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技术趋势研究:我常用的几条思维原则

1年前浏览465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研究技术、尤其是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预测的关键在准确,如何做到准确?有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观点正确,但却是一种后验的方法,不能直接用来预测未来。这时,我们只能依靠更加强大的逻辑、吸纳更多正确的经验。下面几个原则,是我一直铭记在心的:

 

1、日光之下无新事与人择原理。任何一个想法,在历史上几乎都会有前人思考或者探索过。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创新就一定不容易。试想,如果容易,前人老早就成功了。原理还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提出的一个观点,没有找到过去相关、类似的观点,就可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所以,我们在论证一个观点时,一定要找到前人的观点或实践来验证。当然,这些观点和实践必须是切实可信的。

 

2、 用系统与熵的观点看问题。从系统的观点看:如果把行业内部的技术看作一个系统、创新看作一种趋于均衡的变化,则创新意味着熵的增大。这时的表现是,随着行业不断完善,创新就会越来越难。既然创新不容易,又如何会有今天的创新呢?这就要关注系统外部条件和需求的变化,来打破这种平衡。基于这个原则,我们花了很大力气研究外部条件和需求的变化。我们关系的技术逻辑,一般要与这些变化挂钩。比如,我们一直强调ICT技术的作用、因为ICT技术影响技术成本;我们关注中国人口发展的变化,因为人口变化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智能化的经济价值;我们关注市场对质量要求的变化等等。

 

3、重视创新的生长、扩展与环境。一个想法或实践往往很早就有了。它能起到多大的影响,关键是发展和扩散的环境。比如很早之前人们就强调设计与优化的数字化模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飓风起于青萍之末”,好的想法和探索能不能发展起来的关键是有没有适合发展的环境。当我们现在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以后,就要分析:应该如何改变环境,让它有发展的机会。

 

4、关注概念本质、善于问题转化。当我们需要借鉴前人或其他行业的思想时,常常不能直接拿来用。而是要先回归到问题的本质,借鉴本质的思想,再找到适合本行业本企业做的具体事情。比如,对建模、数字化的认识、对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认识等等。

 

5、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发展趋势。前人很伟大。现在的技术和思想发展一般不是否定前人,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比如,我们强调知识管理。但知识是什么? 我们继承了宝钢20多年前观点、借鉴了PLM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对概念进行了拓展。我们在认识信息化、自动化的基础上,把智能化当成一种自然的拓展;在总结传统战略失败或者受挫的基础上,认识了智能制造的新意。再如从对工业4.0的本质认识,推出“减少个性化定制的负面影响”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6、重在经济可行性。创新成功不仅是技术可行,更是经济可行。事实上,我们提出的各种方案,几乎没有什么“技术不可行”的地方,关键就是经济可行性:当然,经济可行的定义可能更广泛一些。故而,我们研究的重点就是提高投入产出比的做法、而不仅仅是逻辑上可行的方法。各种平台技术,就是通过这个要求推演出来的。其中,我们把解决模型化数字化的困难,转化为降低知识生产的成本、提高知识的质量和应用效率这些经济可行性问题上来。

 

7、融入行业特点、企业需求。需求和困难都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会有“度”的不同,这就是特点和特色。特点决定了需求和技术难度不同、也就决定了经济可行性的不同;明白了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创新才能事半功倍。钢铁行业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离散制造业追求的“流水线上个性化定制”的目标早已实现,而“数字化仿真模型”具有本质性的困难。再比如说,钢铁是大规模的基础原材料。这就要求钢铁生产必须注重成本和效率。而做为流程体系上有缺陷的耗散系统,钢铁行业又要强调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这也就决定了:钢铁行业必须处理好定制化生产的相关负面问题,如钢种重用、混交、库存大等问题,以提高批量、减少过渡期的不稳定性。殷瑞玉院士要求注重“物理侧”;钢铁业提出“从制造到服务”本质上都是这个特点导致的。

 

8、认清需求的结构。业务需求或利益决定了技术的边界。有组织的地方,就有局部利益和利益冲突;社会和企业都是如此。技术创新满足需求,往往需要突破多个层次的利益格局。为此,必须把需求或利益的逻辑链条理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在正确的时候、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9、 逻辑推演的原则:木桶与瓶颈理论。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持续地面临“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两个方面的工作。“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是个持续的过程。根据“日光之下无新事”的原则,当我们提出一种方法或者理念时,往往被人提出过了。这时,需要找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也就是瓶颈问题,并做为一个子问题去探讨。比如,当我们意识到推进“解决个性化定制的负面问题”是关键问题时,要把问题转化成“人的能力是瓶颈”,进而转化为解决这个瓶颈问题。要在创新问题上,往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也就是说,问题转化过程是持续性的。直到我们发现:这是个涉及到技术、管理、机制、市场定位等多方面因素的问题,单独解决一个问题是无法实现“经济可行性”的。这时,技术问题一定会归结到企业整体的改革创新上来、要认识需求的结构。

 

10、技术发展方式: 螺旋上升、反馈扩大。矛盾双方的互相作用,推动进程的发展。智能制造是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面临“这是不是智能制造”的问题。我们逐渐意识到:有些问题很难回答。比如,单独看机器人,是自动化领域的技术;从系统角度看,往往又可以为推进智能化奠定基础。类似的问题很多,这些矛盾的本质,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这一对矛盾不断作用的结果,直至走到理想的智能制造。在矛盾深化的过程中,智能制造涉及到的范围和深度将会不断拓展,决不能看作不仅仅是ICT技术的事情或者是技术问题。理解智能制造有很多特点、不同的观察角度,可以通过研究认识这个过程,尽量地窥见智能制造的全貌。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理论材料机器人PLM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1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1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