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复材ℱ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研究现状及应用

2月前浏览1440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是利用编织技术,把经向、纬向及法向的纤维束(或纱线)编织成一个整体,即为预成型结构件(简称“预制体”),然后以预制体作为增强材料进行树脂浸渍固化而形成的复合材料结构。由于增强纤维在三维空间多向分布,阻止或减缓了冲击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层间裂纹的扩展,使得复合材料层间性能大大提升。因此,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较普通层合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冲击损伤容限和断裂韧性。三维编织技术可按实际需要设计纤维数量,整体织造复杂形状的零部件和一次完成组合件,减少二次加工量,如加筋壳、开孔结构的制造等,因而经济性好、成本低、制造周期短。此外,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可适用于各种复杂几何形状的织造,稳定性和整体性高,可设计性强,可通过改变编织方式、编织角、纱线密度等参数满足某些特定的工程需求。基于以上各种优势,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受到工程界的普遍关注。

一、细观模型的研究进展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比如Ko和Pastore的单胞织物几何模型(FGM),Ma和Yang的“米”字型单胞模型以及Yang提出的“纤维倾斜模型”,这些都属于简单的等效理论的范畴。

20世纪90年代以后,数值仿真能力得到大大提高,人们开始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成型、编织程序、纱线在编织过程中的走向等进行更深入、完善的研究。Du和Ko在单胞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编织参数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纤维编织角及纤维体积含量之间的关系。Sun[2]将数字化方法成功地用于研究复杂微观结构的三维编织矩形预成型体,准确地分析了纱线相互作用和横截面的变形情况,并对比了拓扑模型和数字化方法预测材料微结构的差异,在此2种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体积平均法计算了三维矩形编织复合材料的抗拉刚度,剪切刚度和泊松比等力学性能,用拓扑模型计算得来的抗拉刚度,剪切刚度值均低于数字化方法,泊松比的值则较为近似。

在国内,吴德隆首先提出了由基元、面元和柱元组成的三胞模型,三胞模型自此开始发展并且被广泛采用和深入研究。韩其睿等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单元体模型,考虑了纤维的宏观尺寸,即纤维束的横截面为圆形,在相互挤压变形为椭圆。给出了单元体模型的尺寸与纤维束半径、纤维取向角等有关参数之间的相互联系。庞宝君等研究并提出了修正的三维四向编织复材单胞模型,并从细观结构角度对此模型进行了验证。Chen[6]基于小参数逐渐均匀化理论,采用以胞体为基础的数字化有限元分析法(DCB-FEM)建立了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分析模型,计算出其等效弹性参数,与实验一致性高。为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的技术参数选择、性能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的分析经历了取向平均单胞模型、“米”字枝状模型、纤维倾斜模型、三胞模型以及加权平均模型等由简单的单胞到复杂的多胞体模型的发展历程,不断改进的理论使得细观结构的模拟更加贴近实际。

由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性能受编织方法的影响较大,为更大地改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人们开始转入复合材料的优化设计以及新编织工艺的开发上。最近10年中,专门探讨细观几何模型的文献较少,国外开始进行多层连锁编织的相关探索,如Lomov等研究了多种截面形式的连锁编织物,各类连锁织物的解析方法与之前的模型理论差异较大。Saul建立了一种新的三维正交复合材料弹性刚度特性分析模型,它具有评估材料因编织参数变化而导致的弹性性能变化的能力。新模型把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看作是多个包含树脂包裹纤维单一元素的层的组合。新模型的公式表达方法是先把胞体单元分成多层,再把每一层分层多个单一元素。新模型对于除Ez外的材料弹性刚度特性的预测都较之前的模型更加准确,实际中,纤维和树脂的波动对此模型模拟的准确性有着负面的影响。

二 、 宏观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研究主要涉及拉伸、压缩、剪切、弯曲、冲击及损伤等方面,大部分文献都是力学性能的理论研究与测试相结合的。由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多样性以及分散性,本文仅列出一些较为有代表性或者新颖的研究成果以供读者参考。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在测试材料特性的基础上,寻求纤维体积含量、编织角等参数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Shivakumar在研究中发现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压缩强度受轴向纱错排的影响非常明显,而受偏轴纱错排的影响较小。

