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工业互联网:过去、现在与未来

1年前浏览4821

最近这几天,和几位朋友谈起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我突然发现:过去并没有认真地考虑这些问题。我一直觉得,研究一下历史、尤其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还是蛮有意思的。

 

90年我本科毕业后,转到了化工系。正赶上王丽君、王永涛两位老师给余姚化纤厂开发第二套DCS,我负责上位机软件的开发,用RS232进行通信。这种通信相当简单,但受到“计算机网络课”的影响,编程时用了“分层的思想处理各种问题。一个简单的接口,我大约用了1000行代码。其效果就是:软硬件联调的时候,我这里从来没有出现过问题。王老师说:过去联调大约用1个月,这次几天就好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通信。那时的DCS还不是产品化的、而是做项目。几年后,工控所的褚健老师在我实验室的隔壁创立了浙大中控,浙大开始有了产品化的DCS。我当时想不到,若干年后的中控,成了国内著名的企业。

 

我读书的时候就知道,宝钢是我国最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后来接触到宝钢首任技术副厂长何鳞生先生。在他的推动下,开发了我国钢铁第一个企业级的信息系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宝钢原本希望从日本引进这套系统,但人家开价4亿美金——这在80年代初是个天文数字。后来,何老多次向我谈起开发这套系统的开发过程:土法上马,用RS232Modem进行通信。当时,何老提出了一个原则性的要求“数据不落地“——数据在网上走,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可以说,这个观点就包含了工业互联网的思想。而何老带出来的这支队伍,后来分出来一个著名的软件公司:拥有5000人的宝信。

 

这两件旧事的启发就是:飓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个了不起的技术或者技术趋势,在开始的时候可能并不起眼。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我最早是2014年从我的朋友、GE上海研发部门前总经理王军文先生那里听到的。2015年,军文帮我约到了“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提出之一Joe. Salvo先生到宝钢作报告。那时,了解这个概念的人很少,大家都不太感兴趣。为了增加号召力,我请了两位集团领导参会。担心领导怨我小题大做,还特定请美国的同学了解一下Salvo先生的背景。

 

Salvo先生的报告很短,我也没有怎么听懂。一言以蔽之,就是意义很大。但GE当时有个不起眼的提法:增加1%GDP。对于这个提法,我们的感觉是:太小意思了。当时我也没有意识到,这个概念会变得像今天这么热。

 

我一直觉得:“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有限——互联网在工业的应用场景已经很多了、早已经被MESSCADADSCL2系统占据。难道一定要把这些应用改一个名字,划到“工业互联网”的范畴吗?按照我做研究的习惯,就是“不纠结于概念和名词,只关心用途和发展前途”。

 

两年前,安筱鹏博士写过一篇《从工业云到工业互联网平台演进的五个阶段》的文章。这篇文章对我的启发是:要把互联网与云、大数据、物联网联系在一起来看。也就是何老说的“四梁八柱”中的“四梁”。

 

四个要素、至少是二、三个要素加在一起,情况就和单纯的互联网应用不一样了。“云”的意义在于易于维护和拓展,某种意义下还可能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强、使用成本低等优势,大数据有促进知识共享等能力;而物联网则拓展了传统互联网的领域。例如,互联网和云的结合,对解决信息孤岛的意义重大,避免在消除过去的孤岛后,又形成新的孤岛。

 

从用户角度讲,现在做的技术过去几乎都是能做的。但过去成本高、灵活度低、性能差。这些缺点带来的问题很多,例如:

 

为什么很多中小企业没有上ERPMES?成本和人力都是原因。小企业本钱少,有的企业根本没有懂IT的人。

 

为什么多数企业的ERP失败了?因为最初的ERP不太合适,又不方便改(或者说改动的成本大);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改革,会变得越来越不合适。信息系统的变换赶不上企业本身的变化,导致信息系统失败。

 

为什么企业有那么多信息孤岛?原因很多,一个原因是把孤岛连起来不方便、代价和风险太大。

 

为什么知识的数字化、模型化困难?因为计算机系统的灵活度不够,知识沉淀的成本高;因为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也得不到廉价的知识

 

为什么大数据的应用少?因为数据没有存下来;因为数据集成起来的代价大;因为数据分析的人才太昂贵….

 

企业为什么不愿意上云?因为从云上获得的资源少,经济性体现不出来。

 

注意到:我前面提到的这几条,本质是把技术问题转化成了经济问题。当技术问题可以转化成经济问题以后,我们就容易理解互联网与大数据、云、物联网结合的意义和价值了——克服困难、获得资源的成本降低了。

 

进一步,有了大数据之后,智能化的条件也强化了、管理透明化的能力也强大了,从而带来了更多的经济价值。

 

这也就可以理解,工业互联网最近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大企业有大企业的玩法,小企业有小企业的玩法;工业企业有工业企业的玩法,技术提供商有技术提供商的玩法。

 

前面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到工业互联网新的模式在形成(文章提到的集中讨论,现在看来还不完整。  工业互联网:模式正在形成)。其实是:几个价值高地开始显现出来。

 

如果把发展规律再总结一下的话,我发现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专用、通用、再专用。

 

第一个阶段的专用,是指的企业自己来用,解决自己的具体问题。这个阶段,系统的开发者未必考虑把工业互联网技术本身产品化的问题,也不一定有“平台”的概念。

 

第二个阶段是通用。前几年,我国一下子冒出来大量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都是朝着通用产品方向去的。

 

第三个阶段又回到了专用。但这个阶段的专用,不同于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专用,是以通用产品为基础的。有的“专用”针对大型企业或者企业联盟;有的针对中小微企业;有的针对特定的行业。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在分分合合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已经在进步了。工业互联网的未来的想象空间很大,但也是“飓风起于青萍之末”。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通用通信DCS上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2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2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