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写的一篇文章,说创新思想往往会被专家投票否决。确实如此。而且,很多投否决票的专家,可能是真专家而不是“砖家”。现实中,有些专家往往比普通人更难接受新思想、更容易贬低真创新的价值。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一个正面的原因是:专家比较喜欢“靠谱”的事情,而创新是有风险、有不确定因素的事情。当一个人成为专家,经历的困难往往比一般人多、思维的缜密性往往比一般人强,当然也更容易看到创新中的风险,所以会对创新的态度比一般人倾向于负面。
第二个原因是:技术专家不一定懂得创新、更不一定善于创新。技术专家常常是解决技术问题的,靠“知道什么”谋生的;而创新人士要有想象力,其能力体现在发现和探索“自己和别人不知道”的事情。
第三个原因是:习惯于小尺度(模仿、局部、改进型)创新的人,常常不习惯大尺度(原创性、系统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大尺度的创新,往往会试图避开点上的创新,故而缺乏明确的“创新点”;大尺度创新往往有新思路,很难被多数人理解;大尺度创新涉及的内容多,走向成熟的难度大、时间长,难以被评价。
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专家总是少数;在专家中,善于创新的一定是少数;在创新的人才中,能够从事大尺度创新的人是少数。多数专家总是阻碍创新,这看起来很可气,却是现实中的规律。在这种规律的作用下,体制越是完善的地方、创新的阻力就越大。所以,好的创新常常产生于管理“不完善”的组织,如小企业、年轻人的团队中。
对于个人来说,创新之路大概要经历两个阶段的跨越:从技术白丁走向技术专家,再从专家走向创新的专家。跨越这两个阶段,要经过修炼:第一个跨越需要体会到技术本身的难点,第二个阶段找到创新的规律、克服创新的困难,也就是学会把困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不困难的问题。既然是修炼,磨砺就是难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