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碳合金,是以铁和碳为组元的二元合金。铁基材料中应用最多的一类——碳钢和铸铁,就是一种工业铁碳合金材料。搞机械的,最应该掌握的材料就是铁碳合金材料。
一、Fe-Fe3C相图的组元
1.Fe组元
δ -Fe(bcc) --1394℃--γ-Fe(fcc)--912℃--- a -Fe(bcc) (同素异构转变)
强度低、硬度低、韧性、塑性好
2.Fe3C ( Cem, Cm)
熔点高,硬而脆,塑性、韧性几乎为零。
二、Fe-Fe3C相图中的相
1.液相L
2.δ相 高温铁素体 (C固溶到δ -Fe中——δ相)
3.α相 铁素体F (C固溶到 α-Fe中——α相)
强度、硬度低、塑性好 (室温:C%=0.0008%, 727度:C%=0.0218%)
4.γ相、A奥氏体 (C固溶到γ-Fe中——γ相)
强度低,易塑性变形
5.Fe3C
三、相图分析
1.三条水平线和三个重要点
(1)包晶转变线HJB:1495摄氏度,C%=0.09-0.53%
LB+δH------AJ 即 L0.53+ δ0.09------- A0.17
(2)共晶转变线ECF,1148摄氏度,C%=2.11---6.69%
L4.3---- A2.11+Fe3C(共晶渗碳体)——Le4.3 高温莱氏体 Le,Ld
(3)共析转变线PSK,727摄氏度,C%=0.0218---6.69%
As----FP+Fe3C(共析渗碳体)
A0.77---- F0.0218+Fe3C——P(珠光体)
珠光体的强度较高,塑性、韧性和硬度介于Fe3C和F之间
Le---- P+Fe3CII+Fe3C共晶------低温莱氏体 Le’
2.液固相线
液相线ACD
固相线AECF
3.溶解度线
ES线 碳在A中的固溶线,1148摄氏度,2.11%—— 727摄氏度,0.77%,Fe3CII
PQ线 碳在F中的固溶线,727摄氏度,0.0218%——0.0008%室温,Fe3CIII
4.GS线
5. 特征点
6.特征线表
四、基于Fe-Fe3C相图的Fe-C合金分类
1.工业纯铁,C%<=0.0218%
2.钢
0.0218%<C%<= 2.11%
亚共析钢 0.0218%<C%<0.77%
共析钢 0.77%
过共析钢 0.77%<C%<= 2.11%
3.白口铸铁2.11%<C%<6.69%
亚共晶白口铸铁 2.11%<C%<4.3%
共晶白口铸铁 4.3%
过共晶白口铸铁 4.3 %<C%<6.69%
在铁碳合金中一共有三个相,即铁素体、奥氏体和渗碳体。
1.铁素体
铁素体是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用符号“F”(或α)表示,体心立方晶格;虽然BCC的间隙总体积较大,但单个间隙体积较小,所以它的溶碳量很小,最多只有0.0218%(727℃时),室温时几乎为0,因此铁素体的性能与纯铁相似,硬度低而塑性高,并有铁磁性。
δ=30%~50%,AKU=128~160J,σb=180~280MPa,50~80HBS.
铁素体的显微组织与纯铁相同,用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在显微镜下呈现明亮的多边形等轴晶粒,在亚共析钢中铁素体呈白色块状分布,但当含碳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因量少而呈断续的网状分布在珠光体的周围。
2.奥氏体
奥氏体是碳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用符号“A”(或γ)表示,面心立方晶格;虽然FCC的间隙总体积较小,但单个间隙体积较大,所以它的溶碳量较大,最多有2.11%(1148℃时),727℃时为0.77%。
在一般情况下,奥氏体是一种高温组织,稳定存在的温度范围为727~1394℃,故奥氏体的硬度低,塑性较高,通常在对钢铁材料进行热变形加工,如锻造,热轧等时,都应将其加热成奥氏体状态,所谓“趁热打铁”正是这个意思。σb=400MPa,170~220HBS,δ=40%~50%.
另外,奥氏体还有一个重要的性能,就是它具有顺磁性,可用于要求不受磁场的零件或部件。
奥氏体的组织与铁素体相似,但晶界较为平直,且常有孪晶存在。
3.渗碳体
渗碳体是铁和碳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金属化合物,用化学分子式“Fe3C”表示。它的碳质量分数Wc=6.69%,熔点为1227℃,质硬而脆,耐腐蚀。用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在显微镜下呈白色,如果用4%苦味酸溶液浸蚀,渗碳体呈暗黑色。
渗碳体是钢中的强化相,根据生成条件不同渗碳体有条状、网状、片状、粒状等形态,它们的大小、数量、分布对铁碳合金性能有很大影响.
