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装备ℱ能否对美发起破坏性打击?俄媒猜测中国核力量“家底”

4月前浏览283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俄媒称中国海军难以单独击溃美国,需战略核力量支持。中国洲际导弹虽发展但仍数量不足,面临美反导系统威胁。战略轰炸机方面,中国以轰-6为主,能力有限。

参考消息网8月22日报道俄罗斯报纸网8月17日刊登文章《中国能否攻击美国》称,俄新社援引五角大楼2018年中国军力报告说:“过去三年中,中国军队迅速扩大了水面军事行动的覆盖范围,获得了在战略上重要海域的作战经验,而且可能正在训练武装力量打击美国及其盟友。”

报告作者指出,目前他们不清楚北京希望通过展示力量向华盛顿发出怎样的信号。

俄总参谋部作战总局前副局长瓦列里·扎帕连科中将表示:“即便是拥有强大侦察设施的美国,也不确切知道中国是否在演练攻击美国及其盟友。”

专家提到,“水面军事行动”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可能是大洋战区战略行动、海军战略行动、舰队(作为战役战略联合编队)行动、诸兵种合成的区舰队行动以及海上登陆和海空登陆行动。

文章称,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中国海军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击溃美国,就连对美国领土实施有效打击都做不到。甚至不必认真研究这个方案,更何况是在没有解 放军其他军兵种行动配合的情况下。

专家表示,只有在战略核力量行动的框架下,中国才可能对美国本土发起破坏性打击。但要实现这个行动目标,必须通过密集的、集群和单独核打击摧毁敌方最重要的战略设施、核攻击群、部队集群、经济设施及军政管理系统。

资料图:参加阅兵的新型东风-31AG洲际导弹发射车。

用什么打

文章认为,目前中国没有足够的洲际运载工具用以全面完成这些任务。

俄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副主任康斯坦丁·马基延科指出:“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包括东风-5/5A(估计射程为13000千米)、东风-31A(射程11200千米)和东风-31(射程7200千米)。也就是说,陆基战略核力量薄弱。”

文章称,东风-5井基洲际弹道导弹是中国军队中射程最远的洲际弹道导弹。导弹使用偏二甲肼作为燃料、四氧化二氮作为氧化剂。发射重量为183-190吨,有效载荷3.2吨。战斗部为200万-300万吨当量热核弹头。在13000千米的最大射程上的命中精度为3-3.5千米。东风-5导弹于1983年进入战斗值班。

文章称,上世纪80年代末造出了这款洲际弹道导弹的改型——东风-5A。此款导弹于1993年服役。它与东风-5的区别是采用分导式多弹头,拥有4-5个战斗部,每个战斗部当量为35万吨。最大射程为11000千米,单弹头版本的射程是13000千米。升级后的惯性制导系统确保其命中精度(圆概率偏差)约为500米。

文章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拥有三个该型洲际弹道导弹旅(各配备8-12枚)。目前,中国现役携带分导式多弹头的东风-5A洲际弹道导弹有24-36枚,其中半数长期瞄准美国领土。

东风-31是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系统。三级固体燃料导弹弹长13米,弹径2.25米,发射重量42吨,采用惯性和卫星制导。根据不同评估,射击精度在100米-1000米之间。洲际弹道导弹可配备单枚100万吨当量核弹头,或3枚2万-15万吨当量的分导式弹头。

资料图: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

文章称,升级版东风-31A为从机动发射装置上发射的三级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据美国评估,7200千米射程的东风-31无法从中国中部打到美国本土。但改进后的东风-31A拥有超过11200千米射程,可从中国中部到达美国本土大部分地区。

目前,东风-5重型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正在被东风-31和东风-31A固体燃料机动洲际弹道导弹所取代。

马基延科援引中国陆基战略核力量组成的综合数据说:“中国近来在更新自己的洲际弹道导弹库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东风-31和东风-31A的数量超过了老旧的东风-5。今天,东风-5导弹约有20枚,东风-31和东风-31A约有30枚。”但他认为,尽管成就显著,但现有战斗编成仍远远逊色于俄美。

文章称,2009年,公开消息来源提到了中国新的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东风-41。据认为,得益于比其他固体燃料导弹更远的射程,它将完全替代老旧的液体燃料导弹东风-5。

文章认为,东风-41射程15000千米,最多能携带10枚可突破反导系统的分导式弹头。专家认为,新的东风-41系统主要将部署在井下。

综上所述,可以说,尽管近年来中国在完善陆基战略核力量方面取得了种种成绩,但洲际运载工具的数量依然不足。此外,令北京十分不安的是,即便是美国现有的反导系统,也能较为轻松地拦截中国相对不多的单弹头和分导式弹头。

