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锂电池隔膜制备工艺简述!

22小时前浏览22

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二条2025年03月19日 星期三


引言

电池,作为新能源车的“心脏”,其安全性不言而喻,而在这复杂的电池系统中,隔膜——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组件,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隔膜的性能对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特性有着直接影响,进而关乎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以及倍率等核心性能。另外,微米级的工艺缺陷,如褶皱、毛刺、孔径不均等足以让电池化身“燃烧弹”,其热稳定性更是决定着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和整体安全性。

隔膜类型

隔膜的耐化学性和电化学性及其机械耐久性对电池安全性至关重要。隔膜不应被电解质溶液溶解或反应,电解质溶液主要由有机碳酸酯和酯与锂盐混合组成,例如六氟磷酸锂,市场化的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以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为主的聚烯烃(Polyolefin)类隔膜。


其中PE产品主要由湿法工艺制得,PP产品主要由干法工艺制得。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产品有单层PP、单层PE、PP+陶瓷涂覆、PE+陶瓷涂覆、双层PP/PE、双层PP/PP和三层PP/PE/PP等,其中前两类产品重要用于3C小电池领域,后几类产品重要用于动力锂离子电池领域。

图(PP/PE/PP)隔膜的扫描电子显微照片:(a)表面和(b)横截面

高端的三层PP/PE/PP复合隔膜领域,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拥有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相应的规模化产业。这种隔膜通过三层共挤技术进行流延基膜的生产,它既有普通干法单拉PP隔膜的高孔径均匀性和高熔断温度,又拥有湿法PE隔膜低闭孔温度的优势,使得电池的安全性能得到提升。

隔膜制备工艺


锂电池隔膜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壁垒高
锂离子电池隔膜制备的核心工艺为微孔制备技术,根据其工艺的不同主要分为干法工艺、湿法工艺和纺丝工艺。干法与湿法的区别主要在于生产过程中是否需要溶剂。

(a)单轴拉伸干法PP隔膜。
(b)双轴拉伸干法β-成核PP隔膜。
(c)双轴拉伸湿法处理PE隔膜。(比例尺=5µm)
图微孔聚烯烃膜表面的SEM显微照片
  • 干法工艺
干法是将聚烯烃树脂熔融、挤压、吹膜制成结晶性聚合物薄膜,经过结晶化处理、退火后,得到高度取向的多层结构,在高温下进一步拉伸将结晶界面进行剥离,形成多孔结构,可以增加薄膜的孔径。


干法隔膜工艺是隔膜制备过程中最常采用的方法。目前干法工艺主要包括 ① 干法单向拉伸和 ② 双向拉伸(又称 β 晶体法)两种工艺。

图:干法隔膜工艺流程

干法单向拉伸工艺
使用流动性好且分子量低的聚乙烯(PE)或聚丙烯(PP)聚合物,利用硬弹性纤维的制造原理,先制备出高取向度、低结晶的聚烯烃铸片。低温拉伸形成银纹,银纹是聚合物在张应力作用下,在材料某些薄弱部位出现应力集中而产生局部的塑性形变和取向,以至在材料表面或内部垂直于应力方向上出现长度为100μm、宽度为10μm左右、厚度为1μm的微细凹槽或“裂纹”的现象)等微缺陷后,采用高温退火(通过一定速度的升温和降温,降低材料残余应力的一种热处理方式)使缺陷拉开,获得孔径均一、单轴取向的微孔薄膜。  

