. 2、1. 3倍时, 支架和血管的应力、支架径向回弹率、冠脉最小腔径以及支架的贴壁情况。结果 支架、血管壁和斑块上的最大应力、支架径向回弹率、冠脉最小腔径均随支架扩张直径增加而增加。当支架扩张至冠脉直径的1. 3倍时, 血管壁及钙化斑块上的最大应力已处于或超出极限应力范围;当支架扩张至冠脉直径的1. 0倍时, 支架卸载回弹后会出现明显的贴壁不良。相比其他两种斑块, 钙化斑块导致更高的血管应力和更小的血管腔径增长。结论 冠脉支架扩张比例范围在1. 1~1. 2倍较为合理;其中, 含钙化斑块的冠脉, 应将支架扩张比例控制在1. 1倍更为合理。研究结果可为冠脉支架植入术中支架扩张直径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冠脉支架;狭窄;扩张;直径;斑块;有限元分析;0 引言冠脉支架植入术以其微创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治疗中已得到广泛认可,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疾病最重要且有效的手段[1,2]。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支架的机械支撑作用扩张狭窄血管,使血流恢复通畅[3]。然而,由于异物植入以及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血管造成损伤,由此造成的支架内血栓和再狭窄仍是当今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4,5]。理想的支架植入定义为成功的支架膨胀且残余狭窄小于20%[6]。若支架扩张直径太小,术后支架膨胀不全且血管存在较多残余狭窄,则会导致支架贴壁不良或出现错位,较小的管腔获得也影响术后血流恢复程度,这些都会引发支架内血栓和再狭窄。因此,手术过程中,医生的注意更多地集中在消除残余狭窄上,通常将支架直径扩张到大于参考血管管腔直径的尺寸,即支架过度扩张,以保证术后支架良好贴壁、精确定位且有较大的管腔获得和理想的血流恢复程度[7,8]。然而,针对支架过度扩张,临床上多是依据医生的经验而缺乏清晰的定性定量标准来保证支架扩张直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9]。支架扩张直径越大,扩张过程中对血管壁以及斑块的损伤也越严重,这容易导致更高的再狭窄率,甚至产生血管破裂等严重恶性并发症。此外,依据冠脉狭窄斑块硬化程度,临床将其分为脂质斑块、纤维化斑块和钙化斑块[10]。研究表明,不同硬化程度的斑块对支架扩张的难易程度、扩张后血管和斑块上的应力以及支架的即刻回弹率等有着不同的效应,从而影响支架植入术的治疗效果[11,12]。大量临床数据也表明,支架术后的不良事件与斑块硬化程度具有相关性[13,14]。目前,有限元分析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支架在狭窄血管内的扩张研究。任庆帅等[1]针对支架在狭窄血管中不同扩张阶段的形变与受力特性进行了分析。范振敏等[4]探讨了不同球囊充气压力作用下支架对劲动脉力学环境的影响。G9kg9l等[9]针对镍钛合金支架过度扩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但其研究对象为自膨胀式支架对外周动脉的扩张效果,而不同的支架扩张方式以及不同的脉管系统存在不同的力学效应。Chen等[15]针对冠脉支架过度扩张进行了数值模拟,但其主要研究支架过度扩张对血流动力学以及血管壁剪切应力的影响,且没有对斑块进行分类。针对支架不同扩张程度以及斑块不同硬化程度对支架与冠脉耦合扩张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尚无报道。