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的原理如此简洁,吸气-压缩-混合点燃-喷出,小学生都能懂。可是为什么实际研发和生产的时候如此的困难,世界上只有美国英国俄罗斯做得出靠谱的航空发动机,这里的难点在哪里,是材料?内部管子设计?还是什么原因?
理论研究却能提高航发的效率,二者都是相辅相承,航发的工作原理确实就是一个热力学过程,但是这一个过程中有上百个其他过程,需要大国之力几十年的的数据积累,设计实验找数据这就是一个无尽艰巨的任务了。然而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却不是自己吹出来的。
挑最极端的部件说,限制航发批量生产的主要原因在制造工艺和整体工业大环境。热力学流程图画一画,再加些理想条件算个数,看上去不是很难,一看高压涡轮那儿的温度2500K, 乍一看也就那样,比天体物理动不动几亿上兆的能量差远了。但是这是材料科学多年来最头疼的问题,高压涡轮,几个瓷碗大的部件大约占发动机制造成本的百分之二十,工作温度超过了任意,任意材料的熔点。为什么它厉害?为了保证材料温度低于熔点,高压涡轮叶片必须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中,就是导入热量与导出热量的大小和方向都有严格要求,其材料是少数国家有量产能力的镍基超合金,晶胞已经很复杂,为了控制导热方向,航发公司需要将整个结构制成单晶体,方向一致。制成一块规则形状的已经无比复杂,但为了控制温度还不够,一般涡轮叶片就做模具做出样子就好,但航发高压涡轮的结构是空心的,复杂的曲面上布满散热孔,才能让其在浸没在超高温流体的工作状态下不至于融化。外表面还要仰仗陶瓷复合材料涂层绝热。通俗类比一下就是,这儿有一块冰,得让它在高压水蒸气中运行几千小时。特别是,不是做出来一个就完了,整体产业链的品控要很高才能让产品具有经济价值,倾举国之力做几万个试验品,可能做出来了一个,但成本比洋大人坐地起价技术垄断赚得盆满钵满的价格还高,这个产业是难以存活的。况且,这几万次可能都不够的失败是几乎难以避免的实验过程,实验数据非常宝贵,这个成本几乎是难以逃避的。
这么多年都在说航空特别是民航缺少中国心。还真不是画画热力学“理想状态” 两条竖线一条曲线,就能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