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E-TGNA 扁线电驱技术路线
不久前,BluE Nexus、爱信和电装三家公司联合举办了“新E-Axle”在线简报会。
三家公司共同开发的新E-Axle共有3款车型,包括150kW(前)和80kW(前/后),适用于FWD汽车,并宣布将安装在丰田“BZ4X”上。回到E-Axle本身,官方释放出来的技术点归纳为如下:以上这些宣称的技术亮点,某种层面来说也是新能源电驱系统发展的一个分支趋势,符合经济导向的特性。官方在该方面透露的信息非常少,只提到采用激光焊接技术。该技术是与爱信生产现场的技术共同开发,并且是首次应用于驱动电机。
关于电机绕组焊接工艺的选择,一直是扁线电机开发过程中所需要慎重及充分考虑的一个“纠结点”。纠结原因在于,现阶段主流的两种技术路线TIG焊和激光焊优缺点过于明显。从对标的角度来说,也流传一句顺口溜:激光焊看欧美,TIG焊看日韩。电装首次将激光焊接工艺应用在驱动电机,也说明了日系传统以TIG为主。此次的技术方向调整,势必在行业内会引起众多讨论。关于这个问题,联想到一个生活案例:市区上班是开车好呢,还是坐地铁好呢?开车理论上是更加便捷和节约时间,而时间对于快节奏工作是极其宝贵的。但是,现状是开车会遇到堵车、停车、各种其他情况。这会导致一部分群体会选择地铁,牺牲时间来换取其他更加相对稳定可靠的指标。从功能需求趋向型角度,或者所谓的发展趋势来看,开车上班必然是发展方向。但这个发展的路上,需要不断去解决带来便利所导致的衍生障碍。
同样,对于电机绕组焊接的技术路线发展趋势,激光焊接是不可逆的趋势。
趋势并不代表是标准,就比如扁线电机是趋势,但是圆线电机依旧存在市场。那么,采用激光焊实现电机端部绕组高度的减少,是如何实现?查阅众多资料,尚未找到更加详细的描述。
对于该技术的描述虽只有寥寥几字,却足够引起大家的强大好奇心。因为,它解决的是扁线电机一直在解决,未来也会继续去攻克和产生创新的难题。那就是:如何缩短电机绕组端部高度。这里需要简单说明,为何要缩短电机端部高度。一方面,电机输出能力的大小由电流及铜线决定,铜线越多,输出能力越强。电机内部铜线又分为槽内和端部,而主要发挥作用的是槽内铜线。端部铜线因制造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无效铜线”。另外一方面,绕组端部高度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电机/电驱尺寸。
在文章回归!Lucid电驱动系统强势出击,特斯拉杀手名不虚传,提到LUCID电机端部绕组(含BUSBAR)只有40mm。这也是波绕工艺最大的收益之一。随着电驱系统集成化、轻量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加速,电机绕组端部高度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参数指标。扁线电机发展至今,已经出现多种不同形式的绕组连接工艺,电机绕组端部高度不断挑战极限,那么极限到底在哪?这是行业一直在苦寻的结果。
这里的低粘度指的是低温情况。50℃以上,不同型号的润滑油运动粘度/运动粘度,相差无几。
关于润滑油粘度对电驱系统效率的影响,可以参考文章:润滑油对传动系统效率影响的研究。
结论如下:
-17℃±5℃,粘度更低的润滑油Y,平均系统效率提升1.08%。
20℃±5℃,粘度更低的润滑油Y,平均系统效率提升0.43%。
80℃±5℃,粘度更低的润滑油Y,平均系统效率下降0.15%。
高温下,油液粘度更低,抗磨性更差,导致传动效率降低。
因此,油液粘度更低,效率更好,是基于粘度降低不会影响其他功能性能的前提下。
从提高NVH、系统效率、冷却的角度来说,低粘度润滑油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油冷电驱的普及,相信也会加速推动行业的进步。
从电驱剖视图来看,电机沿用以往螺栓固定方案。对于该方案下的油冷系统设计,丰田一直处于稳中求优的状态,未进行重大的革新,可能早期的设计已经达到了巅峰。
此次所谓的最佳冷却和热管理技术,可能更多的是系统方面的优化,而非设计方案的调整。
整体来说,对于丰田首个纯电平台下的电驱系统,值得关注,也确实有很多可以关注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