本文建立支架模型和理想狭窄冠状动脉模型,并赋予冠脉斑块3种不同的材料属性,以模拟3种不同硬化程度的斑块 (钙化、纤维化、脂质)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以健康冠脉内径为参考,将支架直径分别扩张到参考直径的1.0、1.1、1.2、1.3倍,分析支架和冠脉上的最大应力及其分布、支架卸载回弹后的径向回弹率、冠脉最小管腔直径以及支架的贴壁情况,得到合理的支架扩张直径范围,为冠脉支架植入术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以减少支架植入术对血管壁的损伤并保证术后支架的良好贴壁、定位以及理想的血流恢复程度,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1 材料与方法1.1 支架与冠状动脉模型的建立利用SolidWorks 2013软件分别建立支架和理想狭窄冠状动脉的三维模型。以球囊扩张式冠脉支架Palmaz-Schatz的结构为参考,建立支架模型。假定支架长为10 mm,初始外径为3.1 mm,厚度为0.05 mm,支架连接筋周向宽度为0.196 3 mm,轴向长度为0.29 mm[16]。理想狭窄冠脉模型由健康动脉壁和狭窄斑块两部分组成,其中健康动脉简化为内径4 mm的空心圆管,长度为16 mm,动脉壁分为内膜、中膜、外膜三层,厚度分别为0.1 mm、0.2 mm、0.2 mm[17]。狭窄斑块外径与血管内径相同,长度为6 mm,最狭窄处厚度为0.6 mm。此外,建立压握工具和球囊的几何模型,用于压握和扩张支架。其中,压握工具直径为3.2 mm,球囊直径为2.4 mm,长度均为12 mm,厚度均为0.05 mm。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 6.14将模型进行装配,使支架的中间位置位于斑块的最狭窄处且所有模型同轴。假定动脉模型为轴对称,为减少计算时间,取模型周向1/4、轴向1/2进行分析。狭窄血管、支架、球囊和压握工具的几何模型如图1所示。1.2 支架与血管耦合扩张的有限元分析1.2.1 有限元网格划分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 6.14中对耦合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支架、血管以及斑块模型的单元类型均采用8节点六面体减缩积分单元C3D8R。为简化模型,压握工具和球囊采用可变形圆管 (Shell类型的可变形体) 代替,单元类型采用4节点壳单元S4。1.2.2 材料属性支架材料采用L605钴铬合金,弹性模量为243GPa,抗拉强度极限为1 147 MPa,泊松比为0.30[18]。球囊和压握工具采用各向同性超弹性Mooney-Rivlin材料模型。动脉组织层 (内膜、中膜、外膜) 和3种硬化程度斑块 (脂质、纤维化、钙化) 材料分别采用Ogden和Mooney-Rivlin超弹性本构方程来描述。假设动脉壁和斑块都为各向同性不可压缩的超弹性材料,其应变势能W1和W2分别为式中:λ1、λ2、λ3表示主应变伸长率;μ和α为材料常数;D为不可压缩参数;J为变形体积与未变形体积的比率;C10、C01、C20、C11、C02为材料常数;i1、i2为第1和第2应变不变量。动脉壁和斑块的材料系数如表1和表2[17]所示。球囊采用聚氨酯材料,C10为1.03 MPa, C01为3.69 MPa。1.2.3 载荷与边界条件斑块以及血管壁各层接触面之间采用绑定约束,以保证其不发生相对移动。支架、血管、球囊、压握工具各部分之间的接触均采用罚函数算法的面面接触,摩擦因数为0.2。对支架、血管壁以及斑块的所有对称面施加对称约束;建立柱坐标系,约束球囊和压握工具所有节点轴向和周向的自由度,只保留其径向自由度。沿模型横截面半径方向对压握工具外表面施加均匀的指向轴心的位移载荷,使其径向压缩支架而依附于球囊外表面。而后对压握工具施加相反方向的位移载荷,卸载压握工具并撤出,以便后续支架与狭窄冠脉耦合扩张的模拟。为研究支架4种扩张直径以及斑块3种硬化程度对支架与狭窄冠脉耦合扩张的影响,建立了12种模型。支架与血管的耦合扩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沿模型横截面半径方向对球囊内表面施加均匀的远离轴心的位移载荷,使其扩张支架和狭窄冠脉。