工艺主要流程:
a投料:将PE或PP及添加剂等原料按照配方预处理后,输送至挤出系统。
b流延:将预处理的原料在挤出系统中,经熔融塑化后从模头挤出熔体,然后在流延辊的高速牵伸的应力场下冷却结晶,得到具有垂直于挤出方向,平行排列片晶结构的流延基膜,该基膜具有较好的硬弹性能。
c热处理:基膜进行热处理,消除晶区缺陷,进一步完善片晶结构,提高薄膜的结晶度。
d拉伸:硬弹性聚丙烯流延基膜先在低温下进行拉伸形成银纹等微缺陷(冷拉伸),然后高温下使缺陷拉开(热拉伸),形成微孔。
e分切:将纳米微孔膜根据客户的规格要求裁切为成品膜。
4becc1c0-37f1-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工艺要点:
根据聚丙烯单向拉伸制备的微孔膜的成孔机理,流延基膜的取向片晶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决定拉伸成孔性能好坏的关键,而影响流延基膜的取向片晶结构的完善程度的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基膜制备过程中的温度、牵伸比等关键工艺参数。这些参数影响着熔体的整个结晶过程。可以这么说,流延工艺参数控制是否合适,是制备出性能优异的聚丙烯微孔膜的决定性条件。

图:干法单向拉伸聚丙烯隔膜

干法双向拉伸(又称β晶体法)
干法双拉工艺是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开发的工艺,是中国特有的隔膜制造工艺。干法双拉工艺的微孔成形原理与干法单拉工艺成形原理类似。

干法双拉工艺:在PP(聚丙烯)配方中加入具有成核作用的β晶型成核剂,利用PP(聚丙烯)不同物相形态密度的差异,使拉伸过程发生晶型转变形成微孔。

干法双拉工艺的优点:干法双拉工艺的隔膜在垂直于机械拉伸方向的拉伸强度比干法单拉工艺的隔膜高,且成本低于湿法双向拉伸工艺的隔膜。 

干法双拉工艺的缺点:干法双拉工艺的隔膜孔径均匀性及一致性相对较差,品质控制难度更大。前述缺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基本原理:
PP的β晶型为六方晶系,β球晶通常是由单晶成核并沿径向生长成发散式束状片晶结构,晶片排列疏松,不具有完整的球晶结构,在热和应力作用下会转变为更加致密和稳定的α晶,在吸收大量冲击能的同时在材料内部产生孔洞。(利用PP不同相态间密度的差异,在拉伸过程中发生晶型转变形成微孔)

工艺主要流程:
步骤一,投料。将PP(聚丙烯)及成孔剂(个人理解:β晶型成核剂)等原料按照配方预处理后,输送至挤出系统。 

步骤二,流延。得到β晶含量高、β晶形态均一性好的PP(聚丙烯)流延铸片。 

步骤三,纵向拉伸。在一定温度下,对铸片进行纵向拉伸,利用β晶受拉伸应力易成孔的特性来制孔。 

步骤四,横向拉伸。在较高的温度下,对样品进行横向拉伸以扩孔,同时,提高孔隙尺寸分布的均匀性。 

步骤五,定型收卷。通过在高温下对隔膜进行热处理,降低热收缩率,提高尺寸稳定性。
4d82a040-37f1-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图:退火处理后的β-PP双向拉伸膜

工艺特点:成本低
干法双向拉伸工艺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生产过程连续、工序简单,无需溶剂,生产成本比干法单拉、湿法更低,其生产可在已有的双向拉伸薄膜(如BOPP)生产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我国在相关的装备、技术、操作管控等方面基础好,对国内而言,此法作为制造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另一方面,目前该工艺所制备的产品仍存在孔径分布过宽、厚度均匀性较差、产品质量稳定性较低等问题,大部分产品只能用于低端领域,很难向动力汽车电池等对隔膜的孔径一致性、厚度均匀性要求更高的高端领域拓展,工艺优化还需探索。在此工艺中,β-PP流延铸片的β晶形态均一性决定了其拉伸成孔性,进而影响了最终隔膜的孔径一致性和厚度均一性.因此,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对流延铸片的拉伸成孔性能进行快速、高效表征,进而预测其最终隔膜产品的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湿法工艺

湿法又称为热致相分离法,其原理是将高沸点的烃类液体与聚乙烯混合,利用混合物熔体在降温过程中发生的微相分离现象,对铸片进行拉伸处理,最后用易挥发溶剂提取液体,从而制备出微孔膜材料。湿法工艺制备的隔膜适用于大功率电池,在动力电池中渗透率较高。湿法工艺产品双向力学强度高、孔径分布较,性能出色,但工艺流程长,对设备要求精度高,需要大量有机溶剂,存在生产成本偏高、生产效率有限、需回收溶剂等问题。

