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llie是我多年的朋友,大学毕业后在同一家搞风电设备的公司从事电力电子相关的工作,跟我一样,基本上算是从头学起,开始做DCDC电源,后来可能还是不太喜欢去做了别的事情,这篇文章算是记录她作为一个电源工程师的成长路程 ”
01
—
关于我 | 理工女
江苏人,东北大学自动化仪表系本科+硕士,2011年毕业到南京一家风力发电设备公司负责中等功率DC-DC电源开发,2015年辞职去湘西进行了一年的义务支教服务,2016年进入苏州一家做气体传感器研发的创业公司担任硬件工程师,从事气体传感器的研发工作。
如果非要给自己一个关键词,那应该是 || 工科女 ||,并且没有脱离本行,目前仍然受益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学的弱电课程,做电源开发却算是强电领域了,最初很懵逼,因此那四年用印象笔记写了很多工作笔记,梳理知识体系,也记录了困惑和进步。那四年,经常混一个我个人很喜欢的电源论坛,也发了不少帖子,包括这篇工作笔记。前段时间发现我在论坛上的帖子被很多***随意转发,没有出处,署名作者是谁我都不知道,还配了各种乱七八糟的图片,故借此为自己正名。
02
—
工作笔记 | 背景篇
进入公司第一年做些电路板方面的工作,第二年开始接手一个10kW Boost的项目,说接手是因为这个项目交给我的时候其实是有一个实体的,就是说拓扑、器件、甚至控制方法都是已有的,但是除了原理图外没有任何文档,而我那时对开关电源没有什么概念,公司也没人具体的指导我。这个项目从没有任何概念到摸索搞明白然后完成型式测试大概用了半年多时间,之后半年一直在处理产品从研发阶段到生产阶段遇到的各种奇葩问题。说到这个其实还蛮心酸,电力电子产品基本都大且沉,而我们小公司,即使是电力电子研发工程师也是要求搬运、拆卸啥都能干。我体重不到一百斤,即使想做也是不可能做的,而我的直接领导也很头疼这件事儿,究竟安排什么样的项目给我才合适,这个10kW boost在我们公司算是小功率产品,体积重量也都还好,而正好今年推的大产品要用到这个boost,才作为一个项目给我做。所以说作为一个工科女生,在一个电力电子方向的小公司做硬件研发工程师,其实前途堪忧,由于管理上的混乱以及培训制度的不健全,我做开关电源的道路异常缓慢,当然这也跟个人性格有莫大的关联,我做事异常认真谨慎但并不特别刻苦,因为觉得不好好享受生活的话总有一天回首会发现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再简单介绍一下这个10kW Boost,就是教科书上最简单的那种直流升压拓扑,不过是用的三组并联器件来增大功率,不是板级电源。
03
—
工作笔记 | 正文篇
2012.06.15
组装原版boost,准备测电气性能,理解一下究竟是怎样工作的。我看了开关电源的入门介绍,但是基本都是对稳态工作情况的介绍,还是很难形象地理解boost究竟如何工作,比如我其实首先关心的是它怎样启动,而不是稳态工作情况。查看了同事以前测的波形,始终参不透电感电流的奥秘,其平均值的确是三组电感的总电流。不过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纹波电流)对应的电感值又与实际值无法对应,所以不知道以前测的是哪里的电流,还是需要亲自测过。
