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下午,陕西省纪委监委发布丹宁高速水阳段桥梁垮塌灾害相关责任单位及人员追责问责情况通报,对5个责任单位及43名公职人员进行了追责问责。2024年7月19日20时49分许,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境内丹宁高速柞水至山阳路段严坪村Ⅱ号大桥因山洪暴发发生垮塌,造成25辆车辆坠河,62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5751.41万元。
一场桥梁坍塌事故,往往始于不可见的流体力学。此次丹宁高速水阳段桥梁垮塌事件,初步分析指向极端水流冲击与结构设计的耦合失效。这场灾难不仅暴露了传统工程经验的局限性,更揭示了现代工程安全的新命题:如何用数字技术预演自然界的狂暴力量?答案藏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程中。
一、坍塌背后的流体分析:
从“经验设计”到“数字预演”
桥梁的溃败常由多重流体力学效应叠加导致:
湍流冲击:洪水中的无序涡流持续冲击桥墩,引发局部应力集中;
涡激振动:水流绕过桥墩时产生的周期性漩涡,可能引发结构共振;
局部冲刷:河床底部泥沙被水流掏空,导致桥墩基础失稳;
多相流耦合:暴雨与洪水的混合流动,形成难以预估的动态载荷。
传统设计依赖历史水文数据和经验公式,但在气候变化下,“百年一遇”的灾害可能十年重现。物理实验和人工计算已无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二、流体仿真的底层逻辑:
解构自然的数学诗篇
CFD 的核心在于求解 Navier-Stokes 方程,这一描述流体运动的密码。通过将复杂流场离散为百万级网格,工程师得以观测到风洞实验难以捕捉的细节:机翼表面的气流分离点、核反应堆冷却剂的相变临界点、建筑群间的局部强风带。更革命性的是,多物理场耦合技术实现了流固、热流、气液等多维度交互模拟,让桥梁在虚拟世界经历台风考验,让芯片在数字空间完成散热优化。
三、CFD的防灾逻辑:
在数字世界预演灾难
CFD通过超算构建“平行宇宙”,1:1还原桥梁与环境的交互过程,其技术链条包含四大核心环节:
1. 模型构建:给流体“画像”
湍流建模:采用k-ε、k-ω或大涡模拟(LES),捕捉不同尺度涡流的能量传递;
多相流模拟:结合VOF模型追踪气液界面,分析洪水与空气的耦合效应;
非牛顿流体:针对含泥沙的洪水,选择Bingham模型模拟剪切稀化特性。
2. 网格划分:数字世界的“显微镜”
边界层加密:在桥墩表面生成棱柱层网格,捕捉毫米级速度梯度;
自适应细化:根据流速变化动态调整网格密度,平衡计算效率与精度;
独立性验证:通过三级网格对比,确保结果不受离散误差影响。
3. 动态仿真:与洪水赛跑
瞬态分析:以毫秒级时间步长模拟洪水冲击全过程,追踪压力波传播路径;
灾变推演:耦合气象预报数据,预判未来72小时不同降雨量下的结构响应;
失效反演:通过事故回溯仿真,定位最先破裂的构件及临界载荷条件。
4. 决策支持:从数据到行动
风险热力图:标记桥墩周边易冲刷区域,指导加固方案设计;
应急模拟:实时生成泄洪分流方案,评估对桥梁的瞬时冲击力;
规范迭代:为抗洪设计标准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失效阈值。
四、工程实践:
从设计到运维,立体构建安全防线
1. 设计阶段的风险前置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CFD 模拟发现沉管隧道通风系统的设计缺陷,避免了火灾时烟气滞留的潜在灾难。某新能源车企通过 CFD 优化车身流线,使风阻系数降低 8%,续航提升的同时消除了高速行驶时的气动震颤隐患。这些案例印证了 CFD 将事故概率从 "事后补救" 转向 "事前消灭" 的核心价值。
积鼎科技的 CFD 技术通过精细化流体仿真,为工程设计提供更精准的优化方案和安全评估,可提前识别潜在风险,确保设计阶段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为复杂工程提供强大的数字化支撑。
2. 运维阶段的数字孪生
深圳平安大厦的 592米高空,分布着1200个微传感器,实时采集风速数据输入CFD数字孪生模型。当系统预测到某区域风振频率接近临界值时,智能阻尼器自动启动,将晃动幅度控制在安全阈值内。这种 "感知-计算-响应" 的闭环系统,使超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进入主动防御时代。
积鼎科技的CFD技术通过高效的仿真分析,为运维阶段工作提供准确的风险预警和优化建议,确保结构在复杂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工程运维注入数字化的管理思维。
丹宁高速的断桥,是自然对人类工程智慧的终极拷问。CFD技术赋予我们的不仅是风险预警的能力,更是一种工程哲学。随着AI技术的加入,未来的CFD或将实现“实时仿真-自主优化-智能运维”的闭环。到那时,每一座桥梁的诞生,都将经历数字洪水的千次洗礼,这也正是工程文明给出的对抗不确定性的答案。
积鼎科技作为国产自主CFD技术的代表,正致力于推动这一愿景的实现,通过技术创新为工程安全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工程行业迈向更加智能、安全和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