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观念与方法》可以用统一的思想来贯穿:如何突破传统观念。
这门课我讲了20年。开始的时候在宝钢讲,后来在全国各地讲。这门课分别获得过宝钢和交大电院的“优秀兼 职教师奖”。2010年,把这门课的内容总结成一本书《管中窥道:技术创新的观念与方法》。此后每次讲完,都会进行修改。今天在徐州讲课时发现:课程的内容可以进一步整合,并用统一的观点来阐述。
整合这些观点,从“路灯底下找钥匙”谈起:一个人丢了钥匙,在路灯下反复地找。别人问他:钥匙肯定丢在这里吗?那人回答说:不肯定,但只有这里有光。
这个故事我也讲了20多年。那时,我经常作为“优秀青年代表”给新入职的大学生交流。那时是想告诉大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要仅仅考虑自己专业的知识、自己部门里面的事情;要学会跨专业、跨部门思考问题。这个故事,也经常在创新课上讲,强调的是:不要过度专注专利、论文、技术水平;而要从创新的本源思考问题。
用这个观点统领这门课的意思是:所谓的“观念”,其实就是路灯下面照亮的那个“圈子”。同时,我特别意识到:人头脑中制约创新的“圈子”,远不止一个! 讲座中的内容,都是在讲各种观念的“圈子”: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扩大。例如:
l讲科学理论、发明与技术的差异,其实是告诉技术人员:不要把技术创新的圈子局限在科学理论、专利,而要从更大“实用技术”的圈子考虑问题。
l把创新分成“技术原理的提出”、“技术成功”、“经济成功”三个阶段,目的是让听众头脑中的“圈子”,从“了解原理”扩大到“技术成功”和“经济成功”。
l把方法 论归结为“方法决定于目标、现状、条件与约束”,是为了避免把视野局限于“理论上最优”的圈子;而是要扩大到“现实中最优”的圈子;是理论与现实的综合,是一种升维的视野。
l讲“人择难题”,是要求创新者思考问题时,不要只看自己,还要看到前辈和他人。
l讲“创新的机会是条件和需求的改变”是要求要从当前的问题,拓展到过去和未来;凑够技术本身,拓展到技术的外部。
l强调“条件和需求的改变,往往来自于领域之外”,是要求把视野从技术本身的领域拓展到用户、供应商的领域。
l“通过场景认识技术”、“以终为始需求驱动”,是把“认识技术本身”拓展到“技术的应用场景”。
l讲“创新的过程管理”,是从把关键技术环节拓展到创新的全过程;是把创新中的技术问题拓展到管理问题、经济问题;从“追求成功”拓展到“应对失败”;是从解决问题拓展到定义问题。
l问题分解、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把创新的过程拓展到创新与传统工程过程的融合。
l讲“用户提出的需求往往是不合理的”、“需求的潜在性”,是从“用户嘴巴里说出来的需求”拓展到“用户说不清楚的真实需求”。
l“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从肤浅的需求拓展到根本的需求。
l强调“持续改进”,是将一次性的创新,拓展到技术的整个生命周期。
l强调“创造条件”、“改变目标”,是把技术问题拓展到技术与需求的综合问题。
l......
总之,强调创新观念的改变,其实就是要听众在各个方面拓展视野。其中,拓展视野不是对过去、前人的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地否定”。视野广了,就可以从更大的系统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高维打击低维”。
这个想法在今天产生,其实有很多机缘:
l我最近讲大数据分析时,经常提到“黑天鹅”中扔硬币的故事。我告诉大家:做数据分析时需要许多假设,这些假设给出了“圈子”的边界。善于分析数据的人要意识到:这些假设或者边界,不是天然存在的。
l我为老周的《估值原理》写了篇文章,指出:老周的这本书,是把金融学的边界拓展到了人类学和社会学。
l前些天写“从场景入手认识技术”,就是讲:要把理解技术的过程,拓展到认识技术的应用场景。
l前些天写“方法 论不宜正着学”,就是要从学习理论的结果,拓展到理解理论的产生过程。
l.......
这些观点,都包含了突破习惯的边界、实现“圈子拓展”的内涵。这符合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边界开放了,才会有熵减,才会有系统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