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概率、股票与科技发展

1年前浏览226

   和朋友们谈股票时,我谈到一个观点:认识和处理概率问题的能力,能体现人的智慧。智慧低的人往往不能判断概率的大小,喜欢用小概率事件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某人听到所谓的“内部消息”就去买股票,还用某人靠消息发财的故事做例证。这是智商低的典型。


    概率的把握往往来自实践。民间有句俗话,叫做“少见多怪”。见识少了,对概率的把握就不准了。反之,从蛛丝马迹的小概率事件中总结和发现规律、预见未来,却是很了不起的能力。


    人类没有见识过未来。预见未来的唯一办法就是研究历史,利用前人的经验。如果某个规律延续了几百年、几千年,也没有发现内在逻辑的改变,则很有可能会适用于未来。


我讲数字化转型课时,常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真的相信数字化转型是革命性的变革吗?会不会像过去许多的技术热点那样,一晃而过呢?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跳出技术之外,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领域找原因。前辈总结了人类几百年、几千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里面隐含着答案。


中国科技界经常砖家误国,原因也是少见多怪。某个领域有了热点,一群人马上跟过去、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但他们的许多信息来自论文和报告——而有些文章的可信度往往不比股市的内部消息更靠谱。论文和报告靠不靠谱,关键要看文章中的逻辑。而工业逻辑往往需要深入实践之后,才会有辨别能力。


没有辨别能力的人,视野局限性在学术(论文),而不了解技术、工程、产业。学术与工业规律是不一样的。学术关注的是理论可行,而工业人关注的是技术可行(安全、稳定、可靠、高质量)和经济可行(能赚钱)。有人在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说什么“卡脖子技术是因为基础研究不够”,说什么要“突破核心技术”。文章的作者和某些读者,就像菜场里讨论股票的大妈,自己为很有道理。


事实上,这些技术落后的根源往往可以归结为“持续改进”迟缓。所谓的核心技术,就是把无数个细节做好。而导致这些技术细节的问题,往往是学术界看不到的,比如管理问题、市场问题、利益问题。

 

三年前我曾撰文,认为中国科技界对工业技术的认识,往往来自于论文、报告和宣传材料,存在严重的“幸存者偏差”:小概率事件被夸大,大概率事件被漠视。按专家的建议去做事,和听股评人建议买股票其实差不多。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理论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3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4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