资料图:网传的“东风”-41导弹照片。

其他武器的情况

马基延科提醒说:“中国战略轰炸机的情况也没有好多少。”中国战略轰炸机的代表是各种版本的轰-6轰炸机,该型轰炸机是按许可证对苏联图-16远程轰炸机的复 制。

文章称,轰-6的最新改型为轰-6K。与前者相比,它使用俄罗斯制造的新式D-30KP-2涡扇发动机,升级了驾驶员舱,增大了进气道和雷达天线整流罩,取消了23毫米自卫机炮。

文章称,轰炸机可携带多达6枚“长剑”-10A巡航导弹,普遍认为,此款导弹射程为2200千米,但一些专家认为这个数字被严重高估了。

轰-6K的作战半径从原来的1800千米增加至3000千米。完全取消了内置炸弹舱,腾出的空间用来放置更多燃料和电子对抗设备。该机于2011年交付中国空军。引人注目的是,轰-6K是中国航空制造企业从零开始打造的。

但轰-6K的航程并未达到洲际距离,尽管算上“长剑”-10A的射程,这款飞机还是可以攻击美国的一些地区。目前,解 放军空军现役的轰-6K轰炸机约有50架。

空军轰-6K战机开展岛礁起降训练(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文章称,至于海基战略核力量,有评估显示,中国目前拥有4艘094型晋级核潜艇。它最多可携带12枚“巨浪”-2型洲际弹道导弹。据未经核实的消息,这些可安装分导式多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射程约为7400千米。

还有人估计,解 放军海军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数量不超过三艘。专家对“巨浪”-2型潜射弹道导弹的技战术性能也莫衷一是。

在部分分析家看来,导弹只能配备单弹头,其他人则认为“巨浪”-2上可安装3-4枚分导式弹头。

文章认为,至于部署在092型夏级核潜艇上的中国首枚固体燃料弹道导弹“巨浪”-1,其射程在1700千米-2500千米之间。也就是说,如果从中国附近海域发射,它将无法到达美国。

一些专家认为,当前中国仅有一艘核潜艇配备了“巨浪”-1型中程弹道导弹,其余两艘潜艇暂无导弹。他们估计,“巨浪”-2目前还没有战斗装药,也就是说,导弹及其弹头的测试尚未完全结束。

扎帕连科认为:“但近来中国战略核力量的迅速发展使我们有理由推测,在可见的未来,北京将完全有能力规划和实施战略核力量行动。”

中国官媒首都曝光的094A型战略核潜艇(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

因此,各军事强国无不在竞相研发耐烧蚀性能更好、更强的新型材料。其中,碳/碳复合材料(C/CFRP)技术备受关注。

众所周知,重返大气层时,在急骤绝热压缩效应和气动加热的作用下,洲际导弹承受的气温会从-160℃骤升至1700℃(这个温度足以熔化钢铁),推进剂燃烧时固体发动机喷管也要承受时速4.5马赫、温度3500℃和压力15兆帕(注:相当于150公斤力作用在1平方厘米上所产生的压强)的极端恶劣环境考验。

但美国研究表明,碳纤维复合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热力学性能,而且在烧蚀过程中烧蚀率低、烧蚀均匀对称,保持了良好的气动外形。

凭借CFRP出类拔萃的耐烧蚀和隔热性能,表面热流导向弹体内部的热量仅为1%至10%左右,从而保护弹头使之安然无恙并准确击中目标。而且,由于C/CFRP重量轻,节省下的载荷既可用来添加推进剂以提高射程,也能用于增加战斗部以提升威力。图为俄罗斯火箭头部覆盖的碳纤维材料

因此,美军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尝试用C/CFRP制造洲际弹道导弹的鼻锥、发动机喷管和壳体(注:早期曾采用玻璃钢——GFRP)。比如民兵III机动洲际弹道导弹(长21.3米,直径2.3米,战斗全重39.5吨),不仅鼻锥和喷管喉衬采用了C/CFRP,就连其长24米、重8.2吨储运发射筒(箱)也采用了凯夫拉纤维缠绕复合材料。

美军上世纪60年代的实验数据显示,“北极星”导弹壳体采用GFRP后,射程从2200千米增至4600千米。而其上世纪80年代研发的三叉戟II潜射导弹改用CFRP后,射程进一步提升至1.2万千米,命中精度达90米,成为美军战略威慑力量的中坚。图为美军MX“和平卫士”洲际导弹再入大气层试验的壮丽画面。

中国研制GFRP固体发动机壳体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并已取得成功。东方红-2通信卫星元地点发动机和长征-2E火箭(属于著名的“长二捆”系列)发动机壳体都采用了GFRP材料来制造。

上世纪90年代初,配属SPTM-14发动机(壳体直径1.402米,长2.058米)的“长二捆”,已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轨道,标志着中国GRRP壳体进入实用阶段。