总结:
在铁碳合金中一共有三个相,即铁素体、奥氏体和渗碳体。但奥氏体一般仅存在于高温下,所以室温下所有的铁碳合金中只有两个相,就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由于铁素体中的含碳量非常少,所以可以认为铁碳合金中的碳绝大部分存在于渗碳体中。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铁和碳可以形成一系列化合物,如Fe3C,Fe2C,FeC等,有实用意义并被深入研究的只是Fe-Fe3C部分,通常称其为 Fe-Fe3C相图,此时相图的组元为Fe和Fe3C。
由于实际使用的铁碳合金其含碳量多在5%以下,因此成分轴从0~6.69%。所谓的铁碳合金相图实际上就是Fe—Fe3C相图。
铁碳相图上的合金,按成分可分为三类:
(1)工业纯铁(<0.0218% C),其显微组织为铁素体晶粒,工业上很少应用。
(2)碳钢(0.0218%-2.11%C),其特点是高温组织为单相A,易于变形,碳钢又分为亚共析钢(0.0218%-0.77%C)、共析钢(0.77%C)和过共析钢(0.77%-2.11%C)。
(3)白口铸铁(2.11%-6.69%C),其特点是铸造性能好,但硬而脆,白口铸铁又分为亚共晶白口铸铁(2.11%-4.3%C)、共晶白口铸铁(4.3%C)和过共晶白口铸铁(4.3%—6.69%C)
1.工业纯铁(C%≤0.0218%)
2.共析钢 cC%=0.77%
3.亚共析钢 0.0218%<C%<0.77%
4.过共析钢
5.共晶白口铁(C%=4.3%)
6.亚共晶白口铸铁,2.11%<C%<4.3%
7.过共晶白口铸铁
小结:标注组织的铁碳相图
一、碳在Fe-C合金中的存在方式
1.固溶→固溶体 C→ r-Fe(FCC)——A ,C→ α-Fe(bcc)——F
2.化合物 Fe3C
3.石墨 Fe3C→3Fe+G
二、复线铁碳相图
复线铁碳相图,是在实线的Fe-Fe3C相图上再叠加上虚线的Fe-G相图,不同点在于:
(1)Fe-G 共晶、共析温度高些,11540C, 7380C
(2)Fe-G 共晶、共析成分左移 4.26%, 0.68%
(3)溶解度曲线也向左移E', 2.08%
(4)液相线C'D'稍高于Fe-Fe3C相图
共晶:Lcl--->G+AE (11540C)
共析:As1--->G+F (7380C)
三、铸铁的石墨化过程
铸铁组织中析出石墨的过程-石墨化
1.两种形式
a. 按Fe-G相图从液相中或A中直接析去G。
b. 接Fe-Fe3C相图,先结晶出Fe3C,随后在一定条件下,
Fe3C→Fe+G
2.液态直接析出石墨的过程
a. 第I阶段
过共晶成分L→L+GI(>11540C)→AE+G(共晶)+GI (11540C)
共晶成分L→AE+G(共晶) (11540C)
亚共晶成分L→AE+G(共晶)+AE初生 (11540C)
b. 第II阶段——析出二次石墨
A→A+GII (11540C→7380C)
c. 第三阶段——共析石墨
As'→Fp+G(共析)(7380C)
四、铸铁的组织和分类
1.按石墨化各阶段进行的程度不同,得到不同组织的铸铁
石墨化程度
名称 | 第一阶段(液相析出) | 第二阶段(A中析出) | 第三阶段(共析析出) | 显微组织 |
灰口铸铁 | 充分(AE'+G) 充分(AE'+G) 充分(AE'+G) | 充分(As'+G) 充分(As'+G) 充分(As'+G) | 充分'(F+G) 部分'(F+P+G) 不进行' | F+G F+P+G P+G |
麻口铸铁 | 部分(AE'+G+Le) | 部分(As'+G+Le) | 不进行 | P+Le'+G |
白口铸铁 | 不进行 | 不进行 | 不进行 | P+Le'+Fe3C |
2.接石墨形态分类
a. 灰口铸铁 片状石墨
b. 可锻铸铁 团絮状
c. 球墨铸铁 球状
d. 蠕墨铸铁 蠕虫状
一、应用
1.选材
2.热加工工艺制定的基础
二、局限性
.反映的是平衡相,而不是组织
2.反映二元合金中相的平衡状态
3.没有反映时间的作用——平衡条件下
一、共析钢的奥氏体化(晶格改组和Fe,C原子的扩散过程,遵循形核、长大规律)
1.共析钢奥氏体化温度
Ac1温度:F(bcc,0.0218)+Fe3C(6.69)------>A (Fcc, 0.77)
2.共析钢奥氏体化过程
Ac1温度:F(bcc,0.0218)+Fe3C(6.69)------>A (Fcc, 0.77)
2.共析钢奥氏体化过程
a. 形核 (优先在相界(F,Fe3C)
b. 长大
c. 渗碳体完全溶解
d. 碳的均匀化
二、亚(过)析钢的奥氏体化
三、影响奥氏体化的因素
1.加热温度
2.加热速度
3.含碳量
C%↑→界面多→核心多→转变快
4.合金元素
a. Cr、M0、W、V、Nb、Ti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奥氏体形成速度
b. C0、Ni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奥氏形成速度
c. Al、Si、Mn影响不太
5.原始组织
片状,片间距小→相界面多→碳弥散度大→碳原子扩散距离短→奥氏体形核长大快 >粒状
四、奥氏体晶粒大小及控制
1.晶粒度: 表征晶体内晶粒大小的量度,通常用长度,面积,体积或晶粒度级别表示。
2.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
本质晶粒度: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
