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通信之路之中兴篇

1年前浏览667
中兴诞生在“窗口企业”大潮,从最初来料加工开始,逐渐涉及通信行业。在创始人侯为贵的坚持下,从最简单的空分交换机开始一直到局用全数字程控交换机。在此过程中,经过航天部领导的首肯,创造性的采用了“国有民营”机制,为中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产品篇          
二. 产业篇          
三. 公司篇          
1. 几个财务概念            
2. AT&T  -- 通信制造业鼻祖(1995年之前)          
3. 国际电报电话公司ITT--国际化的本地公司          
4. 其他欧洲设备商          
5. 朗讯 -- 朗讯创造力,通信源动力          
6. 北电 -- 大卸八块          
7. 西门子 -- 慢与快,大与小的结合体          
8. 阿尔卡特--成于并购,衰于换帅,卒于并购          
9. 摩托罗拉-- 在自己开创的行业中老去          
10.诺基亚 -- 历史并不长的百年老店          
11. 爱立信 -- 通信历史的经历者和创造者
         
12. 国产设备厂商          
13. 中兴 -- 最优秀的跟随者          
13.1  创建与入行          

         


         

13 中兴 -- 最优秀的跟随者


中兴是现在仅存的4大设备商之一,虽然在30多年的运营时间里,中兴并没有多少产品成为通信产业内最顶尖的玩家,但从创立之日起,中兴在通信的主要领域自始至终都能跟随产业的主流,保持在场内与竞争对手同台竞争,从而成为了最优秀的跟随者。



13.1  创建与入行


深圳特区设立并经过最初的发展之后,邓公在1984年年初视察了3个经济特区,随后在一次会议上做了《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讲话,在这篇讲话里面提到了“窗口”的作用,“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随后,各部委和各省市纷纷在深圳设立了窗口企业,主要目的是掌握信息及趋势,学习技术和管理,中兴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成立的。



   

   

   

不做芯片的“中兴半导体”


   

   

   

在“窗口企业”的大潮之下,航天部691厂决定到深圳经济特区寻找合作伙伴,"外引内联",以求发展,并派出当时的技术科长侯为贵到深圳进行联络筹备工作。经过多方联络洽谈,终于与香港运兴电子贸易公司及航天系统的长城工业公司深圳分公司达成共同投资建立合资企业意向。
1985年2月,深圳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金280万元人民币,691厂占总股本的66%。新公司之所以命名为“中兴”由来有二:一是因为691厂是中方企业,港资企业为运兴,各取一字,成为“中兴”;第二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中兴”暗含中国兴旺的意思,这也表达了侯为贵寄望中兴通讯振兴民族通信产业的理想,当然,这个都已经是后期中兴在宣传时的一种解读。
创业早期侯为贵工作照
公司成立时原本想从事半导体生产,但合资各方都没有现成的产品和技术,和现在一般合资不同,合资各方也没有成熟业务注入合资公司。于是,为了生存,中兴半导体就以来料加工业务养活自己,先后加工过电子表、电子琴、电话机等产品,到1985年年底,中兴收入为35万元。
就在几个月前,1984年11月,联想成立,1984年12月,思科成立,1985年2月成立的中兴与思科及联想差不多同时成立,但在产品和技术的准备度上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通信的入门


   

   

   