以前把boost的电源板和控制板拆下来了,现在要装回去,却发现不知如何装了,H总批评我怎么没拍张照片,这确实是个不该犯的错,错在自负,自觉只拆下两块板子,没什么复杂的,一定能装上去。造成现在组装的麻烦,万事都需慎重。
测试boost需供电系统、负载。
供电方案:1. 蓄电池;2. 超级电容充放电控制箱。
目前问题:1. 采用蓄电池,需在蓄电池与boost之间接一个开关进行控制,否则在蓄电池带电状态直接连接不太安全。连接完成->系统上电工作,这样的顺序才是安全合理的,但是却找不到能承受这么大电流的开关,选用不合标准的开关只能做轻载实验。2. 超级电容充放电控制箱是以前用于boost测试的,本来用它为boost供电是最合适的,但是现在由于时隔多月,控制箱被拆得面目全非,复原应该没什么问题,只是其内的触摸屏和PLC是需要程序的,而编制人员已不在本公司,公司又没有做好相关的存档,搞得很麻烦。所以,不管是成功投入市场还是中途终止,所有项目都应该做好存档。以防以后要用到的时候无法寻找。
最近有些懈怠,做事遇到点问题就打不起精神,因为找不到方向,或者意义吧,有些茫然。突然想通了,总不能因为现存的一些问题搭上自己的人生吧,人生是自己的,而现状无法改变,我想我只能改变自己的方法去做自己要做的,而不是纠结于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看了一篇文章,模拟电路设计的九个级别,发现自己才处于三段,虽然我不做模拟电路设计,但级别应该类似,没有成功的设计经验,对仿真器也是只会用而不熟练,前路漫漫。
2012.06.18
触摸屏的程序要过来了,下载成功,西门子PLC S7-200程序还在里面无需重新下载,实验箱也安装好,找了个电容管理板,跟新做的一批略有不同,即PT100测温输入功能基本无效,这个是测环境温度的,做boost实验时应该也不是很必要。实验完成后,应该要做个文件归档和软硬件说明文件、操作方法。
明天准备充电、实验,测boost的波形,希望一切顺利!
2012.06.19
做了空载和120Ω负载试验,不过看波形有点怪,空载运行时三个电感电流有负值,理论上应该是零,不知是探头操作问题,还是系统的动态特性如此,而120Ω负载时,电流波形呈现包络谱状,boost噪音很大。母线电压、IGBT的CE电压也有大尖峰值,why? 明天换几个点测试看看。
2012.06.21
用录波仪代替示波器测试:空载、100Ω、45Ω负载,噪音很大,尖峰值也很大(带负载时),空载时,无尖峰电压,不过电流仍然不知为何是负值,换了一个罗氏线圈测电流,现象依旧,理论上boost的电感是不可能流过负的电流值的,why?
2012.06.28
测出的电感电流为负值的原因:不能用罗氏线圈测这种长时间的DC电流,罗氏线圈会饱和,由于罗氏线圈采用Current Transform技术,只能测短时电流,尤其在测试脉冲电流时比较有优势,比如用于IGBT的双脉冲测试使用罗氏线圈,正是因为罗氏线圈高频响应做得比较好,而直流电流应选择基于霍尔原理的电流探头进行测试。
测了几组波形,包括30Ω负载,输出电压都不够理想,出现在开关器件开通关断瞬间的高频尖峰值都很大,偏离直流值约200V左右。测了几次后控制板开始报故障,把控制板拆下来测试没有问题,发现是为控制板供电的电源板出问题了,电源板是基于反激拓扑的开关电源,输出的+15V、-9V呈现规律性波动,如同打嗝一样,拆下来测了两天,测了每个关键点的波形,应该就是论坛上所讨论过的打嗝保护,可是就是一头雾水,不知原因何在,应该说电路是成熟的,做了那么多实验了,所以应该是有元器件损坏才造成这样的打嗝保护,继续找!
