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造飞机一样造房子”,湖北建筑业迎来阶段性成果——继去年7月15日武汉新一代天气雷达项目(气象塔)“喜封金顶”后,近期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能力提升(一期)项目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这是我国首批从设计到施工“全程无纸质图纸建造”的2个项目。
作为湖北省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工程的重点项目,省疾控中心项目在数字建造上有哪些“尖板眼”?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行了探访。
建房子像拼乐高积木,先在虚拟世界拼装好,再依葫芦画瓢,将建筑“数字孪生体”复刻到现实世界。
整洁的水泥地面、线条分明的混凝土框架,错落有致的管线吊顶……3月18日,在省疾控中心项目现场,丝毫没有传统工地的“渣土气息”,楼里楼外走上一圈,鞋子都没沾多少灰。
新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主体结构已封顶,其高度41.7米,地上9层、地下两层,建筑面积超4万平方米。目前,二次结构施工至6层,幕墙龙骨施工至4层,机电安装完成35%,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建造一座楼,需要建筑、结构、钢筋、幕墙、机电、内装、场布、支模架等不同专业、不同企业的设计施工人员协同配合。在没有纸质施工图的情况下,这么多人如何有条不紊地工作?
“这得益于国内首个建筑工程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的成功应用。”中南建筑设计院工程数字技术中心主任张慎表示,2021年,该院携手法国达索系统,将航天、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理念引入建筑业,实现项目设计、施工一体化的“一模到底、无图纸建造”。
在武汉新一代天气雷达项目试验成果的基础上,省疾控中心项目建立了三维数字模型审核机制,对各阶段三维模型、施工措施、建造方案等进行校审,建立审查、修改、反馈、确认的闭环,保证设计成果可追溯,有效把控设计和施工质量。
全流程数字设计施工,让一块块“积木”丝滑对接。据悉,省疾控中心项目建设装配率高达77%,是省内建设装配率最高的民生工程项目,实现施工现场无扬尘、无废水、无噪音,可节水60%、减少建筑垃圾80%、节能20%、减少70%的脚手架和支架。该项目入选武汉2022年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
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破解了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数据不互通问题,让数字加工、智慧工地应用越来越多。
在省疾控中心项目钢材加工区,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设备亮相建筑工地,它们搬运、焊接、打孔、切割、折弯等手艺样样在行。据中建四局项目工程师介绍,根据建筑“数字孪生”模型,施工方可在现场或连线后台车间,进行钢材的精细化、定制化、批量化加工,满足钢结构施工的个性化需求。
在幕墙安装中,每个作业点配有二维码“视频教程”,施工班组长可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扫码观看施工模拟视频,直观掌握施工工艺、施工顺序、施工措施、施工注意事项等信息。
在安防环节,全体施工人员定期要上“VR体验课”,模拟电焊机触电、塔吊坠物、移动脚手架坍塌等数十种危险场景,指导工人安全生产。
“湖北为全国建筑业智能升级、绿色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3月17日,中国建筑业协会在汉主办的数字建造技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分会会长肖绪文表示,从三年前的“两山建设”到如今的湖北省疾控中心项目,建筑信息模型、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数字信息技术,对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将碎片化的建造业转型为一体化的制造业。”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南建筑设计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霆认为,建造业只有向制造业转型才有出路,“移植”制造业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完成建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天纵 通讯员刘静 宁叶子)
来源:达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