之后,中国研制的EPKM-17上面级发动机壳体(直径1.7米,长1.874米)又与“长二捆”联手,于1995年末成功将“亚洲二号”卫星送入距地3.6万千米的太空。图为长征-2E火箭发动机喷口。

中国CFRP壳体研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并首先应用于“开拓者一号”固体小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第4级(直径0.64米),配属前者的火箭在2003年9月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太空运载工具由GFRP壳体向CFRP的历史性跨越。随着碳纤维性能的提高和复合工艺的日趋完善,国产战略武器的复合化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图为“开拓者一号”火箭。

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注:以下简称航天碳纤维)一度成为中国东风-31洲际导弹研制道路上的“拦路虎”。搞不出这种骨干防热材料,国产导弹就将无法承受高空高速飞行和重返大气层时重力加速度所产生的恐怖高温(瞬时或达上万摄氏度),从而造成导弹市区平衡或导航系统失误。

虽然早在1975年,中国就开始了对航天碳纤维的研究,但由于原材料限制和外部技术封锁(在中国之前仅有美苏掌握这一技术),相关工作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改名为东华大学)潘鼎教授(居中)带领课题组艰苦攻关,先后突破原丝、工艺、强度、排废等多项难关。

他们采用被国外否定的棉浆基纤维为原料,通过独创的制备技术,解决了原丝质量指标确定、稀纬带碳化、有机无机混合型催化、连续纯化工艺、空气介质低温热处理和两段排焦6大难题,成功研发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纯航天碳纤维,及时排除了国产撒手锏武器的最后一道难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为此,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图为《解 放军画报》刊登的DF-31A洲际导弹的战斗部及第三子级。

来源:参考消息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复合材料燃烧航空航天电子通信材料试验纺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8-03
最近编辑:4月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29粉丝 40文章 377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关注ℱ我国直20可能用国产T800碳纤维生产 重量更轻 性能更好

国产直20直升机,可能会用国产T800纤维生产近日国内某上市公司透露,国产T800碳纤维已经在国产直升机上面得到运用,这个消息表明国产直-20直升机可能已经运用T800碳纤维,从而有效降低直升机结构重量,提高载荷,为直升机提高性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知道在发动机功率一定情况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是有限制的,这样要提高直升机载荷,就必须降低直升机结构重量,降低结构重量势必需要采用轻质材料,但是传统轻质材料强度较低,这样就造成一个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碳纤维就出现了,所谓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纤维材料。由于材料经过碳化及石墨化处理,因此具备密度小、强度高等优点,根据相关资料,碳纤维材料的密度比铝还要低,但是强度却比钢铁还要大,以碳纤维为基础制造的复合材料具备重量轻、强度大、耐腐蚀、耐疲劳、结构尺寸稳定性好等优点,在作战飞机和直升机得到广泛运用,国外先进直升机碳纤维材料使用比例已经超过30%以上。重量轻、强度大的碳纤维是航空航天最为理想的材料由于碳纤维在军事、航空、航天领域价值巨大,所以高端产品国外对中国进行严格禁运,例如直-20采用的T800碳纤维就在禁运之列,中国相关单位经过刻苦攻关终于在新世纪攻克了T800碳纤维生产技术,实现了国产化,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突破了T800碳纤维低成本生产技术,为T800批量生产,大规模运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利用国产T800碳纤维,中国直升机所等单位开始着手研究T800在国产直升机上面的运用,在今年完成了国产T800碳纤维第一个部件-直升机斜梁设计和制造,标志着T800碳纤维正式在国产直升机结构和部件上面进行运用,同时也为T800碳纤维在国产作战飞机、导弹、运载火箭等领域运用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初步的基础。T800的运用,让直20结构重量更轻,为增加设备创造了条件对于直-20来说,T800碳纤维运用可以有效降低直升机自身结构重量,从国内外同类型直升机发展来看,为了应付日益复杂的战场环境,机载设备呈现增多趋势,包括光电吊舱、电子战系统、通信/数据链等等不断安装在直升机上面,结果就是直升机结构重量也在不断上升,但是最大起飞重量却没有变化,势必会影响直升机载荷,对于直-20这样通用直升机来说,载荷性能是最关键指标,这样一方面要增加发动机功率,提高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对直升机结构重量进行挖潜,降低直升机结构重量,为机载设备增加创造条件,采用重量轻、高强度的碳纤维材料制造直升机成为首选,这样才能保证直升机的机载设备不断完善情况下仍然还有足够载荷性能。作为陆航2020年之后主力直升机,提高直-20性能至关重要作为中国陆军航空兵在2020年之后主力直升机,直-20通用直升机的性能对于提高陆军航空兵乃至中国陆军作战能力至关重要,所以相关单位正在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增强直升机作战能力,从而推动陆军航空兵和陆军作战能力不断向前发展。来源:小飞猪的防务观察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