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机器、自动化与智能化

1年前浏览2058

       机器本质上是一个系统,把特定输入转化为特定的输出。以钟表为例:输入是拧发条,输出是指针的持续运动。为了系统正常运作,部件之间的运动需要精巧地配合。

   机器运转一般是要人来操作的。人都希望操作越简单越好。于是,就有了“自动化”的想法。自动化的机器,其实就是输入比较简单、很少用人工动力和干预。      自动步枪就是典型的自动化机器:战士只要做装弹夹、扣扳机两个操作,步枪就可以借助于火药及弹簧的作用实现推弹、闭锁、击发、退壳和供弹等一系列动作  


 

  复杂默契的配合是看得见的困难,如何保持性能的稳定则是看不见的困难。而且,看不见的困难往往更大。

  

我们知道:任何机械都面对机械内部、外部发生的变化。如零件的磨损、负载的变化、温度的变化、物料的变化等。要处理好这些问题,机器才能正常地运转。  

  

面对这些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创造一个尽量稳定的运行环境,抑制、隔离各种干扰。例如,制造机器的时候要使用好的材料和零件、把关键的零部件包起来;使用机器的时候要强调操作的规范化、物料的标准化模块化、好的维护维修制度等。这样,就可以把干扰“御敌于国门之外”。  

  

机器的运行环境很重要,对效率影响很大。我读大学的时候,有种5英寸的软盘,存储量却只有360K。存储量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软盘的信息存储与读取更容易受到干扰。火车要修铁路、高速火车要修更好的铁路,本质上都是为了减少机械运转过程中的外部干扰,从而提高机器的性能。

  

除了抑制和隔离干扰,还有另外一个办法。这就是控制论的思路:通过测量(感知)干扰(或系统输出)来控制系统。早在300年前,瓦特就发明了一种控制蒸汽机稳定性的机械结构。

 

  瓦特的方法非常精妙,但却很难普及到一般的问题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他的系统中,信息的检测、计算和执行都是用机械结构来完成的。所以,直到传感器等电子技术走向实用后,控制论才迎来了春天。但是,控制论出现之初,计算机还难以用于实时控制。信息的处理运算能力受到了限制。

  

控制论的思想对大系统的价值更大。  

  

机器可以看作一个系统,系统也可以看做一台机器。比如一条生产线可以看作一个系统,也可以看做一台大的机器;一个宇宙飞船可以看作一个系统,也可以看做一台大的机器。机器大了、复杂以后,不确定因素会越来越多。难以把干扰“御敌于国门之外”,就需要更好的协调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采用,这些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

 

 对于复杂的工业系统,尽量抑制、隔离各种干扰往往是前提,控制干扰是补充手段。但是,有一种“干扰”却是不能抑制的,这就是人类的指令。所以,控制论的另外一个目标,就是让机器更好地听话,满足人的指令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企业面临市场快速的变化以及个性化信息(制造个性化产品、个性化服务)。对机器和企业来说,这些都是人类带来的“外部的干扰”。但是,正是这些外部干扰,带领我们进入了智能制造的时代。


与自动化时代相比,智能制造时代更加强调感知。需要感知的内容,首先是市场的变化信息、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这些信息进一步影响到制造端,会对生产组织、供应链;对效率、质量、成本产生大量不确定性影响。这些问题需要感知、需要处理。有些问题对处理的速度和质量要求很高,必须用机器来智能化地处理。于是,智能制造的必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古人用这句话形容东风的重要性。在笔者看来,以信息化、网路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就是现代制造业的“东风”。


但是,我们必须同时意识到:东风的作用是以“万事俱备”为前提的,只有把基础打牢了,“东风”才会显示出它的价值。这是因为:在智能制造时代,首先要让智能化相关工作(如协同)变得更简单,智能化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智能制造的前提是模块化、标准化;是稳定的设备、是优良的管理;是知识的结构化管理。这些问题做好了,才能减少问题的复杂性、减少不确定性对生产的不良影响,只能制造才能做好。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电子化机材料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0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3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