中兴的大股东691厂也坐落西安,中兴在最早的电话机贸易过程中,和陕西邮电管理局有了最初的接触,从而进一步结识了陕西邮管局下属的陕西邮电器材一厂,当时邮电器材一厂一直在生产纵横制交换机,也在做程控交换机的研究。
1986年,一直在探索和寻找自己核心产品的中兴与陕西邮电器材一厂就合作达成一致,陕西邮电器材器材一厂低价入股中兴,双方合作开发程控交换机,以中兴为主开发程控交换机,开发地点放在深圳。
虽然最终的目标是程控交换机,但复杂的程控交换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资金和技术实力都不强的时候,首先开发的产品肯定是更加简单的模拟空分用户交换机。1986年6月,中兴成立了第一个研发小组,开始组织ZX-60模拟空分用户交换机的开发。
经过1年左右的开发,1987年7月,ZX-60小容量模拟空分用户交换机通过技术鉴定并获得了邮电部颁发的入网许可证,这也成了中兴进入通信行业的第一个自主开发的产品。虽然对中兴而言是突破,但这个模拟用户交换机只是当时几百款用户交换机之一,产品也并不领先,只能说是中兴通信业务的起点,积累了通信技术,锻炼了开发队伍。
ZX-60模拟交换机的初步成功给中兴及侯为贵极大的信心,于是侯为贵决定开发全数字的用户程控交换机ZX500。但这个决策遭到了董事会及部分骨干员工的反馈,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大多数人连数字程控交换机都没见过,就算开发出来了,产品也赶不上国外的产品。
企业的领路人很重要
但反对意见并没有动摇侯为贵的决心,中兴通过与北京邮电学院合作,开始开发用户数字程控交换机ZX500。程控交换机的开发投入是比较大的,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程控交换机的开发,中兴继续扩大来料加工业务,开始做塑料玩具的加工出口,尽管这样,1989年还是出现了利润同比下降,未完成利润的年度目标。此时,中兴已经处于爆发与起飞的前夜,员工人数已经达到400人。
1990年8月,ZX500数字用户交换机通过部级鉴定并获得入网证,开始上市。虽然1990年收入仅560万元,但随后的1991年销售额达到了6000万元,利润更是高达350万,获得了进入通信行业的第一桶金。
但这还是用户交换机,由于有了稳定的收入和利润,再加上1991年04机在大容量局用交换机上的突破,1992年年初中兴决策开发面向公网的局用数字交换机,最初定的规格是2000门,后改为2500门,与巨龙的万门交换机还有差距。
但就是这个程控交换机的开发,也随着中兴收入和利润的增加,导致合资各股东之间矛盾的激化,造成了一定的延期。



   

   

   

同甘苦易,共富贵难


   

   

   

不要认为现在的股份制或者公司运作体制的安排是一种理所当然,在80年代,国内企业不但缺乏产品和技术,在经营管理的理念和制度上同样缺乏,市场经济的制度都还在探索和摸索之中。
在中兴建立之初,公司的章程规定大股东也就是691厂派出董事长和总经理,其他股东派出董事和副总经理,各股东派出的人员一起组成了中兴的经营班子。最初大股东派出的总经理并不是董事会成员,而其他副总经理反而是董事会成员,副总经理一方面是参与经营,另外一方面是代表合资股东自身的利益。这就造成了看似都参与经营,但经营班子各成员思路并不一致,在工作中相互掣肘,矛盾重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大股东691厂的建议之下,对公司的经营机制做了改革,核心是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由691厂承包经营,承诺年利润超过100万,超过的利润691厂多分30%,剩余部分再按股份分,承包周期为1989年到1992年。与此同时,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副总经理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批准,对总经理负责,实现管理层的政策一致性。
与此同时,691厂也与侯为贵签署了承包经营的机制,在完成目标业绩基础上,给侯为贵个人一定比例的提成,如果未完成经营利润,则扣一定金额的工资。当然,在那个年代,无论是提成还是扣工资,比例或者金额都不是很高,主要是个人的收入基数相对比较低。
这个机制在利润不高的来料加工矛盾并不突出,但随着自主研发的用户交换机上市,中兴的收入在1990年下半年开始快速增长,并且可以预见1991年的收入和利润将成倍增加,大股东承包制导致优先分配30%超额导致其他小股东心理极其不平衡,于是从1991年开始,大股东和小股东的矛盾开始突显。新产品上市和生产需要资金,管理层提请董事会要求各股东增资,但并未达成一致,而这个矛盾在1992年销售过亿利润2000万的情况下更加激化,并且影响到了公司的正常运营。


   

   

   

核心人员民营化


   

   

   

矛盾并不仅仅是在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还存在于股东与管理团队及技术骨干之间。在90年代是技术创业的一个小高峰,在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完善的大背景之下,一个公司核心技术团队带着产品跳槽或者另起炉灶是经常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在深圳这个创业热点城市。中兴管理层和技术骨干从开发出来的成熟产品获取的收益也只有工资和奖金,并没有股权或者资本收益,相比在深圳的其他自主创业的技术团队要少很多。
在双重矛盾之下,为了彻底解决中兴在股权上的争议,也给经营管理层部分资本收益,调动管理层和技术团队的积极性,经过航天部的领导首肯,1992年年底,中兴的经营班子和技术骨干集资成立了中兴维先通设备有限公司,最早的注册资金是30万元人民币,随后在1993年将注册资金提升到300万元。
在此基础上,中兴维先通与原来的股东691厂(后改为西安微电子)及航天广宇合资成立了中兴新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然后中兴新再控股中兴通信,而中兴的主要业务是装载在中兴通信里,从而实现了国有股东控股51%,管理层和技术骨干持股49%的格局。
在经营上,中兴的运营全部由中兴维先通的股东也是中兴管理层及技术骨干负责,国有股东完全不参与中兴的运营,董事会也由维先通派出人员为主,从而实现了为人称道的“国有控股,授权经营”或“国有民营”模式,既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也实现了经营管理层的利益与中兴的利益一致。
对核心团队来说,以最初的30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资金,实际控制和操盘收入过亿的企业,资金实际上是象征性的,有了分红之后在1993年才将维先通的注册资金增加到300万元。



