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昌绪与中国碳纤维的不解之缘
我国研制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步并不算太晚。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实验室已突破连续化工艺,即连续预氧化和碳化。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投入很大的财力和人力,力图突破碳纤维的技术难关。时至今日,在师昌绪院士(已故)等领军人物的努力下,国产碳纤维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师昌绪,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1918年生于河北省徐水县(现保定市徐水区)。1941年,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1957年,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1982年创办并兼任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
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湘潭大学名誉董事长等。
师昌绪院士与碳纤维的缘分要从2000年开始算起,当时国产碳纤维的研究已近40年,虽然小有成效,但碳纤维技术没有根本性突破,碳纤维产业并未建立,是让政府和科研专家都十分头疼的事。这种情况下,80岁高龄的师老曾对李克健先生(已故)说,中国的碳纤维发展不起来,会影响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发展,关系到国防安全,一定要把它发展起来。师老还表示,他年龄已经大了,以后要少管点事,但想抓一抓碳纤维的事情。以如此高龄为国家科技做贡献,更何况是去接触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师老的魄力让我们敬佩。
▲李克健
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较长时间分管碳纤维研制工作
当时的科技部高新司、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相关领导大力支持师老的意见,在“863”新材料领域成立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展对策研究”软课题组,师老担任组长。同年8月,在师老的倡议下召开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展对策研讨会”,在此基础上领导大家完成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展对策研究报告》和《我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原丝研制、生产单位概况》2个报告,并于同年12月报送相关各部委,完成了软课题组的工作。
2001年1月师老给中央写了《关于加速开发高性能碳纤维的请示报告》,产生了较大影响,10月,科技部决定设立碳纤维专项。随后,师老出席了各种会议,听取汇报,关注细节,捕捉机会,提出意见,并于2002年11月给基金委领导写了建议报告。最终,2003年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碳纤维两个重点项目,2005年碳纤维项目被批准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获得了宝贵的基础研究经费。在师老的努力下,国产碳纤维的研究步入了新的世纪!
▲2004年,师老参观威海光威集团碳纤维厂房
随后,师老着眼于国产碳纤维产业化以及应用。面对我国碳纤维产业“过热”问题,2009年,师老召开了几次小型座谈会,并向党中央、国务院写了报告,国家对新上碳纤维产业化项目审批得以放缓;2010年5月,“中国碳纤维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师老的带领下于北京召开,呼吁发挥碳纤维联盟的作用,10月,“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2013年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试点联盟”,使国产碳纤维得以健康稳步的发展。他还支持航空工业部门开展碳纤维相关应用研究,并积极争取专项经费,使得国产碳纤维已批量用于我国航空工业。
▲2009年5月,师昌绪先生主持碳纤维发展战略研讨会
左起:李克健 李书乡 师昌绪 徐樑华 吕春祥 万荣
▲2013年,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国家试点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在北京举行
师老是真正有民族大义、国家情怀的人,他一生“忠于事只为信仰”,耄耋之年仍为中国碳纤维事业不懈奋斗,不愧为“中国材料之父”!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