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从技术到技术创新:常常是过渡过来的

1年前浏览364

   某厂有台机器发生故障。维修工人发现铁板上的一个螺栓断了。他换了一个螺栓,机器恢复了正常工作。

不久之后,机器又不工作了。工人发现:铁板上的另一个螺栓断了。于是,他索性把铁板上剩下的两个螺栓全换了。

过了一段时间,机器第三次坏了。新换上去的螺栓也断了。于是,工人把铁板上的四个螺栓全部换成更粗的高档螺栓。然而,机器还是不停地损坏、只是每次正常运转的周期延长了。

 

有个工程师认为:螺栓常坏的原因是设计不当、导致机器的震动过大。于是,他改变了设计,大大地减少了震动。

 

我常用这个故事解释普通工作、持续改进与技术创新的发展历程:从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到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从解决表面问题到解决内部问题;从解决问题到避免问题的发生。技术创新其实就是这么产生的。然而,故事还可以继续编下去:

 

  从此以后,这个毛病就很少出现了。但是,还是偶尔有客户抱怨。而且,由于这台设备的故障影响了全厂的生产,他们决定花大价钱到国外订购高档的设备。

 

为此,设备供应商决定设计适合不同工况的系列化产品、并帮助用户挑选合适的产品。他们还在高档设备上安装了传感器,在操作不当或设备濒临出现故障时提出警告、并告诉用户应该如何修理。这样,智能设备和智能服务就产生了,技术又进步了。

  

这时,我们也要看到技术问题背后经济的因素。  

  

当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时,人们关注的是如何更便宜地买到产品和设备。这时,设备厂家常常为降成本而苦恼。会尽量压缩产品零部件的成本,质量问题自然会多一些。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维修维护成本会逐渐增大;随着客户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客户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对设备质量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这时,对用户来说,多花点钱、使用高质量的设备可能更加划算。  

 

这时,如果设备能够做到自诊断、自维护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停机。随着ICT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网络、计算机、集成电路的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为设备自诊断、自维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在某一天会出现一个拐点:采用高档智能设备在经济上是划算的。  

  

于是,在经济合理背景下推进高技术,就不会拔苗助长了。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电路螺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0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3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