   

   

   

国有民营的意义


   

   

   

国有民营对中兴早期的发展来说,应该是一个好事,解决了一般国有企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既明确和解决了早期的经营机制和产权方面的矛盾,又调动了管理层经营的积极性。通过抛弃原来引起重大矛盾的小股东,使得经营团队真正聚焦到企业的发展上,
“国有民营”在当时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好处,可以获得因为体制内企业资金上的优势。在90年代初,小微私营企业是很难从银行贷到款的,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收入规模还不是很大的时候只能靠在市场上高 息 贷 款来满足自己的资金需求。但中兴有国营企业的身份,相对就比较容易从银行获得相对便宜的资金。
由于独特的“国有民营”模式,中兴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公司,在经营,人事和研发投资上都有了完全的自主 权,既拥有民营企业的市场风险意识,灵活处理的优势,又能在国有企业占主体的时代获得国有企业能够享受的各种政策红利,从92年开始,中兴的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



   

   

   

发展的快车道


   

   

   

1991年年底,在ZX500用户交换机基础上,中兴完成了ZX500A农话端局交换机的开发,并在1992年开通实验局,并开始在农村市场大规模销售。
还在股份制改革讨论阶段的时候,中兴开始启动了局用数字交换机ZXJ2000的开发,主要市场是西方电信巨头不太关注的农话,到1993年3月,ZXJ2000取得了入网许可证并开始销售。由于中兴之前在用户交换机市场销售比较多,在ZXJ2000基础上,又推出了ZXJ2000A数字用户程控交换机,用于可靠性及容量要求稍微低一些的大中型企事业、宾馆及铁道、电力、军队等专网市场。由于ZXJ2000系列机型最大容量相比西方厂商的产品要小很多,虽然和自己相比,收入增长很快,但整体销售收入相比西方厂商,哪怕和巨龙的局用交换机相比,都要小很多。
于是,1993年9月,中兴组建了南京研究所,开始开发大容量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1995年11月,自行研制的ZXJ10大容量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获邮电部电信总局颁发的入网许可证,和大唐一起,成为当时国内“巨大中华”自行研制的四大主力机型之一。
随着国产交换机的群体突破,邮电部从政策上开始扶持“巨大中华”国产交换机产品,先是停止了进口 交换机免税的政策,又分别在1996年和1997年组织了两次“全国国产程控交换机用户协调会”,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运营企业则悉数到场,两次分别签署了500万线和1700万线的国产交换机,这个是在国产交换机还不算太稳定,功能还并不领先的情况下,由邮电部从政策层面支持了“巨大中华”初期的发展。
中兴10年收入
从上图中可以明显看出,1990年之前,中兴的收入还是百万级,但自从有了自主的用户交换产品之后,收入就从百万级跳升到千万级,并在1992年达到亿级。而随着1995年局用交换机研发成功并上市,收入更是突飞猛进,到1996年,收入达到3亿。
做出巨大贡献的程控交换机
从中兴1997年的招股说明书中也可以看出中兴在1994年-1996年期间的产品切换,当时中兴主要的产品包括ZXJ2000,ZXJ2000A小容量交换机及ZXJ10大容量局用交换机,1994年收入还是以小容量交换机为主,但1996年迅速切换为大容量局用交换机,局用交换机只要局面打开,销售价格更高,销售量更大,并且还能在已有客户获得稳定的扩容收入。
招股说明书的三种交换机销量
中兴从1985年建立,经过来料加工和贸易积累了用户交换机开发资金,再从用户交换机到小容量的局用交换机,最终到了大规模商用(后面是几千万线的规模)ZXJ10大容量局用程控交换机突破的三级跳,成为“巨大中华”四款程控交换机之一,终于取得了电信行业玩家的入门证和资格证。


截止本篇,已连载81.3万字


来源:射频学堂
半导体航天电力电子芯片通信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3-05
最近编辑:1年前
射频学堂
硕士 学射频,就来射频学堂。
获赞 152粉丝 323文章 975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