以健康冠脉内径为参考直径,将支架外径分别扩张至参考直径的1.0、1.1、1.2、1.3倍时停止加载。第二个阶段是球囊的卸载以及支架和冠脉的弹性回缩。对球囊施加相反方向的位移载荷,卸载球囊,由于支架、斑块以及血管壁自身的弹性回复作用,支架与血管的耦合模型发生一定程度的径向收缩回弹。2 结果2.1 支架与血管的应力及分布图2为3种不同斑块硬化程度条件下,支架外径分别扩张至参考直径的1.0、1.1、1.2、1.3倍时,支架、斑块以及血管壁上最大应力的变化情况。随支架扩张直径增加,支架上的最大应力逐渐增加,血管壁和斑块上的最大应力增加且增长幅度变大。钙化斑块条件下,血管壁上的最大应力远大于其余两种斑块类型时的最大应力,而脂质斑块血管壁上的最大应力略大于纤维化斑块血管壁上的最大应力;斑块上的最大应力随斑块硬化程度增加而增大,当支架扩张直径较大时,钙化斑块上的最大应力远大于其余两种斑块上的最大应力;支架上的最大应力与斑块硬化程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当支架扩张直径为参考直径的1.3倍时,血管壁、斑块和支架上的最大应力分别为:1.572 MPa、0.119 MPa、967.3 MPa (脂质) ;1.517 MPa、0.133 MPa、940.7 MPa (纤维化) ;4.108 MPa、0.297 MPa、940.8 MPa (钙化) 。图3为钙化斑块条件下,血管壁和斑块上的von Mises等效应力分布情况。为方便观察,轴向取完整模型进行显示。血管壁上的应力主要集中于狭窄最严重的区域,斑块上的应力主要集中于最狭窄处与支架丝接触的区域。随支架扩张直径增加,血管壁和斑块上的应力变大且高应力区域面积变大,应力集中更明显。2.2 支架径向回弹率与血管最小管腔直径将支架外径分别扩张至4个目标直径后卸载球囊,支架和血管径向回弹。对血管最狭窄处支架上的点进行支架径向回弹率的测量,其计算公式为:式中:λ为支架径向回弹率;D1为支架的扩张直径;D2为支架径向回弹后的直径。根据式 (3) ,计算得到3种不同斑块硬化程度条件下,支架分别扩张至4个目标直径并卸载球囊,支架的径向回弹率如表2所示。模型的径向回弹率随支架扩张直径和斑块硬化程度的增加而变大;当支架扩张直径较大时,钙化斑块条件下,模型的径向回弹率明显大于其余两种斑块条件下的径向回弹率。球囊卸载后,对斑块上最狭窄处的点进行测量,得到血管的最小管腔直径,如图4所示。随支架扩张直径增加,血管最小管腔直径增加,但增长幅度逐渐减小;钙化斑块对支架扩张血管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小于其余两种斑块血管的最小管腔直径;当支架扩张直径为参考直径的1.0倍时,卸载回弹后,三种斑块条件下的血管最小管腔直径均小于参考血管直径,即存在残余狭窄。2.3 支架贴壁分析球囊卸载后,斑块、血管和支架在其自身弹性收缩力作用下发生径向回弹,可能导致支架与斑块和血管壁之间出现非完全接触,即支架贴壁不良。图5为钙化斑块条件下,卸载回弹后,支架与斑块和血管壁的接触情况。当支架扩张直径为参考直径的1.0倍时,支架在斑块和健康血管段的过渡区域以及支架的端部出现明显的贴壁不良;其余支架扩张直径情况下,回弹后支架未出现明显贴壁不良。3 讨论支架植入术后的晚期血栓和再狭窄仍是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为消除残余狭窄,以防止支架贴壁不良、错位,并得到理想的血流恢复程度,医生通常会将支架过度扩张。然而,针对过度扩张,医生多依靠的是手术经验和支架制造商提供的产品使用说明,而缺乏清晰的定性定量标准。支架扩张直径过大会造成血管壁和斑块多余的损伤,也会提高两大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不同硬化程度的斑块对支架的植入也有着不同的效应,从而影响支架植入术的治疗效果。本文利用有限元的方法,赋予狭窄斑块3种不同的材料属性,模拟球囊扩张式支架与狭窄冠脉耦合扩张到4个不同的直径,并卸载回弹,分析相关的力学行为指标,得到合理的支架扩张直径范围,为临床冠脉支架植入术提供参考依据。