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相信还是不相信

1年前浏览122

几年前,我在朋友圈转发过一条消息并附上了评论。有位学妹看到后评论说:全世界都知道的事,你怎么才知道啊?其实,我早就听说相关传言了,但却抱有怀疑态度的。我转发的意思是确认这件事是真的。发评论的意思是:如此荒唐的事情居然是真的!

“谣言止于智者”。智者往往不太容易相信奇怪的传言,就不去传播了。那他相信什么呢?古人说:眼见为实,只相信自己看得见的东西。但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能直接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少、看不见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于是,各种谣言、虚假、浮夸甚至颠倒黑白的信息充斥在各种媒体上。久而久之,老百姓都变成“老不信”了。

昨天读诺奖获得者莱德曼的《上帝粒子》。看到一句话:物理学家相信数学。相信数学,其实是相信数据和逻辑。事实上,科学家们一直是这样的。数据和逻辑是最可信的。对于各种迷信和神话传说,科学家是天生的“怀疑主义者”。科学家往往对也会对奇怪的事情感兴趣。这是因为他相信偶然性背后蕴含着人们未知的逻辑关系,他的兴趣是探索这种逻辑关系。在探索过程中,相信真实的数据和逻辑,是做学者的前提。

小时候读些科普书,经常看到某位科学家通过大胆设想、找到了科学发现。当时很奇怪:这种设想很大胆吗?现在想来,孩子们的思维缺乏严谨性,他们的想法本来就没有多少约束。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些设想自然算不上大胆。人受教育多了,思想才变得严谨起来了。思想变得严谨了,这些设想才显得大胆。

总之,科学研究的“大胆”,是逻辑严谨基础之上的“大胆”、不是傻大胆。科学家为什么会有大胆的假设?

这里有个前提:就是遇到了矛盾,传统的理论解释不了。这个时候,人们其实面对几种可能性:原始理论的错误、事实认定上的偏差、逻辑解释上的错误。如前所述,科学家最相信逻辑。如果经过反复推演、逻辑本身没有问题,那就只有两种可能:原始的理论有问题、事实认定有问题。如果事实认定没有问题,则一定是理论有问题。这是科学家“大胆”怀疑的底气。事实上,在这种前提下,“理论出问题”是唯一的可能。这时候,人们需要提出各种可能的逻辑:想到的理论逻辑越多,发现真理的可能性就越大。“大胆设想”的价值,就体现在这种场景下。

80年代我读书时,李政道先生去浙大做了场报告。提到100年前的物理学遇到了几朵乌云,也就是当时的物理学无法解释的问题和矛盾,如光速不变。这些问题导致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这是“事实”导致理论进展的典型案例。现在的科学家建立了高能量的对撞机,其实也就是想寻找这样的“乌云”,以便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作为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很难有机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遇到更多的是:现实与我们的直觉、经验不符,逻辑上存在矛盾。这时,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反思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我们的经验或直觉,一般是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形成的。我们要反思的,是条件和场景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反思,会带来知识的增加、提高知识的完整性。

在我看来,国内科技工作者最常见的毛病是“看不到矛盾”。看不到矛盾的原因,是他们习惯于各种不合理的具体现象。比如,在数据建模时,同一个物理对象、不同时间段建立的模型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相同的物理对象和规律,对应的模型应该是一样的。这样,模型变化就是不应该的。这种变化背后,必然有尚未被解释的科学逻辑。但是,许多人习惯于这种无厘头的变化,也就是失去了探索的机会。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矛盾,往往是“常识”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学术界、知识界缺乏常识,或者不愿意直面这种矛盾,就等于自愿放弃科学发现的机会。科技工作者要相信普遍规律的存在,才有新发现的机会,才能在艰难的时期坚持独立的见解。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理论科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3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3粉丝 15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