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中国高科技产业,路在何方

1年前浏览1137

  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必须“久久为功”的道路,须积跬步以至千里。

 

  最近一年多,我多次遇到中控创始人褚健老师。和他谈到中控的事情,无限感慨。90年代初,他在我实验室隔壁创立了中控。情景还历历在目,却已经过去接近30年了。中控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成为中国工控领域的翘楚。

 

那时,浙大化自开公司的老师很多,中控也不是最早搞DCS的。中控早期的产品,一眼看过去就能发现些小毛病。但为什么只有中控取得了今日的成功呢?回想起来,多少还是有些意外的。

 

思前想后,中控今天成功的原因应该就是四个字:久久为功。能够在一个领域坚持30年不断改进,也就成了高科技。换句话说,战略上未必需要多么得高瞻远瞩,只要选对方向一直干下去,也就成了高技术。在我看来,华为似乎也是这么过来的。日本人搞智能化,强调的也是用数字化手段PDCA持续改进。

 

我在宝钢工作时,领导一直强调“领域”的概念。希望大家能够静下心来把工作做精。大约20年前,我做完连铸模型,准备做热轧的项目。当时研究院的领导就问我:你为什么不能坚持做下去呢?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领域坚持下去,但往往身不由己、不得不改变领域。领域内值得研究的东西少了,科技人员就不得不像动物一样四处觅食,而不能像植物那样在一个地方扎根。

 

我当时在研究院做技术、做项目。做项目的特点是:一件事做完差不多就结束了,又要赶着去做别的项目。否则就没有业绩、考核上就不好看。而中控则是做产品,能以产品为载体持续改进。最近30年,DCS这个市场一直存在,计算机、芯片等支撑技术一直进步,中国工控的市场越来越大。这就是持续改进的土壤。

 

不久前,我对华谊的魏总谈了一个观点:发展高科技的关键,不是激励科技人员,而是有条件让他们静下心来,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认为,过度强调“激励”就像打激素,是中国科技界急功近利的元凶。当然, 有些既得利益者很喜欢这个。

 

“以产品为载体”的持续改进,是“久久为功”的基础。但这样的基础并不容易建立。首先技术要有一定的通用性,而不是个性化太强;其次是用户要接受你的产品,你的技术要足够好;第三是市场足够大,能够养活团队、坚持下来;第四点是产业链要完整,否则难以立足。

 

以上四点的基础是:你研究的是个真正有用、能用的技术,而不是做演示、给领导看、骗钱用的东西。高校的许多研究所拿了国家很多钱、得了很多奖,却做不出真正有用的东西。国家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投入,就像“沙漠上建大厦”。因为“久久为功”的基础都没有了。所以,用论文、专利、资金数量考核科技工作,是非常坑爹的做法——这个被坑的“爹”就是我们的国家。

 

人们经常说,中国的产业链完整。但在高科技领域,情况正好相反:我们的产业链特别不完整。20年前我们会做模型以后,国外就开始免费送了。中国人做好了也没有效益、难以生存。人家免费送的前提是:设备你得买我的、甚至工艺也要靠我。所以,人家其实不亏,但我们的科技火种被灭了。单独某个点上的突破、缺乏产业链的支撑,科技成功很容易被人灭了。

 

我觉得,国家智库在这一方面是严重失职的,没有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原因也很简单:智库专家往往不懂工业、没有在一线受过苦、受过气,只能被那些志得意满的学者砖家忽悠。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通用芯片DC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2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1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