不同的支架扩张直径对支架与血管耦合扩张的结果有着显著影响。支架扩张直径越大,血管壁和斑块上的应力越大且增长幅度变大,支架扩张对血管壁和斑块造成损伤的几率也越大。另外,更大的支架扩张直径导致血管壁和斑块上更明显的应力集中和更大面积的高应力区域,增加了血管壁和斑块的损伤面积,这些都将增加术后血管内血栓和再狭窄的风险。根据文献得知,冠状动脉壁的极限应力为1~2 MPa[19]和1.43 MPa[20],脂质斑块、纤维化斑块、钙化斑块的破裂应力分别为300~640 kPa、550kPa、160~700 k Pa[21]。当支架扩张直径为参考血管直径的1.3倍时,虽然支架上最大应力仍小于其强度极限应力1 147 MPa,但血管壁上的最大应力均处于甚至超出其极限应力范围,钙化斑块上最大应力也处于其破裂应力范围,存在极大的组织损伤甚至破裂的风险,增加了血管内再狭窄和血管破裂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应将支架扩张直径控制在参考血管直径的1.2倍及以下较为合理。支架径向回弹率反映了球囊卸载后支架的即时外径[22],其影响着术后血管的最小管腔直径和血流恢复程度。支架回弹后与血管的贴合情况影响着支架服役过程中的受力和定位,从而影响支架在病变部位的稳定性。支架扩张直径越大,球囊卸载后,血管的最小管腔直径也越大,但由于支架径向回弹率的变大,管腔直径的增长幅度减小。因此,当支架扩张直径较大时,由于扩张直径增加所带来的血管管腔增益却很小。另外,当支架扩张直径为参考血管直径的1.0倍时,卸载回弹后血管仍存在残余狭窄,且支架出现明显的贴壁不良,而其余支架扩张直径均能保证回弹后支架贴壁良好。因此,将支架直径扩张至参考血管直径的1.1倍及以上较为合理。不同硬化程度的斑块对支架在狭窄血管内的扩张存在不同的影响。钙化斑块情况下,当支架扩张直径较大 (参考血管直径的1.2倍及以上) 时,血管壁和斑块上的最大应力以及径向回弹率均明显大于其余两种斑块,得到的血管管腔直径也更小,其抵抗支架扩张作用的效果更明显。当支架扩张直径为参考直径的1.2倍时,含钙化斑块的血管壁上最大应力为0.922 MPa,接近其极限应力,此时对血管壁的损伤已较大。因此,对于含钙化斑块的冠脉,应尽量控制其支架扩张直径为参考血管直径的1.1倍更为合理,以保证支架植入的安全性。本文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模型进行了适当简化,如冠脉血管壁采用规则的空心圆管模型,而实际的血管并非规则的圆管;支架不同的结构和材料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分析。4 结论本文建立支架和理想狭窄冠状动脉模型,并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支架扩张直径以及不同斑块硬化程度对支架与血管耦合扩张的影响,通过分析其相关力学行为指标,所得结论如下:冠脉支架植入术中,支架扩张直径为参考血管直径的1.1~1.2倍较为合理;对于含钙化斑块的冠脉,尽量将支架扩张直径控制在参考血管直径的1.1倍更为合理。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支架植入术中支架扩张直径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以减少支架植入对血管的损伤并保证术后支架良好贴壁、定位以及理想的血流恢复程度,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参考文献:[1]刘宇星,艾辽元,毛琳等.冠脉支架与血管耦合作用的有限元分析[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9,38(04):331-338.免责说明:文章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来源:人体模拟及其器械仿真解决方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