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2018年的技术创新:谨慎乐观

1年前浏览455

    在大的时空视野下,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不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而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


     某权威科研机构曾做过一次调查:中国有哪些原创技术?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九阳豆浆机。听到这个消息,我补充说:“黄灯”是我老师的父亲发明的,他也是中国人。

 

九阳豆浆机被中国人发明并不奇怪:因为豆浆是中国人特有的食品;而胡先生发明黄灯时身处“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特点就是:创新总是出现在贴近需求的地方。

 

最近,智能制造非常热。中国人建立起了第一条“个性化定制”的服装流水线、第一条制伞的自动化流水线——因为服装和制伞的产业在中国最发达。也就是说,对这些行业来说,智能制造的用户在中国。中国的微 信、网购等还联网技术也很发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微 信这样的软件产品,企业的收益与用户数成正比、但成本与用户数关系不大——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比中国人拥有更多的智能手机呢?所以,这些技术在中国的经济性最好、最容易取得商业成功。

 

人们总说,中国过去创新少、缺乏工匠精神。在我看来,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缺乏足够需求的支撑。

 

几十年前,我们常见很多人拿着铁锨挖水渠。他们为什么不用挖掘机呢?道理很简单:穷,用不起。也就是说,经济落后的时候,连成熟的技术都不需要。同样,在技术落后的时候,能引进则引进,能模仿则模仿,创新又有什么经济价值呢?100年前,中国农村有许多木工能雕出精美的木雕,现在却很少见这样的工匠——因为那时候的地主和乡绅阶层是他们的用户,现在没有了。

 

中国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脱节,本质上就是因为没有需求来支撑创新。于是,学术界只好自娱自乐,搞搞论文算创新。而工业界,则往往是把模仿和改进包装成创新;同时,为了体现水平,往往还要在犄角旮旯的地方弄几个专利、搞几个数学公式。事实上,如果社会对创新没有需求、单位创新的需求仅仅是来源于政治上的需要,鼓励创新的政策,一定会变成拔苗助长——科技部、教育部总是被人病诟,就是因为它们出台的政策往往是拔苗助长。

 

前些年的中国也不是没有创新。但这些创新往往出现在军工、航空航天等高大上的行业、外国人封锁我们的地方。而对其他一些行业,从事创新的科技工作者往往要在“夹缝中生存”、日子非常难过。

 

不久前我去参观一个机器人公司,前些年一直半死不活靠国家养着,最近却“咸鱼翻身”做得风生水起——背后根本的原因还是需求改变了。2017年,中国工业界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我看来,国家富强导致的对高技术的需求上升,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由此看来,中国的创新事业,会逐步走向正轨,中国科技界的改革动力也就产生了。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头衔很大的“砖家”到处胡说八道的现象,也会有所收敛。由此我认为:2018年中国的创新事业,可以谨慎乐观。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航空航天汽车机器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2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2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