Bogdanovich[8]提出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面内刚度主要受3个方面的影响,即总的纤维体积分数,纤维在经向、Z向等的分布规律(分布比例),纤维在3个方向上的平直度和整齐性。Pazmino对3TEX公司制备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通过Micro-CT对浸渍质量和材料内部几何结构进行了观察和评价,并且进行了编织方向的准静态拉伸强度和拉伸-拉伸疲劳试验。通过实验得到了500万次循环载荷作用下Vf= 55.6%的三维编织材料不被完全破坏的最大施加载荷与疲劳寿命曲线,通过对比不同纤维体积含量下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疲劳寿命,得出此范围内,疲劳寿命随着纤维体积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同时,Pazmino分析了材料的剩余力学性能,绘出了经历不同循环加载次数后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初始弹性模量曲线、极限抗拉强度曲线,在经过500万次循环加载后,材料的初始弹性模量下降较多,而极限抗拉强度曲线变化很小。

国内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出现相关的研究报道,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比较活跃。李嘉禄等采用1×1、1×2和1×3三种不同的编织结构对三维多向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编织复合材料的拉伸以及弯曲的应力—应变曲线均呈双线性特点,加入轴向非编织纤维使得材料的拉伸强度、刚度和弯曲强度、刚度得到了提高。孙慧玉等通过实验测定了三维编织结构复合材料侧边未切割、受切割和中央钻孔试件的拉伸性能,对比了受切割和未切割纤维对于试件侧边拉伸应变的影响,同时对三维编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孔边应力集中现象进行了研究,得到一个重要结论,即4步法复合材料的孔边应力集中系数比传统层板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的低,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维编织结构复合材料适合于作为含孔结构的连接件。

卢子兴等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进行了拉伸实验,得到了影响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最重要因素是它的编织角的结论,认为加入轴向纤维的五向编织材料的变形和失效模式会发生改变,其基体材料更趋向于脆性破坏;接着对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进行了压缩测试,发现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纵横向压缩性能差别较大,二者的压缩破坏机理也存在很大差异,纵向压缩性能受编织角大小的影响较大,即存在某个临界值,当编织角大于该临界值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纵向压缩破坏呈现非线性的塑性特征,而当编织角小于该临界值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纵向压缩破坏呈现线性的脆性特征。

Fang研究了纺线的扭曲变形对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的影响,认为加捻纱线的扭转角对3D编织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参数(除横向弹性模量和横向泊松比以外)都有较大影响。随着纱线扭转角的增大,复合材料的纵向弹性模量、泊松比、剪切模量逐渐降低。在内部编织角为30°和45°的情况下,材料的单向拉伸强度都随纱线扭转角的增大而减小,在扭转角小于9.5°时,45°编织角的材料单向拉伸强度较30°的下降快,而扭转角大于9.5°时,下降速度相反。

Yu利用双尺度法对4步法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刚度和强度特性进行预测,并得到了编织角与纤维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拉伸、弯曲以及扭转强度的影响趋势。经过实验验证,双尺度法的预测较为准确,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编织角增大,拉伸和弯曲强度下降,并逐渐接近基体强度,扭转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故最优编织角选择在扭转强度的最大位置处,且当编织角较小(40°以下)时,其拉伸、弯曲强度随纤维体积分数增大而增大,当编织角较大接近40°时,在某一最优纤维体积分数处,拉伸、弯曲强度达到最大,在编织角小于48°时,扭转强度随着纤维体积分数以及编织角的增大而增大,受纤维体积分数的影响更为明显。

Sun为研究力学性能和频率响应之间的关系,用Z变换法讨论了在准静态(MTS材料试验系统)和高应变率状态下(SHPB设备)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面内和面外2个方向的压缩行为,这是在频率领域的第一次尝试。

冲击、疲劳、蠕变、损伤等工程力学性能对于材料的工程应用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由于实验室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研究的共性不大。

沈怀荣采用轻气炮对三维整体编织结构复合材料进行了高速对称碰撞实验和弹丸穿靶实验,虽然没有给出三维编织的形式以及很可靠的理论推理,但是至少提供了一种可以作为参考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冲击试验的方法。李典森等研究了多个编织参数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蠕变性能的影响,得出编织角小且纤维体积含量高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抗蠕变性能更高,同时五向编织比四向编织复合材料的抗蠕变性能要高。

李嘉禄等研究了编织角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疲劳性能的影响,发现在疲劳试验中,编织角大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易损伤。此外,Li等简述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拉伸、压缩和弯曲性能的切口边缘效应特点。为计算复合材料内编织纱线的剩余长度,建立了未切割和切割边缘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几何模型。切割破坏了复合材料结构的完整性,降低了材料的承载能力。试验表明,样品宽度方向的切割对材料刚度、强度以及弯曲性能的影响较小,但在厚度方向上的切割则影响较大,而在拉伸载荷下进行弯曲试验模量降低更多;复合材料内编织纱线的剩余长度越短,切割样品的承载能力越低。

