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电波暗室的组成……

1月前浏览402

 电波暗室的组成……

第2663期

1.电波暗室:

电波暗室是一个封闭的屏蔽室,主要用于模拟开放空间,用于测量辐射无线电骚扰(EMI)和辐射敏感性(EMS)。波暗室的尺寸和射频吸波材料的选择主要由受试设备(EUT)的外部尺寸和测试要求决定,分为1m法、3m法或10m法。


2.组成结构:

电波暗室的主要结构是屏蔽室和吸波材料。屏蔽室由屏蔽外壳、屏蔽门、通风波导窗和各种电源滤波器组成。根据用户要求,屏蔽外壳可采用焊接或组装结构。吸波材料由单层铁氧体片组成,工作频率范围为30mHz~1000mHz,锥形碳海绵吸波材料由聚氨酯泡沫在碳胶溶液中渗透而成,具有良好的阻燃特性。

3.基本分类:

电波暗室(anechoichamber)通常分为三种辐射试验,即全电波暗室、半电波暗室和开放场。这三个试验场所的辐射试验一般可以认为符合自由空间中电磁波的传播规律。


全电波

全电波暗室减少了外部电磁波信号对测试信号的干扰,而电磁波吸收材料可以减少墙壁和天花板反射对测试结果的多径效应,适用于发射。灵敏度和抗干扰实验。在实际使用中,如果屏蔽的屏蔽效率可以达到80dB~140dB,那么对外部环境的干扰可以忽略不计,自由空间可以在全电波暗室中模拟。与其他两个测试场地相比,全电波暗室的地面、天花板和墙壁反射最小,受外部环境干扰最小,不受外部天气影响。其缺点是受成本限制,测试空间有限。


半电波

半电波暗室类似于全电波暗室,也是屏蔽设计的六面盒,内部覆盖有电磁波吸波材料。区别在于半电波暗室采用导电地板,不覆盖吸波材料。半电波暗室模拟理想的开放场景,即场地有一个无限大的良好导电地平面。在半电波暗室中,由于地面没有覆盖吸波材料,会产生反射路径,因此接收天线的信号将是直射路径和反射路径信号的总和。


开放场(openareatest)

典型的开放场地是平坦的、开放的、均匀的、良好的导电性。椭圆形或圆形的试验场地没有任何反射物。理想的开放场地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面积无限。天线在30mHz~1000mHz之间接收的信号将是直射路径和反射路径信号的总和。但在实际应用中,虽然地面传导率好,但开放场地面积有限,可能导致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的相位差。在发射试验中,开放场地的使用与半电波暗室相同。



来源:电磁兼容之家
电源电磁兼容电子焊接材料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3-09
最近编辑:1月前
电磁兼容之家
了解更多电磁兼容相关知识和资讯...
获赞 35粉丝 163文章 217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电磁兼容设计中的几个“机密”