图:湿法隔膜工艺流程

用湿法双向拉伸方法生产的隔膜成孔分散均匀,对电解液的润湿性较好,呈现各向同性,横向拉伸强度高,穿刺强度大,正常的工艺流程不会造成穿孔、不易撕裂,产品可以做得更薄,使电池能量密度更高。国内动力和储能电池主要采用PP隔膜,3C电池主要采用PE隔膜。

湿法工艺适合生产较薄的单层PE隔膜,是一种隔膜产品厚度均匀性更好、理化性能及力学性能更好的制备工艺。根据拉伸时取向是否同时,湿法工艺也可以分为湿法双向异步拉伸工艺以及双向同步拉伸工艺两种。

湿法异步拉伸工艺流程为:1)投料:将PE、成孔剂等原料按照配方进行预处理输送至挤出系统。2)流延:将预处理的原料在双螺杆挤出系统中经熔融塑化后从模头挤出熔体,熔体经流延后形成含成孔剂的流延厚片。3)纵向拉伸:将流延厚片进行纵向拉伸。4)横向拉伸:将经纵向拉伸后的流延厚片横向拉伸,得到含成孔剂的基膜。5)萃取:将基膜经溶剂萃取后形成不含成孔剂的基膜。6)定型:将不含成孔剂的基膜经干燥、定型得到纳米微孔膜。7)分切:将纳米微孔膜根据客户的规格要求裁切为成品膜

湿法同步拉伸技术工艺流程与异步拉伸技术基本相同,只是拉伸时可在横、纵两个方向同时取向,免除了单独进行纵向拉伸的过程,增强了隔膜厚度均匀性。但同步拉伸存在的问题第一是车速慢,第二是可调性略差,只有横向拉伸比可调,纵向拉伸比则是固定的。

图:通过湿法工艺制成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隔膜

湿法工艺因为更薄且孔隙更小更均匀而受到追求高能量密度的三元电池的青睐,但其“热学稳定性和安全性”是其最主要的短板,所以湿法隔膜一般在基膜制好后,会对其进行涂覆胶黏剂,如陶瓷氧化铝、PVDF、芳纶等,以弥补其“热学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短板。“湿法 + 涂覆”隔膜 -- 被业内认为是目前锂电池隔膜材料最佳选择 。

结尾

在物理性能和机械性能方面,干法单向拉伸工艺生产的隔膜更具有优势。

干法双向拉伸工艺隔膜的性能较差,只能用于中低端电池,因此干法单向拉伸工艺和湿法工艺是目前主流制备工艺。


从全球锂电隔膜竞争格局来看,中日韩三分天下,供应以中国为主。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锂电隔膜出货量171亿平米,同比增长31%。

从细分领域看,湿法隔膜出货124亿平米,同比增长23%;干法隔膜出货47亿平米,同比增长54%。


从竞争格局来看,干法隔膜行业呈现出玩家较少市场集中度高的原因是:干法隔膜对技术和生产工艺要求较高,进入门槛高。


干法隔膜具有热稳定性好、抗氧化性强、性价比高等特点,近年来在下游电池中的应用范围日益拓展。基于对产业前景的稳定预期,目前恩捷股份、星源材质、惠强新材等锂电隔膜企业均在进行干法隔膜的产能扩张,行业新增产能布局较多,2023年干法隔膜出货量47亿平米,同比增长54%。受益于干法隔膜与储能市场的契合度,储能市场将成为干法锂电隔膜行业的一大主要增长点。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众 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燃烧化学汽车电子新能源裂纹理论材料储能控制数控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4-06
最近编辑:22小时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4粉丝 192文章 2285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全固态电池要来了,两年后全面装车!但是量产后的短板也十分明显!