三、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应用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大多采用液体成型工艺进行浸胶固化,直接形成复合材料结构件,如树脂传递模塑工艺(RTM)、树脂膜渗透工艺(RFI)及真空辅助树脂渗透工艺(VARI)等。目前,三维编织复合材料不仅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在船舶、民用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器械等领域也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技术可以应用于制作“J”型机骨架,机翼和机身蒙皮,飞机进气道,飞行器的承力梁,异性接头,多种形式的耐烧蚀、承力的圆筒形、锥形筒的制件。在保证达到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大大缩减多的制件的质量,降低了成本。例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采用三维编织技术研制了F-35战斗机进气道的预制体,加强筋与进气道壳体为整体结构,节省了大量紧固件的使用,提高了气动性能,简化了装配工序。直升机的起落架扭力臂和纵向推力杆已开始使用三维编织技术一体成型(如图1所示)。

图1  三维编织一体成型的直升机构件

采用三维编织技术研制的LEAP-X发动机风扇叶片也已成功通过FOD试验,并将应用于中国商飞C919等多个机型。在航天领域,高温、烧蚀和高速冲刷的导弹头锥、筒身,火箭发动机喷嘴、筒体等也大量采用三维整体编织复合材料(如图2所示)。



图2  三维编织成型的复合材料发动机风扇叶片

耐冲击性能好的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可用于车辆的冲击部件以及抗冲击需求高的集装箱或压力容器件(如图3所示)。对于开孔较多的复合材料制件,三维编织技术能很好的保证此类制件的整体性,减少二次加工量,并避免二次加工对复合材料零件的损伤。

图3 正在编织中的JASSM巡航导弹筒身

尽管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制件多种多样,但目前商业应用仍相对较少,制约三维编织技术推广原因主要有设备、技术成熟度、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等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及编织成本的降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文/王海雷   高艳秋  范雨娇,中航工业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疲劳断裂复合材料碰撞非线性航空航天船舶UM裂纹理论材料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9-02
最近编辑:2月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22粉丝 30文章 373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聚焦ℱ关于丰田汽车的氢燃料电池及碳纤维高压储氢罐

