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近年来论坛中频繁提及的关键技术方向及其核心内容:
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强,国内企业(如宁德时代、蔚来)已布局半固态电池量产。
钠离子电池:低成本、资源丰富,适用于储能和低端电动车,宁德时代等企业推进商业化。
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解决资源短缺和环保问题。
高阶自动驾驶(L4):聚焦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高精地图与融合算法,车企(如小鹏、华为)推动城市NOA落地。
车路云一体化:中国特色的“单车智能+车路协同”路径,通过V2X(车联网)提升安全性与交通效率。
大模型与AI驱动:基于Transformer的自动驾驶算法(如华为盘 古、毫末DriveGPT)重塑感知与决策系统。
800V高压平台:缩短充电时间(如小鹏G9、极氪001),需配套超充桩和SiC功率器件。
第三代半导体(SiC/GaN):提升电控效率,降低能耗,比亚迪、中车等加快国产化替代。
一体化压铸技术:特斯拉引领,国内新势力(蔚来、小米汽车)应用,降低 制造成本和车身重量。
中央计算+区域控制:EE架构从分布式向域集中(如华为CCA)演进,支持OTA升级和功能迭代。
车载操作系统:鸿蒙OS、AliOS等争夺生态主导权,实现硬件解耦与软件复用。
舱驾一体芯片:高通、地平线等推出高性能SoC(如征程6、骁龙8295),支撑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融合。
商用车应用:氢燃料电池卡车、客车示范运营(如亿华通、重塑科技),解决长续航和低温场景。
绿氢制取与储运: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突破,降低全链条成本。
国产化替代:芯片(MCU、AI芯片)、线控底盘、高端材料(锂、镍)的自主可控。
全球化布局:应对欧美政策壁垒(如IRA法案),中国车企出海建厂或本地化合作。
标准制定:智能驾驶数据安全、换电模式、V2X通信协议等国家标准加速出台。
基础设施:充电桩“县县全覆盖”、超充网络、加氢站建设纳入新基建。
跨产业融合:汽车与能源、交通、ICT行业的协同(如光储充一体化、5G+C-V2X)。
技术瓶颈:固态电池量产、自动驾驶伦理与法规、车规芯片可靠性。
国际化竞争:中国技术输出(如比亚迪刀片电池) vs 欧美技术封锁(如芯片限制)。
商业模式:换电、电池租赁(BaaS)、自动驾驶订阅服务的盈利探索。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持续推动“技术-政策-市场”三角闭环,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规模领先向技术引领转型。如需更具体领域的技术细节或某届论坛的专题内容,可进一步定向分析。
欧阳院士演讲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