奥氏体晶粒随温度的升高而且迅速长大→本质粗晶钢
奥氏体晶粒随温度升高到某一温度时,才迅速长大→本质细晶钢
3.奥氏体晶粒度的控制
a. 加热工艺
加热温度,保温时间
b. 钢的成分——合金化
A中C%↑→晶粒长大↑
MxC%↑→是粒长大↓
1)碳化物形成元素 细化晶粒
2)Al→本质细晶钢
3)Mn 、P促进长大
一、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1.共析钢过冷A等温转变曲线。
冷却到一定温度,保温,测量A过冷转变开始和终了时间
A1以上:A稳定
A1以下:A不稳定,过冷
C曲线有一最小孕育期:
1:T↓,A——P的驱动力F提高
2:T↓——D↓
2.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的组织和特征
(1)高温转变区
A1——鼻子温度(5500C)
A过冷——P(S,T)索氏体,屈氏体。
P的形成取决于生核,长大速率。T↓,生核,长大↑。
T↓→6000C,D↓,长大慢→层间距薄,短
扩散型相变,综合性能好,HB较低,韧性好。
T↓——HB↑,强度↑
(2)中温区转变,贝氏体转变 550℃~230℃ (MS)
A过冷→B,碳化物分布在含过饱和碳的F基体上的两相机械混合物。
550℃~350℃ | 上贝氏体 | 半扩散型,Fe不扩散 | 羽毛状 | 碳化物在F间,韧性差 |
350℃~MS | 下贝氏体 | C原子有一定的扩散能力 | 针状 | 碳化物在F内,韧性高,综合机械性能好 |
(3)低温区转变——马氏体转变,MS→Mf之间一个温度范围内连续冷却完成的,离于非扩散型转变。
a. A过冷→M+A'残余
b. 转变产物:马氏体M,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C%<0.23%,板条状M
C%>1.0%,针状,马氏体
c. 实质:T低——C无法扩散→非扩散性晶格切变→过饱和C的铁素体。
d. M转变的特征,①无扩散性 ②瞬时性 ③存在Ms,Mf ④不完全性 ⑤体积膨胀
3.共析钢等温转变组织——性能的关系
(1)珠光体型
转变温度降低,片间距小,细晶强化→强度、硬度、塑性、韧性提高
(2)贝氏体
B上:强度、韧性差
B下:硬度高,韧性好,具有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
(3)马氏体
硬度高
C%↑→HRC↑
针状马氏体,硬而脆,塑、韧性差
板条状,强度高,塑性,韧性好
4.亚(过)共析钢的等温冷却转变曲线
影响C曲线的因素
C曲线反映奥氏体的稳定性及分解转变特性,这些取决于奥氏体的化学成分和加热时的状态。
C曲线的形状位置,不仅对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速度和转变产物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钢的热处理工艺也有指导性作用。
(一)A成分
1.含碳量
A中C%↑→C曲线右移.
对亚共析钢,钢中C%↑,A中C%↑→C曲线右移
对过共析钢,一般在AC1以上A化,钢中C%↑,未溶Fe3C↑→有利于形核→C曲线左移
共析钢,C曲线最靠右边,稳定性最高。
2.合金元素,(C0%↑→左移)
除C0以外,所有合金元素溶入A中,增大过冷A稳定性——右移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Si,Ni, Cu, 不改变C曲线形状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W,V, Nb, Ti, 改变C曲线形状
除C0,Al 外,均使Ms,Mf 下降,残余A↑
(二)A化条件的影响
1.加热温度和时间
A化温度↑,时间↑(成分均匀,晶粒大,未溶碳化物少,形核率降低)→A稳定性↑,C曲线右移
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1.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图
PS:A→P开始线
Pf:A→P终止线
K:珠光体型转变终止线
Vk:上临界冷却速度(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M最小冷速
Vk’:下临界冷速→完全P最大冷速
2.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和等温转变曲线的比较
(1)CCT位于TTT曲线右下方 A→P转变温度低一些,t长一些
(2)CCT无A→B转变
CCT测定困难,常用TTT曲线定性分析
3.C曲线的应用
(1)根据工件要求,确定热处理工艺。
(2)确定工件淬火时的临界冷速。
(3)可以指导连续冷却操作
V1:炉冷(退火) P
V2: 空冷,S,T
V3:空冷,S,T
V4:油冷,T+M+A'
V5 :M+A'
(4)选择钢材的依据
(5)C曲线对选择淬火介质与淬火方法有指导。
信息来源:热处理技术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部分源于网络,目的为非商业性知识分享,版权仍属于原作者,如信息有误或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通知,我们将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