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听了场报告,报告人是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
制造业的日子不好过、资源投入边际效益递减、房价飞涨、僵尸企业大量涌现都是我很熟悉的现象或结论。但是,许小年做报告却让我眼前一亮:他将这几个现象归结到一起:中国制造业进入了投资边际效益极低的阶段。所以,改变经济迅速下降的根本办法,就是提高制造业的投资效率。
如何提高制造业的投资效率?我估计,许教授一定会说到创新。所以,在中间休息的时候,我特地对他强调:中国科技界的投资收益的边际效益可能是负的;国家的投入越多、效果可能会越差。有点意外的是:他完全同意我的观点。而且,如我所料,他下半场的确基本上在讲创新。当然,他讲的是资源整合、政治、经济政策方面的创新。这一点我也很赞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已经无法有效地促进改革了。这一点与我谈智能制造的观点是想通的。
今天上午听了场报告,是柴天佑院士做的。
“离散制造业和流程行业是不同的、智能制造的主流声音来自离散制造业、离散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往往不发生化学变化(甚至基本上不发生物理变化)、多变量复杂行导致钢铁行业的正向设计方法走不通。”这些观点,也是我熟知的。今天,柴老师让我把这些观点背后的本质原因找到了。他讲到了美国人在70年代写的一篇博士论文,认为离散制造过程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设计和生产过程就可以用信息技术整合起来。
这句话也让我豁然开朗: 离散制造业的建模、仿真的本质是三维计算,并且与产品的具体类型无关。所以,可以开发出适用性非常广的模型和工具。但是,流程行业就不一样了: 因为它的本质往往是多变量的! 以钢铁为例:常见的成分就接近20种,再加上影响性能的工艺制度(其实是影响化学反应的参数),仅热轧就涉及到大约40个。3维和40维有多大差别就好比3*3的围棋和40*40的差别——我估计,40*40的围棋,阿尔法狗也未必能玩好。
多变量是本质性困难:产品研发会遭遇组合爆炸、机理说不清楚、依靠实验、知识碎片化、建模困难、数字化不容易、智能制造难度大、正向设计走不下去、推行6σ会走样.......所以,在流程行业搞智能制造,一定要找到合适自己的知识管理方法,不能照抄照搬离散行业。
这两个两个观点的共同点是把我熟知的现象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能启发我看到问题的本质。其实,智能制造,也讲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