PS:后来测试过程中把MOS开关管和电流采样电阻都弄坏了,都换掉了并且换了UC2842芯片,板子正常工作了,但是至今也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发现开关电源的调试中经常出现一类问题,即知道故障源在哪边,换掉就OK了,但是却无法定位故障原因。
2012.06.29
在H总的建议下,用+16V电源直接加到UC2842的Vcc处,UC2842起来了,输出却基本是高电平,偶尔会有一个下降脉冲,确定不了是什么问题,把+48V电压也加上去了,一阵火光,电流采样电阻烧掉了,其实应该想到电阻会烧,UC2842的脉冲输出管脚保持高电平即MOSFET处于常开状态,此时加上的48V电压便是加在0.22Ω的采样电阻两端,这么小的电阻自然会烧掉的。
电流很大,导致MOSFET也损坏了,栅极和漏极短路,UC2842也完全不正常,今天一天就在维修这块满目疮痍的电源板,拆掉原先的直插UC2842,由于公司只有贴片的UC2842,只好用导线将之焊接相连,拆换MOSFET,MOSFET还是ls帮忙拆下来的,我畏首畏尾拆了半天,又担心把板子烫坏了,一直也没拆下来,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效率才如此低
☹☹☹现在对开关电源真的是一头雾水,原来那么多不明白。
2012.07.02
电子元器件供应商承诺上周到的DIP-8 UC2842芯片今天还未到,打电话咨询,得知芯片还未发出。下午,为了确保他会按时发货,我再次打电话咨询,得知货还未发出,虽然他说晚上下班前发货是一样的,但我明显已不信任他的话,有点火,他也给出了几个解释。是的,每一件事情的存在,都可以有非常合理的理由。但是,我气愤的是他没有按他所承诺的去做,我介意的不是时间长短,而是他应如实地告诉我,而不是事后貌似如实的解释,我表达了这个意思,可能有点咄咄逼人了,同事说像领导训话,反思了一下,我的表达可能是过于尖锐,怎样做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而又不让人觉得尖锐难接受呢?
转正答辩时有几个问题回答地不到位,虽然只是走个过场。
问题1:“那你认为改版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我非常直接地回答了,是失败的,这也许真的是大忌,应该这样回答:“它是可以应用的,但相对来说,性能不够理想,也会增大临界情况时的风险。”
问题2:“变换器工作频率的选择,为什么是10kHz,能不能大或者小?”
回答的时候,我只知道频率太高的话,系统损耗过大,而且IGBT有上限频率的限制,无法做到太高的频率,却没想过频率太小会怎样,其实切到前面电感参数选择原则看到纹波系数才想到讲频率越小,纹波系数越大。刚才看书《精通开关电源设计》P12的一句话可以解释频率的问题,下面不做全部段落的摘抄,只写了结论:频率太高为什么不好?损耗几乎与开关频率成比例增加,频率太高会导致严重的电磁干扰现象。人们为什么又追求高频率?使变换器工作在超过人耳听觉范围的频率,电抗器不至于发出影响人的噪音,能够最大程度减少电源中器件的体积,增强电源的环路响应。
2012.07.04
DIP8 UC2842昨日下午到的,焊到电源板上,重新装到Boost上进行测试。
空载测试,分别用两个隔离差分探头测输入电压ES和输出电压DC,霍尔电流探头测一路电感电流 (100:1 200:1 10mV/A),测得的输入电压ES不太正常,在Boost启动时,存在大幅度振荡,换了10:1的Yokogawa普通探头测ES,其他不变,测得的ES波形在启动时虽有振荡,不过幅度不大,在安全范围内。
选择探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已经有两次是因为选择了不恰当的探头而造成问题。可是探头的选择到底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难道只能吃一堑长一智?
今天测了120Ω负载,40Ω负载,其间发生点意外,把一个100Ω/2000W的电阻烧断了,有明显火花,原因是放置电阻的时候将两个电阻挨在一起放置了,导致其线圈接触而短路,原来这样的大功率波纹电阻外部是没有绝缘保护的,其线圈都是直接**的,外面只是刷了一层薄薄的漆,不清楚是否是绝缘漆,从而易于散热。不过测40Ω的电阻时,用的两个2000W/20Ω的电阻,实际在电路中的功率为(500/40)^2*20=3000W,也许因为这样,波形后半段有点振荡。
2012.07.05
重载时,由超级电容提供的48V电压下跌,30Ω负载下,该电压基本就在43V上下波动。中间负载时,电流会呈现比较明显的包络谱。
PS:现在才明白电流呈现的包络谱其实就是boost的低频振荡,后来根据现有系统推导出来的开环传递函数其实真的并不满足稳定性要求,后来通过减小输出电压反馈补偿环路的直流增益来改善了,其实就是牺牲了调节精度来获得稳定性。不过那时候搞不清楚,还称其为包络谱,幼稚。还觉得好奇怪,为什么满载的时候没有这个现象呢?幼稚!