锂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5年03月25日 星期二国内的新能源汽车,每年还在以数以千万计的规模递增。不过再过两年左右的时间,这些新能源汽车将面临严峻冲击,而且大部分有可能会被淘汰。原因就在于,新的全固态电池要来了,对于传统的锂电池,新的电池将是碾压级别。那么,全固态电池真的能开启新能源汽车下一个时代吗?原来的新能源汽车就没有丝毫活路了?2027年开始“更新换代”本月初,在围绕新能源汽车的一个专家媒体交流会上,来自中科院的欧阳明高院士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全固态电池就要来了,2027年就能投入使用。院士给出的结论,只是说2027年是起点之年,但随着媒体的发酵,尤其是在网上,信息慢慢就被扭曲成为,2027年,传统的锂电池就没有生路了。实际上,欧阳院士还特意提到,真正形成规模,比如市场占到1%,可能需要5到10年的时间。也就是说,2027年,仅仅是全固态电池的起点之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以弯道超车的方式,加速超过了发达国家传统的车企,虽说我国汽车的市场份额在持续扩大,但市场的不确定甚至风险依旧存在。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目前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有很多车主,为何现在依旧拥抱传统燃油车,主要原因就是锂电池的动力还不够用。锂电池寿命有限,而且随着使用的时限拉长,电池整体的性能在持续下降。在气温降低的时候,电池的性能还会大打折扣。这些问题,在燃油车上统统不存在。也正因为如此,面对燃油车爱好者的吐槽,新能源汽车要想突破动力瓶颈,就得从电池的研发上入手。全固态电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解决传统电池一系列短板问题的产物。不管是国内的车企还是国外的,亦或是电池制造商,近年来都在这一领域持续深耕。至少在业内,大家对新型的电池寄予厚望,认为它在下一步,能够完全取代锂电池的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当2027年新电池装车的消息传出了后,有人说传统新能源汽车即将被淘汰的缘故。实际上,先不说全固态电池不会迅速被推广,即便真的被迅速推广,传统的锂电池汽车,同样还会有自己的份额。更何况,每一种类型的电池,都有自己的使用时限区间,只要还在合理的使用范围内,即便其他人都换成了新车,原来的车还照样能开。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肯定对新电池就充满了太多的好奇,它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能够让业内人士认定可以取代传统的电池?全固态电池真的很厉害吗?固体和液体的差别先来看一下两种电池的具体差异,传统的锂离子电池,采用了液态的电解质,全固态电池顾名思义,其电解质是无机固体状态。液态电解质的劣势,主要体现在安全性上。比如使用时间长了,内部就会逐渐生成类似树枝一样的锂枝晶,这种东西一旦刺穿电池两极的隔膜,就有可能会引发火灾等一系列隐患。如果是固体电解质,这种情况就不复存在了。电解质是固态的,电极也是固态的,相对于传统的锂电池,不管是密度还是安全性都进一步提高了。因此可以这么说,全固态电池,就是锂电池的升级产品。因为从本质上说,新的电池的技术逻辑,依旧是原来的逻辑,只是技术相对于老技术更先进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固态和液态之间,还有半固态这种技术。相对于液态电解质,半固体的优势提升明显,相对于全固态,它的成本又在制造商的可承受范围。从技术更新的角度看,全固态2027年可能会装车使用,但在大规模应用之前,应该还需要半固态技术来做一下过度。至于其中的原因,既有技术的成熟度和稳定因素,还有成本的因素。尤其是后者,可以说是全固态电池的最大短板。成本降不下一切免谈整体上,全固态电池的安全性更高,传统锂电池的电解液极易燃烧,温度失衡之下容易诱发火灾。全固态电池既能耐受高温,也不用担心腐蚀性,温度在300℃也不会爆炸。相对于传统的锂电池,安全性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量级。其次,能量密度也不是锂电池能够相提并论的。能量密度的提升,理论上行驶的里程也就越远。如果下一步全固态电池普及,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最低也要保持在1000公里。