丰田汽车的氢燃料电池轿车Mirai(日文“未来”之意)。“Mirai”是丰田首款量产的氢燃料电池车。如其名,Mirai被丰田汽车视为“未来之车”。Mirai在行驶过程中不加油、不充电、不排放尾气,唯一排放的废物是纯净水!Mirai代表着未来,一个真正节能而环保的汽车时代。那么这一切都是如何实现的呢?Mirai的工作原理,通过电解水制氢,再把氢气加入车内发生化学反应驱动电机为车提供动力。技术将梦想变成现实“燃料电池”这四个字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因为这是全世界科学家研究了数十年的技术,始终没有取得重大的技术突破,至少是没有谁能够拿得出成本适合消费级市场的成熟技术。而在四年以前,丰田就已放出豪言说已经在燃料电池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可以使车用燃料电池的成本从100万美元降到5万美元,降幅高达95%!不到一年,丰田便用Mirai兑现了豪言。这是首次投放市场的量产燃料电池车。宇宙黑科技的由来丰田Mirai的结构与传统的汽油车或者纯电动车都不一样,如果硬要找出一个类似的结构,可能丰田最畅销的普锐斯跟Mirai会有着一点点相似的结构吧。Mirai的动力系统被称作TFSC(Toyota FC Stack),即丰田燃料电池堆栈,是以燃料电池堆栈为核心组件的混合动力系统。TFSC没有传统的汽油发动机,也没有变速器,发动机舱内部是电动机和电动机的控制单元。在驾驶舱底部布置着的燃料电池堆栈是整套系统的核心,本文也将着重点笔墨来对其做出解析。在车身后桥部分放置着一个镍氢动力电池组和前后两个高压储氢罐,没错,没有油箱和大面积的锂离子电池,Mirai唯一需要消耗的“燃料”就是氢气,不用加油也不用充电,加满5公斤氢气就可以连续跑上650公里!而为什么要在题目中说燃料电池是“宇宙黑科技”呢?那是因为氢元素是宇宙中最丰富的成分,氢元素在地球上储量也是最丰富的,而氢气在燃料电池中跟空气中的氧气结合,排出的唯一“废物”是纯净水!所以氢燃料电池一直被认为是“外星科技”,是最适合宇宙空间站或者宇宙探测器使用的备用能源之一。燃料电池工作原理虽然燃料电池名字里面有“燃料”字样,同时氢气也能够跟氧气在一起剧烈燃烧,但在燃料电池却不是利用燃烧来获取能量,而是利用氢气跟氧气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电荷转移来形成电流的,这一过程最关键的技术就是利用特殊的“电解质薄膜”将氢气拆分,整个过程可以理解成蚊子无法穿过纱窗,但是更小的灰尘却可以……电解质薄膜也是燃料电池领域最难被攻克的技术壁垒。因为氢分子体积小,可以透过薄膜的微小孔洞游离到对面去,但是在穿越孔洞的过程中,电子被从分子上剥离,只留下带正电的氢质子通过,氢质子被吸引到薄膜另一侧的电极与氧分子结合。电解质薄膜两侧的电极板将氢气拆分成氢离子(正电)和电子、将氧气拆分成氧离子(负电)和电子,电子在电极板之间形成电流,两个氢离子和一个氧离子结合成为纯水,是反应的废物。所以本质来讲,整个运行过程就是发电过程。因此Mirai是纯电动车,燃料电池堆栈代替的就是厚重且充电效率低下的锂离子电池组。丰田Mirai搭载的燃料电池堆栈是由370片薄片燃料电池组成的,因此被称为“堆栈”,一共可以输出114千瓦的发电功率。此前我们也分析了大众集团的燃料电池技术,结构基本类似。丰田的燃料电池堆栈经历了十几年的技术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结构,比如3D立体微流道技术,通过更好地排出副产物水,让更多空气流入,有效改善了发电效率。所以整个堆栈的发电效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达到了3.1千瓦/升,比2008年丰田的技术整整提升了2.2倍。由于燃料电池堆栈中每片电池发电的电压大约在0.6V-0.8V之间,整体也不会超过300V电压,所以为了更好驱动电动机,还需要安装一个升压器,将电压提升到650V。700个大气压下储存氢气了解氢气物理特性的人都清楚,氢气跟汽油不同,常温下氢气是气体,密度非常低并且非常难液化,常温下更是无法液化,所以氢气要安全储藏和运输并不容易。所以氢气无法像汽油那样直接注入普通油箱里。丰田设计了一大一小两个储氢罐,通过高压的方式尽可能多充入一些氢气。以目前的主流储存技术,丰田选用了700Mpa也就是700个大气压的高压储气罐,类似我们常见的“煤气罐”,只不过罐体更厚重。两个储氢罐一共的容量是122.4升,采用700个大气压储存,也只能容纳约5公斤的氢气。所以实际上燃料的重量并不大,反而储氢罐特别笨重。为了在承受700个大气压的前提下仍旧保持行驶安全性,我们可都不希望坐在两个炸弹上面开车吧?所以储氢罐被设计成四层结构,铝合金的罐体内部衬有塑料内胆,外面包裹一层碳纤维强化塑料的保护层,保护层外侧再增加一层玻璃纤维材料的减震保护层,并且每一层的纤维纹路都根据所处罐身位置不同而做了额外的优化,使纤维顺着压力分布的方向,提升保护层的效果。燃料电池堆栈+镍氢电池混合动力直接驱动Mirai车轮的电动机功率是113千瓦,峰值扭矩335牛米,基本相当于一辆2.0升自然吸气家轿的动力水平。除了燃料电池堆栈发电之外,Mirai后轴上方布置的1.6千瓦时的镍氢电池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这个电池组基本上跟凯美瑞混动的电池完全一样,在整车负载低的时候可以单独用它供电带动车辆前进,与此同时燃料电池堆栈发出来的电可以给电池充电,用镍氢电池充当一个“缓存”;当车辆有更大的动力需求的时候,镍氢电池组很快就会耗光,所以这时候燃料电池堆栈就直接向电动机输电,跟镍氢电池组实现双重供电来满足需求;当车辆减速行驶的时候,电动机转化为发电机来回收动能,电量直接输送到镍氢电池组内储存起来。小结:纵观氢燃料电池整个运行过程中,除了消耗氢气和空气之外,没有其他的能源消耗,没有加油也没有充电。相比纯电动车而言,目前充电最快的特斯拉Model S的超级充电站也需要1.25小时才能充满电量。氢气加注的速度则更快,仅需3分钟即可充满两个储氢罐,并且超过600公里的续航里程甚至比普通汽油车更优越。虽然现在加氢站还是极度罕见,但是普通加油站改造成加氢站的成本要远低于改造成快速充电站的成本。因此我们可以预计,如果燃料电池车能在成本控制上取得突破,实际上市场空间会比纯电动车更大。来源:电动知家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