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执照:企业需提供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有效营业执照,且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应涵盖与压力容器设备相关的业务内容,比如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等,以证明企业具有合法经营的主体资格。
相关人员资质管理人员:企业应配备具有相应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如质量保证工程师等。质量保证工程师一般需具备相关专业及技术职称,且有一定年限的从事压力容器相关工作的经历,熟悉压力容器制造、安装等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技术人员:包括设计、工艺、焊接等专业技术人员。设计人员需掌握压力容器设计标准和规范,如 GB150《压力容器》等,具备相应的设计能力和经验,通常需要有相应的设计资质证书。工艺人员要熟悉压力容器制造工艺,能够制定合理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文件。焊接技术人员需熟悉焊接工艺评定标准,能够指导焊接作业和解决焊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一般也需要有焊接相关的资格证书。
检测人员:无损检测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无损检测资格证书,如超声检测、射线检测等资格,能够熟练操作检测设备,准确判断检测结果。
焊接人员:采用焊接方法的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应当配备产品制造需要并且具备相应资格的持证焊工,焊工的持证项目应当满足产品制造需要。同时人员数量需符合相关要求。
设备设计文件:要详细提供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设计温度、介质特性、容积、材质等参数,这些参数是确定压力容器安全性能和适用范围的关键依据,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同时,图纸上应注明设计单位名称、资质等级、设计人员签名等信息。
生产设备与工艺装备:提供企业拥有的用于压力容器制造的设备清单及相关资料,如卷板机、焊接设备、切割设备、热处理设备等,要说明设备的规格、型号、性能参数、生产厂家、购置时间等信息,以证明企业具备满足压力容器制造要求的设备能力。
检测与试验设备:列出企业配备的无损检测设备、理化检验设备、计量器具等,如超声波探伤仪、射线探伤机、万能材料试验机、硬度计等,需提供设备的校准证书、使用记录等,确保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保证制度:应涵盖压力容器从设计、原材料采购、制造、检验到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验收程序,建立质量记录和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
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压力容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检查制度、事故应急预案等,加强对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防止发生安全事故,保障员工和设备的安全。
岗位责任制度:明确企业内各部门和岗位在压力容器生产中的职责和权限,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如规定设计人员对设计质量负责,制造人员对制造工艺执行负责,检验人员对产品检验结果负责等。
企业应将整理齐全、符合要求的申请材料按照当地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的规定,以书面(或电子文档等形式)提交给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同时,要确保提交的申请材料真实、完整、有效,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材料审核形式审查:监管部门首先对申请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审查,检查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签字盖章是否完备等。
内容审核:重点审核申请材料中的各项内容是否符合相关法规、标准和许可条件的要求,如人员资质是否有效、设备设施是否满足生产需要等。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会一次性告知企业需要补充或修改的内容,企业应进行补充和整改,并重新提交。
现场鉴定评审评审准备:审核通过后,企业开始组织进行试制品的生产工作,试制品完成后,告知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监管部门会组织由相关专家组成的评审组,评审组一般包括压力容器专业的技术专家、质量管理专家等。评审组在现场评审前会对申请材料进行详细预审,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申请条件。
现场检查:评审组会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实地检查,查看企业的生产场地、设备设施、人员配备等实际情况是否与申请材料一致。检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查阅质量记录、生产工艺文件、检验报告等资料,核实企业是否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同时,会对企业生产的压力容器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对产品的制造质量、性能参数等进行检验和测试,检查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
沟通与反馈:评审过程中,评审组会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评审结束后,评审组会向企业反馈现场评审结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企业应根据评审组的意见进行整改。
审批:监管部门根据材料审核和现场鉴定评审的结果,对企业的申请进行综合审批。审批过程中,会对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质量管理水平、生产条件等是否满足压力容器设备资质的要求。
发证: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监管部门会颁发《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正、副本各一份),许可证上会注明企业的名称、许可范围、有效期等信息。企业凭此许可证方可合法从事相应的生产活动。
来源:压力容器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