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由ai生成)
师昌绪,著名材料科学家,回国艰难后成为高温合金之父,攻克航空发动机空心叶片难题。他具备战略眼光,是国家之重器。中国碳纤维研发虽起步早但屡遭挫败,师昌绪等科学家在此领域努力多年,尽管面临挑战,但持续推动产业发展。
师昌绪,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00年前的1918年出生,4年前的2014年逝世。96年的纵横人生,笔者认为师昌绪前辈几乎是材料科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
回国艰难
01
但仍艰难回国 赤子心中只有家国
1945年,师昌绪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西北工学院毕业。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和圣母大学,学习冶金与材料,并获得了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
“我读完学位以后本打算立即回国,但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阻挠我们回国,吊销了5000名中国留学生的护照。期间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做研究助理,主持军用飞机起落架用超高强度钢的研究课题,从此便被列入了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留学生黑名单。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三年,我一半时间做研究工作,一半时间进行回国斗争。”
中国留学生联名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报告他们被美国扣留的事实,并提供确切的证据。这封信就是由师昌绪和另一名中国留学生一起,秘密送往印度驻美大使馆转交国内。
后来,他们又决定致信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撤销对中国留学生回国禁令。师昌绪花50美元买了一台滚筒式油印机放在宿舍,他白天在实验室工作,晚上油印信件,“好几千封信都是在我宿舍印的,我还带着两大皮箱的信,到纽约去发”。很快,这封公 开信在美国产生了很大反响。
在这些留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终于可以回国了!
“在美国我无关紧要,但我的祖国需要我!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
高温合金
02
自力更生 他是高温合金之父
国家战乱的经历撼动了青年时代师昌绪的人生梦想。师昌绪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毫不犹豫地报考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因为我毕业后要实业救国,采矿、炼钢最直接。”
在美国期间,师昌绪在美国的研究工作已经卓有成效。他在著名金属学家科恩的团队从事“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开发出来的300M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飞机起落架最常用的钢材。
师昌绪回国后,作为中科院金属所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从1957年起领衔由冶金部主持的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材料――高温合金的攻关研究。
1964年10月某天,时任航空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的荣科到访:“空心叶片,你能不能做?我已经拿脑袋担保了。”师昌绪愣了一下,马上明白过来:荣科是让他研制航空发动机用的“高温合金空心叶片”。
之前的推文中我们曾分析过:
在航空发动机中,最核心、难度最大的部件是涡轮叶片,涡轮叶片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它需要能够长时间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保持数万转的高速转动。需要材料性能和冷却技术的同时提升。材料方面需要高温合金,冷却技术方面需要气膜冷却。单晶材料的生长和冷却通道的设计都不难掌握,但是,先进的单晶材料与复杂的冷却内腔叠加在一起就会使问题复杂很多,需要通过极其复杂的工艺才能实现在形状复杂的模具中生长出符合要求的单晶涡轮叶片。当时,仅有美国掌握这项技术。
师昌绪当时根本“没见过空心叶片,也根本不知道怎么做”。但师昌绪当时没有过多考虑,“我当时就想,美国人能做出来,我们怎么做不出来?中国人不比美国人笨,只要努力,肯定能做出来”! 中国第一代航空发动机空心涡轮叶片从实验室到试飞,直至进工厂批量生产,师昌绪带领项目组攻克了造型、浇注、脱芯等一道道难关,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即完成,而英国走完这段路,却整整用了15年……
战略眼光
03
战略科学家 感动整个中国
科学家有很多,但能够成为战略科学家的人仅是少数。对于国家而言,战略科学家群体是“国之重器”,他们能够从国家发展的历史高度,深刻理解科技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全局规律,对于科技创新发展有高度的国家责任感;能够清晰地把握时代命脉,深刻理解文化和国情以及所处的科技发展现状;具有战略性眼光和机遇意识,能够着眼于国家全面发展,提出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决策建议。
他与碳纤维
中国用聚丙烯腈为原料生产碳纤维的研究始于1962年,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尽管也取得了多方面成绩,但一个严酷的事实是:碳纤维技术没有根本性突破,碳纤维产业没有建立。这在我国新材料研发中是为数不多的失败案例。虽然国防事业迫切需要,但一连串的失利严重挫伤了各方面的信心,国家各部门在20世纪后期的10多年内都不愿或不敢大量投资,使碳纤维研发成为一块令人望而生畏的“烫手山芋”。
2000年春天,82岁的师昌绪找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李克健,提出想和他一起“抓一下碳纤维”。李克健一听,立马反过来劝老先生:“这个事您可别管!谁抓谁麻烦!”
