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从信息化到智能化:有方向无边界

11月前浏览197

不久前看到一份材料,采用了我的一个观点:从信息化走向智能化的工作之一,是“从人找数到数找人”。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件事,  

有一天,有位曾在软件公司的担任总经理的朋友谈到自己的体会:过去不知道什么叫ERP。后来才发现ERP就是报表啊!我对他说:ERP是报表本质上“人找数”。如果数据上有什么异常,领导就想研究一下。这时,往往需要一层层地分析下去,从若干张报表中寻找原因。这是件麻烦又费时的事情。而且,许多异常其实并不是真正需要人们关注的异常。比如,某天的产量低了,并非是出现特殊的问题,只是赶上了设备定修。再如,孩子的考分低了,可能是题目难了、大家的考分都低了,而不是孩子学习变差了。  

时间就是金钱,而“人找数”是低效率的。低效率的事情,人们就懒得去做。所以,智能化要争取做到“数找人”、出现问题后,自动地把问题报告给人,以提高人的时间效率。从理论上讲,“从人找数走到数找人”就是让计算机从感知上升为认知,意义是显著的。信息化时代强调的是收集信息,人主动看到信息时,再判断发生了什么事件。到了“数找人”的智能化阶段,则意味着机器能够自动识别数据所包含的内涵。比如,在信息化阶段,看到的是孩子的分数;而在智能化阶段,则是孩子在班级的排名有没有显著下降或者上升,提醒家长需要关注或鼓励。  

这种“认知”本质上是识别某类事件。一般来说,这种事件属于“异常”:因为正常就不需要人来关注或处理了、也就不需要“数找人”了。确认异常的工作实质就是完善标准化工作:标准以内的叫做正常、偏离标准范围的就是异常。这种工作在自动化、信息化时代都有,但在智能化时代变得更加普遍。所以,从数字化到智能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方向却无边界:我们不必在某个地方声明自己已经是智能化了。

为什么会发生“从人找数到数找人”的变化呢?

主要是数据条件不一样了。比如,传统的信息系统往往不包含实时高频数据,而有些事件是通过实时数据进行判断的;再如,标准往往与场景有关系,在信息集成的基础上才能识别具体场景,并根据具体场景建立标准;再如,标准的建立需要参考历史数据,缺乏历史数据就难以建立合适的标准。另外,平台和工具会让这些工作变得更加方便高效,从而值得去做。  

三流学者记住公式,二流学者学概念,一流学者理解思想。做学问到一定程度,就要有一定的思想。比如,要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提出概念?

人们提出概念时,其实就是画出了一个边界线:边界内部属于某个概念的元素、外部不属于这个概念的元素。但问题是:许多变化是连续的、概念之间没有明确分界线。这时,无论怎么划边界,总是不合适的。但是,人们往往又希望能有一个定义,用来引导技术的发展方向。给信息化和智能化下定义时,就遇到这个问题。所以,能理解方向就好,不必拘泥于概念的定义。

说不清楚,并不等于不明白。这大概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吧。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理论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11-23
最近编辑:11月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1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