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华为海思事件刷屏了:特朗普禁止将芯片卖给华为。于是,华为立刻决定:海思芯片从备胎转正,为华为提供芯片。这件事,为中国企业上了一堂精彩的战略课。
昨天晚上,我恰好写了一篇随笔。谈到企业中“战略和战术的分离”:如果公司没有战略上的安排,很多具体的技术创新是没法做的。因为部门不可能主动去做些亏本的事情。我估计,华为海思很可能是个长期亏本或者利润微薄的部门。但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终于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任正非作为一个了不起的战略家,华为避免了“战略和战术的分离”。可叹的是:能避免分离的企业太少了。
昨天下午我在清华讲课。课间和学员聊到的:某企业产品的性能波动较大。我们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控制系统有个小的BUG。但这台设备是从国外买的,企业自己没法改。这样,产品质量只能止步于二流。
这样的事情,不会在宝钢发生。20年前我在宝钢工作时,曾经呼吁去做这类技术。当时,主管领导崔总把我写的一段文字转给集团主管领导葛总,葛总又转给谢总,并受到谢总的高度重视和多位同事的支持。此后20年,公司各个部门一直非常重视这个领域,宝钢现在已经把这类技术基本上全部掌握了。
宝钢知道这件事重要的人很多,很多人比我更有先见之明、也比我更早介入这个领域。这件事能持续推进,关键是领导重视,并推动在公司内形成共识。类似事情,在公司还发生过很多次。
总之,企业战略层面的事情,关键在于领导。领导不开辟战略空间,再好的战术也只能是屠龙之技,再牛的科技人员也无从发挥。企业创新要以效益为目标。但企业的领导不要老是对研发部门强调效益:如果企业没有好的战略安排,领导强调效益的结果,就是逼着下面的人走急功近利的路子。
我一直觉得,政府的很多科技政策是治标不治本,仅仅着眼于科技人才。单纯强调鼓励和鞭策科技人员,是有严重问题的,非常令人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