以上两个前提是最关键的,除此之外,全固态电池还能实现快充,数据显示10分钟就能将电池充满。而且,它不像锂电池那么敏感,不管是零上50度还是零下50度,全固态电池的性能都能保持稳定。尤其是在低温区间,不会像锂电池那样,因为性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里程缩短的情况。所以从使用的性价比来看,它确实比锂电池拥有更大的优势。最后还有一点,因为是固态产品,它的体积相对较小。传统的锂电池,既有隔膜也有电解液,光是这两种东西,就占了电池全部体积的40%,质量上也占去了25%。全固态电池则不一样,由于不用特意添加隔膜,正负极之间的宽度可以缩小到毫米级甚至微米级,这样一来,大块头的电池配以沉重的身躯,也就成了历史。但是说了全固态电池这么多的好处,都抵不上它的一个关键缺点——成本太高。有数据显示,新技术下的电池成本,是原来电池的4倍,实际的成本规模可能更大。15万 VS 45万网上曾做过对比,假设一辆续航为60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使用三元锂电池,半小时能充满,价格在15万左右甚至更低。再来看一辆全固态的新能源汽车,新的电池,使其续航在1000公里以上,不过没有快充功能,充满电至少需要两个小时。最关键的是,全固态电池的汽车,售价至少要45万甚至更高。价格,是全固态电池目前最大的短板。文章开头提到,专家说2027年可能实现装车使用,届时价格能不能被打下来,现在谁都不知道。价格这么高,不但会吓跑消费者,也会吓退大量的汽车制造商,尤其是哪些大型的汽车制造商。因为汽车这种产品,当销量和市场份额达到一定程度后,制造商可以通过极高的成本控制,将价格拉到极低值。但如果是高成本的产品和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汽车没办法控制和降低成本。一旦成本超出预期,又会进一步影响到消费者的需求。成本问题不光网上在说,就连汽车制造商也在说。国内不看好全固态路线2023年,在一个汽车论坛会上,业内人士直言不看好全固态电池。汽车制造商看重电池的综合性能,但归根结底,更看重电池的成本和综合性价比。电池的安全、寿命和可靠性再高,但成本也很高的话,对于车企来说就不合算。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才能让车企在定价上保持主导优势地位。技术和产品成本越高,就挤占了定价和销售相对更灵活的空间。当然,这种观点还是2023年时说的,经过了一两年的技术发展,恐怕有些车企已经逐步改变了态度。但还是会有车企认为,目前的锂电池技术,还能有更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尽可能增加电池的能量密度,就能确保其续航里程保持在较高区间。不过就现在的趋势看,哪些拥有研发能力的企业,还是愿意拥抱新技术。技术专利是日本的3倍从2024年开始,国内对全固态电池的态度有所改观,尤其是专利技术的增长,短短半年的时间,就是日本申请规模的3倍。这说明,不管是车企还是电池制造商,越来越多的技术和资金,已经聚焦和倾斜到这一领域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专家才做出预测,认为技术的产业化在2027年到2028年左右。到2030年,技术更加成熟,可以实现大规模的量产。也许到那个时候,相比于现在,全固态电池的价格会有所下降。即便出现了下降,短时间内也不会彻底而完全的取代锂电池的市场。所以还是那句话,锂电池暂时不会离场,以锂电池为主的汽车,同样也不会在2027年后突然离线。技术当然是在进步的,但所有技术的进步,都是一种渐进的态势。只有全固态电池的价格,降到大众能够接受的范围,它的主导作用才会真正体现出来。结语抢占技术高地,在新能源汽车开始向纵深阶段发展时,就会更多体现出来。未来,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还要更多的去占领市场,保证这一点的关键,就是技术打头阵。新技术代表着全新的可能,同时也会深刻影响产业下一个阶段的布局。正因为如此,技术和产品大规模铺开之间,还有一段“安全距离”。企业牢牢掌控着这段距离的拉大和缩短,下一步全固态电池应用怎么样,就看其综合性价比是否真提升了。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众 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来源:锂电那些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