2012.07.17
汇报Boost学习情况两个星期没有记录啦。坚持真的完了,勉强可作我计算和仿真的参考,接下来的一周围绕相关项目要用的几种电路板进行的,做了每种板子的接口图交给电气部以便于他们绘制电气图、做清单,另外将电路板的测试文件、三防漆喷涂规范等相关文件定稿交给生产部,同时指导他们进行前期测试。boost控制板、电源板、电容并联板、超级电容管理板、二极管板共五块板子,想起来,真的花了不少时间整理相关的文件。如果,花的时间真的有所值得也就罢了,事实是浪费了很多时间。首先是boost控制板,一共9块,测试测了也至少有三次,第一次纯粹是练手,是为了完成测试报告的编制,还是刚来公司那会H总安排的这个工作。后来今年说要推这个项目,我又拿出来测了一遍,发现有部分板子上的UC2842无法启动,感觉应该是启动电路上的稳压管有问题,不过也不确定,隔了几天又恢复正常了,也就没有继续查下去,然后又想要老化,所以老化完又要重新测试,其间对控制板各个细节都测过了 (PS: 后来又测过好几次,事实证明,测得还不够细致和深入,以及没有做好详细的测试记录工作),感觉记忆不太够用了,板子上的参数总是算了好几遍,要用时又忘记。然后是与生产部的交接文件,整理了好几次,当然也是因为我对板子的前因后果掌握得原本就不清楚,说到这个交接工作,及其痛苦,每次与XX交涉都感觉要被逼死似的,好像测试电路板不是他们的工作,而是我有求于他们似的。很早之前就专门整理好文件要交给他们,他们因为公司没有将该项目提到日程上就不了了之,之后,开始提这件事,又开始说时间不够之类的话。看来公司真的是一切都主导研发,生产越来越强势。
好吧,回到boost,上周汇报工作被W总教育加批评了两个小时,我开始认真分析boost的主电路传递函数,突然明白自己之前做的一切都像囫囵吞枣,结果搞得堵住了,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以前只关注电流闭环的等效传函,也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要加反馈补偿,通过用Mathcad画boost主电路传递函数的波特图,那些公式终于不再只是公式了,对我而言,书上的推论和公式都是对理想boost建立的。我把电感直流电阻和电容的ESR都加进去,推出了比较接近真实的传递函数,说起来算了两天的时间呢。算得脑子里全是那个分数式子,把波特图导进去后,才发现这些杂散参数的意义,其实改善了传递函数的性能,而不是泛泛而谈的有害。当然太大肯定是无益的,电感直流电阻太大会分掉电感上的电压,这样在保持Vo不变的前提下只有增大占空比,而我们目前的应用下占空比其实已经很高了。电容的ESR太大,输出电压的纹波会相应增大,因为在开关关断时,电容会通过一个大电流,Vo的纹波就与ESR直接相关,同时电容的损耗和寿命都与此相关。
总结来说,电感的直流电阻和电容的ESR改变了Gvd Gvg等传递函数的零极点特性,改变了品质因数Q值,这个值对传递函数非常重要。
2012.08.29
1.关于探头:
☑ 700924为YOKOGAWA的100MHz带宽+/-1400V范围的有源差分隔离电压探头,变比分为两档:1000:1 & 100:1。
☑ LDP-2002探头为25MHz带宽+/-1400V范围的有源差分隔离电压探头,变比分为两档:200:1 & 20:1。
从文件夹<BOOST829>中的0005.wdf可以看出700924的优越性,LDP-2002测到的高频尖峰电压呈阶梯状,明显是采样率不够,另外用LDP-2002与700924测同一点波形,LDP-2002测得的尖峰比700924测得的延迟350ns (PS:后来发现是我使用的那台录波仪DL850的CH1、CH2输入模块是100MHz带宽模块,其他输入模块均只为1MHz模块,而我测试时700924探头一般是接入CH1,而LDP-2002接入CH3或者CH4,所以此处测得波形的差异实际上并不足以说明探头的优劣)。
2.关于以前的误解
