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从奴隶社会跃迁到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铁器的应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打个比方,耕地的木犁变成了铁犁、砍柴的石斧变成了铁斧,干活的效率自然会显著提高。而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带动了生产关系的改变。
然而,在铁器发明之前,人们早已发明了青铜器。农具原本可以用铜器打造。但是,青铜器的局限性在于价格昂贵,无法普遍地代替石器。所以,铁器的重要性在于金属材料价格的降低,推动了金属工具使用的“普遍性”。
我们今天能够迎来智能时代,关键也是信息通信技术相关成本的降低,推动了应用的“普遍性”。比如,智能手机普遍了,一些APP才做得起来。最近,依靠云技术的支撑,SAAS服务让信息化成本显著降低,大量的中小企业能够用得起信息系统,也应该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
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时,人们往往还是干原来的活:该耕地耕地、该砍树砍树。差别只是用的力气少了、干活的速度快了。同样,企业里采用智能化技术时,往往也是按照原来工业界的思想和套路做事。一些行之有效的思想也会保留下来,如精益、PDCA等等。差别只是工具不同。这时,必须尊重原来的工作方式才行。任正非说:“不要只顾炫耀锄头而忘记种地”,杨部长和宁总也常说“工业互联网姓工”,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劳动效率提高后,会衍生出其他的一些工作。例如,铁器出现之后,开始有人专门炼铁、有人专职打铁、有人去开垦荒地——工具好了,能种的地也就多了。
智能化的发展也这样。开始有人专职研究工业互联网软件和应用,就相当于炼铁和打铁的人。也有人搞“个性化定制的生产方式”,这就好比工具好了,可以种更多的地。
进一步的发展,炼铁、打铁的人也会发展自己的技术,让这些技术变得专业、高效。
对应到智能制造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CPS、数字孪生等概念就这么出来了。我经常指出:它们是开发人员的工具。开发这些技术的目的,是让开发和维护过程的成本更低、人们的效率更高....
这些工具,必须尊重软件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只是提高了效率。所以,很多人早就意识到:CPS、数字孪生技术和软件领域的“面向对象”很相似......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候,有时候人们搞不清楚自己是“种地”的,还是“打铁的”,或者是服务于“种地”、“打铁”的。这会导致思维的混乱。
技术发展往往伴随着不断的分工和发展。我们应该思考自己的工作定位到底应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