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条件
最大输入电压Vinmax:24V
额定输入电压Vinnom:20V
最小输入电压Vinmin:18V
输出电压Vo:12V
最大输出电流Io:1A
开关频率fs:150kHz
输出电流纹波Krp[1]:0.3
填充系数Ku:0.2
最大磁通密度Bmax:0.3T
电流密度J:6A/mm^2
[1]输出电流纹波一般来说会选择输出电流的0.3~0.5倍。可能会有人觉得输出电流纹波越小越好,或者电流纹波越大磁芯体积越小。本着一个章节一个重点的原则,这里就不展开说明,后续章节会详细介绍最优电流纹波的计算方法。
计算过程
1.计算峰值电流
输出电流:
Io=1A
输出纹波电流:
∆I=Krp*Io
∆I=0.3A
输出峰值电流:
Ipk=Io+0.5*∆I
Ipk=1.15A
2.计算感量
最大占空比:
Dmax=Vo/Vinmin
Dmax=0.667
最小占空比:
Dmin=Vo/Vinmax
Dmin=0.500
电感感量:
L=Vo*(1-Dmin)/f*∆I
L=133.33uH
这个计算的是最大感量,有时候电路只是要求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满足纹波要求即可,那么只需要计算正常工况的占空比,从而计算感量即可。
3. AP法选磁芯
AP值:
AP_cal=(L*Ipk^2)/(Ku*J*Bmax)
AP_cal=489.81mm^4
以理论计算AP值的1.2倍作为磁芯选取的依据:
1.2AP_cal=588mm^4
磁芯选取:EE13/DMR95
根据磁芯手册可得到以下磁芯的相关信息。
磁芯有效截面积
Ae=17.5mm^2
磁芯窗口面积
Aw=33.35mm^2
磁芯有效磁路长度
le=30.2mm
磁芯体积
Ve=517mm^3
磁芯AP值
AP_core=583.625mm^4
4.计算绕组匝数
交流磁通密度:
Bac_cal=((∆I/2)/Ipk)*Bmax
Bac_cal=0.039T
绕组匝数:
N= (L*△I)/(Ae*2Bac)
取整后N=29
匝数的取整有时候会涉及取舍问题,那么取多取少的依据就是尽量平衡绕组损耗和磁芯损耗,使二者相当。当然,在设计初期最主要的考量指标还是磁通密度,即确定绕组匝数后判断磁芯是否会饱和。
5.计算气隙
气隙:
lg=(uo*N^2*Ae)/L
lg=0.14mm
此公式可用于气隙粗略估算,但是磁芯开气隙之后会有部分旁路磁通,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气隙长度的计算,后续会专门介绍气隙的修正公式。当然,这个值即使计算的不准确,也可以在打样的时候进行调整。
6.导线线径
需要的导线截面积:
Scu= Io/J
Scu=0.167mm^2
集肤深度:
∆=7.6/fs
∆=0.2mm
导线线径:
dcu=∆
d=0.2mm
导线股数:
Ncu=Scu/3.14*(dcu/2)^2
Ncu=5
集肤深度可粗略作为绕组线规的选择依据,但是导线的高频效应并不只有集肤效应,因此这种算法并不精确。导线线径的优化设计需要建立绕组损耗的一维模型,这些在后续章节中再详细介绍。
7.核算填充系数
填充系数真实值:
Ku_check=[Ncu*3.14*(dcu/2)^2]/Aw
Ku_check=0.137
在制作样品之前都要核算填充系数,打样的时候可根据填充系数对导线线规做进一步的调整。所以,在线规的优化设计的时候可能需要多次迭代。
8. 核算最大磁通密度
最大磁通密度真实值:
Bmax_check=(L*Ipk)/(N*Ae)
Bmax_check=0.3T
磁芯工作的最大磁通密度一定需要复算,因为在整个设计中,基于各种原因,我们可能会调整绕组匝数,甚至调整磁芯大小,所以最后需要确定此设计是否会让磁芯饱和。损耗、散热、屏蔽等确实会影响磁性器件和电路的性能,但是最大磁通密度才是生命线。
输出结果
磁芯尺寸:EE13
磁芯材料:DMR95或同等材料
绕组匝数:29Turns
绕组线规:0.2mm*5
电感感量:133.33uH
填充系数:0.14
最大磁密:0.30T
其实即使没有磁的相关知识,按照上述公式推导计算,最后也能得到BUCK电感的雏形,只是没有那么完美。那么磁性器件的损耗、温升、电磁干扰、绝缘耐压等级等等都需要在优化设计及电路调试中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