电磁兼容设计中的几个“机密”第2645期一、电磁兼容性设计 电磁兼容性是指电子设备在各种电磁环境中仍能够协调、有效地进行工作的能力。电磁兼容性设计的目的是使电子设备既能抑制各种外来的干扰,使电子设备在特定的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同时又能减少电子设备本身对其它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1.选择合理的导线宽度由于瞬变电流在印制线条上所产生的冲击干扰主要是由印制导线的电感成分造成的,因此应尽量减小印制导线的电感量。印制导线的电感量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宽度成反比,因而短而精的导线对抑制干扰是有利的。时钟引线、行驱动器或总线驱动器的信号线常常载有大的瞬变电流,印制导线要尽可能地短。对于分立元件电路,印制导线宽度在1.5mm左右时,即可完全满足要求;对于集成电路,印制导线宽度可在0.2~1.0mm之间选择。2.采用正确的布线策略采用平等走线可以减少导线电感,但导线之间的互感和分布电容增加,如果布局允许,最好采用井字形网状布线结构,具体做法是印制板的一面横向布线,另一面纵向布线,然后在交叉孔处用金属化孔相连。为了抑制印制板导线之间的串扰,在设计布线时应尽量避免长距离的平等走线,尽可能拉开线与线之间的距离,信号线与地线及电源线尽可能不交叉。在一些对干扰十分敏感的信号线之间设置一根接地的印制线,可以有效地抑制串扰。为了避免高频信号通过印制导线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在印制电路板布线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尽量减少印制导线的不连续性,例如导线宽度不要突变,导线的拐角应大于90度禁止环状走线等。●时钟信号引线最容易产生电磁辐射干扰,走线时应与地线回路相靠近,驱动器应紧挨着连接器。●总线驱动器应紧挨其欲驱动的总线。对于那些离开印制电路板的引线,驱动器应紧紧挨着连接器。●数据总线的布线应每两根信号线之间夹一根信号地线。最好是紧紧挨着最不重要的地址引线放置地回路,因为后者常载有高频电流。3.抑制反射干扰为了抑制出现在印制线条终端的反射干扰,除了特殊需要之外,应尽可能缩短印制线的长度和采用慢速电路。必要时可加终端匹配,即在传输线的末端对地和电源端各加接一个相同阻值的匹配电阻。根据经验,对一般速度较快的TTL电路,其印制线条长于10cm以上时就应采用终端匹配措施。匹配电阻的阻值应根据集成电路的输出驱动电流及吸收电流的最大值来决定。 二、去耦电容配置 在直流电源回路中,负载的变化会引起电源噪声。例如在数字电路中,当电路从一个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时,就会在电源线上产生一个很大的尖峰电流,形成瞬变的噪声电压。配置去耦电容可以抑制因负载变化而产生的噪声,是印制电路板的可靠性设计的一种常规做法,配置原则如下:●电源输入端跨接一个10~100uF的电解电容器,如果印制电路板的位置允许,采用100uF以上的电解电容器的抗干扰效果会更好。●为每个集成电路芯片配置一个0.01uF的陶瓷电容器。如遇到印制电路板空间小而装不下时,可每4~10个芯片配置一个1~10uF钽电解电容器,这种器件的高频阻抗特别小,在500kHz~20MHz范围内阻抗小于1Ω,而且漏电流很小(0.5uA以下)。●对于噪声能力弱、关断时电流变化大的器件和ROM、RAM等存储型器件,应在芯片的电源线(Vcc)和地线(GND)间直接接入去耦电容。●去耦电容的引线不能过长,特别是高频旁路电容不能带引线。 三、印制电路板的尺寸与器件的布置 印制电路板大小要适中,过大时印制线条长,阻抗增加,不仅抗噪声能力下降,成本也高;过小,则散热不好,同时易受临近线条干扰。在器件布置方面与其它逻辑电路一样,应把相互有关的器件尽量放得靠近些,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抗噪声效果。时种发生器、晶振和CPU的时钟输入端都易产生噪声,要相互靠近些。易产生噪声的器件、小电流电路、大电流电路等应尽量远离逻辑电路,如有可能,应另做电路板,这一点十分重要。 四、热设计 从有利于散热的角度出发,印制版最好是直立安装,板与板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2cm,而且器件在印制版上的排列方式应遵循一定的规则:·对于采用自由对流空气冷却的设备,最好是将集成电路(或其它器件)按纵长方式排列,对于采用强制空气冷却的设备,最好是将集成电路(或其它器件)按横长方式排列。·同一块印制板上的器件应尽可能按其发热量大小及散热程度分区排列,发热量小或耐热性差的器件(如小信号晶体管、小规模集成电路、电解电容等)放在冷却气流的最上流(入口处),发热量大或耐热性好的器件(如功率晶体管、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放在冷却气流最下游。·在水平方向上,大功率器件尽量靠近印制板边沿布置,以便缩短传热路径;在垂直方向上,大功率器件尽量靠近印制板上方布置,以便减少这些器件工作时对其它器件温度的影响。·对温度比较敏感的器件最好安置在温度最低的区域(如设备的底部),千万不要将它放在发热器件的正上方,多个器件最好是在水平面上交错布局。·设备内印制板的散热主要依靠空气流动,所以在设计时要研究空气流动路径,合理配置器件或印制电路板。空气流动时总是趋向于阻力小的地方流动,所以在印制电路板上配置器件时,要避免在某个区域留有较大的空域。整机中多块印制电路板的配置也应注意同样的问题。大量实践经验表明,采用合理的器件排列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印制电路的温升,从而使器件及设备的故障率明显下降。来源:电磁兼容之家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