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S是个简单而又时常令我困惑的概念。今天,标准化院起草标准化院的《信息物理系统白 皮书》正式发布了,里面讨论了一些让我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正好借这个时机谈谈我对CPS的认识历程。这些观点不一定对,但一定是我真实的想法。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时发现:这不就是我们钢铁行业说的数学模型嘛!曾担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主席的吕勇哉老师,在30多年前就搞这个并一举成名。吕老师是我的师爷,为了确认这个看法,我还专门通过微 信向他求证。20年前我来宝钢,做的第一个比较得意的事情,也是数学模型。10多年前,宝钢意识到这是钢铁企业的核心技术,专门成立了数学模型推进机制。在一次推进会议上我做了个报告,要给“数学模型”正名:数学模型是包含传统数学模型的控制软件。否则,仅从数学的角度是无法全面把握这门技术的全貌。这个观点被同事中的多位专家接受。宝钢推进这一技术时,我还讲过很多次课。
CPS成为热点之后,彭瑜老师建议我们读读专门针对CPS的著作。而老朋友宁振波、赵敏、王健等专家对CPS也都深有研究,并发表了很多有见地的看法。我逐渐认识到:我理解的CPS,可能过于狭义了。随着对工业4.0认识的不断深入,我模糊地意识到:宝钢实时物料跟踪系统,某种意义下也可以看成CPS。
后来,赵敏兄提出:CPS至少包含两个层次:System 和 Systems。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的困惑。我一直都知道,层次与尺度的不同,会导致非常大的差别。但Systems具体又是什么呢?是运行CPS 的平台吗?是个怎样的平台?这时,又觉得对CPS的概念始有点陌生了。现在:当我看到《信息物理系统白 皮书》最终把CPS分成三个层次,突然感到眼前一亮:这或许正是我困惑的原因,因为Systems 也不只有一个层级。
宝钢老专家王洪水先生曾说:好的实践往往要走在成熟理论的前面。但与此同时,实践者要在总结过往实践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思想走在实践的前面。否则,实践活动就很容易误入歧途。进一步,要避免思想误入歧途,就要要跟着需求走、并前瞻需求的走势。中国制造要成为引领者,没有这种前瞻性是不可能的。
CPS也不例外。CPS的需求来自很多方面。彭瑜老师认为:CPS可以用在很多地方,白 皮书关注的需求来自于制造行业。未来的智能制造是个什么样子?CPS与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我高兴的是:白 皮书用了很大篇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凭心而论,这里的很多内容和观点,是我目前还没想清楚的,或者超出了我过去思考的范畴,以至于难给出恰当的评价和判断。但这恰恰是让我眼前一亮的另一个原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白 皮书的观点是否正确,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当我们身处“无处可抄”的时代、面对各种迷茫的时候,这个白 皮书讨论了很多实践者应该思考的深层次问题,值得花时间仔细去研读和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