2000年,师昌绪先生提出要抓碳纤维时,正是碳纤维研发处于最困难的低谷时期,许多研发单位基本退出了这一领域。碳纤维研发,师昌绪一抓到底。他召集专家会议,争取各方支持,为研究单位申请经费,到生产厂家现场调研……现在,国产碳纤维已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中占有一席之地,完全依赖进口成为历史。
他与杭州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在全国典型大气、海洋、土壤环境中陆续建立了36个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可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许多试验站曾一度成为“被遗忘的角落”。1986年,师昌绪出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他力排众议,把腐蚀试验站的数据监测分析建设列为基金委重大项目,常年给予支持。
2008年5月1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在波光粼粼的杭州湾建成,从此,宁波到上海的路程缩短了120公里。
按照设计要求,这座地处强腐蚀海洋环境中的大桥的寿命将不少于100年。很少有人知道,其水下钢桩的防腐技术,就来自师昌绪20多年前筹建的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更离不开师昌绪早年对重视金属腐蚀研究的奔走呼吁以及其后长达几十年中的不懈坚守。师昌绪对基础数据积累数十年的执著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他与工程院
1982年9月17日,以张光斗、吴仲华、罗沛霖和师昌绪四个人的名义在《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文章,文中主题是为何必须大力发展工程科学技术和在中国如何大力发展工程科学技术。
1992年春,来自大学、科学院及产业部门的6位学部委员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再一次提出《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
“1993年5月11日,JZM做出了肯定的批示。不久,成立了一个以宋健国务委员为组长、由45个科学家和部门代表组成的筹备组,我被指定为筹备小组副组长之一。在整个筹备期间,自然花费了很大精力,特别是有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发起者的‘老科学家’起到一些作用。”师昌绪对于难题和自己所发挥的作用都一句带过,却强调了其做领导工作的“团结”初衷。
2015年,师昌绪先生被评为201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但由于先生已经逝世,所以本人无法到场,鲜花献给了师昌绪先生一生投入极大心血的发动机叶片。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师昌绪的颁奖词: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回望一生
04
信仰为先 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情怀
师昌绪曾在其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要对人类有所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1960年冬,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日子里,为解决高温合金国产化问题,师昌绪带队亲赴抚顺钢厂展开攻关。“为了工作,师先生每天清晨做早班的闷罐车赶到抚顺钢厂,晚上坐最后一班车回来,根本顾不上正在怀孕亟须照顾的夫人。”
1975年,在“文革”中备受折磨的师昌绪刚被“解放”,就毫不犹豫地领命奔赴贵州170厂指导空心叶片生产。“下厂后吃的是发霉的大米、地瓜干和东北运去的玉米面,住的是简易宿舍。”
师昌绪夫人郭蕴宜在感动中国节目组的采访中说:“他这个人就这样,脚踏实地,非常低调和平凡,和千千万万普通的中国人一样。只要大家都能一心为公,就都能感动中国。”
“父亲为人做事一心为公,心无杂念,认为应该做就做。”在儿子师宁眼里,师昌绪是个“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这也是父亲教给我的最大的人生哲理”。
“我最喜欢爷爷,人家都说他是个大科学家。”但在师老孙子的眼里,爷爷就是一个胖胖的、每天笑眯眯的老头。只是师若尧小朋友不知道,对于这个国家而言,他的爷爷远不止是一个“笑眯眯的老头”那样简单。他的爷爷,一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国家”。
信仰为先,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情怀永远值得我们仰望!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