以前测得的波形均为10ms/div,测的时间很短,所以以为Boost的输出电压和电感电流是持续存在低频振荡的,这段时间录波仪的时间轴设为100ms/div测试了30Ω负载,发现这种低频振荡实际上是衰减的,48V输入电压 & 30Ω负载条件下 振荡大概约150ms后,电感波形和输出电压就基本没有明显的低频振荡了。
3.关于输出电压的高频尖峰电压太大
IGBT关断时的尖峰电压是由于主电路的杂散电感造成的,会由升压二极管传递到输出端,比输出电压直流值高150~200V左右 (负载最重时即30Ω负载),随负载减轻而变小。
IGBT开通,二极管关断时的输出电压呈现一个衰减振荡,最初是个向下的高频尖峰,紧接着是一个向上的尖峰,值很大,+/-200V左右,但是这个振荡只出现在输出电压而并未出现在IGBT的集电极,实际上,这个下降的尖峰与IGBT开通时下降的集电极电压保持相等,所以现在怀疑是二极管的关断时间和反向恢复电流、电压造成的这一现象。
04
—
工作笔记 | 结束篇
发到这里,基本就告一段落了,这边就是一个开关电源**面对一个10kW boost 48v-480v直流升压变换器,通过一系列**级别的测试去了解boost的运作模式的,基本算是明白了书上讲的那些东西。
入门比较痛苦,但是由于时间不紧张,我也可以慢慢做,后面一段时间就是比较艰苦的工作了,怎样在现有的基础上把性能调好,然后是一个全面的型式测试,经常晚上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厂房调试,只有保安偶尔过来跟我聊聊天,但是我做实验的时候不大敢聊天,怕自己操作错,事实上我真的有一次因为跟人聊天把正负极接反了直接导致线路板烧掉了,此后我就再也不在做实验的时候与人讲话了。做型式测试过程中遇到很多奇葩问题,甚至我都不晓得应该怎么描述出来,最后的解决办法也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05
—
工作笔记 | 补充篇
关于之前提到的输出电压高频尖峰:前面提过这个项目是有成品交到我手上的,只是没有相关的文档和资料。下图的波形就是最初测到的输出电压波形,但是看之前的工程师测到的波形就是很平稳的,只有ESR产生的纹波,所以看到这个波形我都快崩溃了,以为是我什么地方搞错了,尤其是作为一个学弱电的同学,我根本意识不到在电力电子领域,杂散电感和寄生电容的存在的影响那么大。
因此我难以解释叠加在输出电压上的高频尖峰信号,就一直以为自己探头啊、示波器之类的使用错误、设置错误,在我之前做这个项目的工程师测到的波形就只有波形,任何关于所用仪器、测试条件的说明都没有,导致他的波形对我根本毫无意义。
所以任何测试工作都必须要做详细的记录,关于所用仪器、测试条件,甚至探头型号、设置等。
后来慢慢看资料,发现是由于杂散电感导致的输出电压高频尖峰。
由于不是板级电源,IGBT和二极管用的斩波模块,然后用的直流母排连接斩波模块和输出电容,因此杂散电感其实还蛮大的,尤其我后来研究了一下主回路的电流回路,发现直流层叠母排上的电流回路其实面积超大,输出电容用的是两个电解电容并联,因此整个主回路的杂散电感蛮大的。
高频尖峰值主要跟杂散电感值、回路换流速度、回路电流大小有关,因此满负载时这个高频尖峰尤其大。
关于层叠母排要说明的是,采用层叠母排正是为了减小电流回路面积而减小回路上的杂散电感,但是我们的主回路由于采用多组并联增大功率的原因采用层叠母排仍然构成了较大面积的电流回路,这是不合理的,我也是快要调试完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发现自己又写错了,是用的两个电解电容串联,杂散电感是相加的,所以比较大。上图是层叠母排上的电流回路。 由于采用三路斩波模块并联,输出电容又采用的两个电容串联,导致电流回路只能如此构成。
就这样吧,告一段落。
说明:本文来源网络;文中观点仅供分享交流,不代表本***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