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关系出现了缓和迹象。特朗普公开表示,中美合作能够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美国商会主席费尔南德斯也坦言:“美国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有趣的是,费尔南德斯此前还曾鼓吹要与中国“断绝贸易往来”。如此反差,不禁让人思考,是什么促使这些态度的转变?
答案或许在于中国的有力反击。特别是在中国对镓、锗等关键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才真正意识到中国的力量和中美合作的必要性。这些材料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红外技术、光纤、光伏等产业。中国供应着美国54%的锗和53%的镓。自1987年以来,美国就没有再开采过用于半导体的镓。因此,中国的出口限制对美国相关行业造成了直接冲击。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一份报告警告称,中国全面禁止镓和锗的出口可能会给美国经济造成34亿美元的直接损失,并引发供应链运行受阻的连带效应。这让美方清楚地看到,继续对抗只会两败俱伤。
与此同时,中国内部的“投降派”也受到了沉重一击。例如,最近易纲的言论遭到批评。他认为不反击可能是“最优解”,但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坚定的反击,中美关系根本不可能如此快速地迎来转机。这一转变,狠狠打脸了那些一味妥协的精英派。
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制裁已经持续多年。然而,数据显示,中国在短短几年内芯片出口额实现了大幅增长。2024年前11个月,中国集成电路出口1.03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20.3%。这不仅是中国科技韧性的体现,更证明了美方对华科技封锁的逐步失效。
特朗普不得不承认,对中国的制裁没什么作用。中国的反击反而让美国产业付出了沉重代价。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与中国对抗对美国来说已无实质意义。
特朗普是一位强势且精明的领导者,堪称继罗斯福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美国总统之一。作为商人,他更懂得权衡利弊。中美合作显然是对双方都有利的选择,而这也让特朗普有可能扭转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敌对情绪。不得不说,这种现实主义的态度,为中美未来的合作提供了积极信号。
中美关系走到今天,不禁让人联想到“不打不相识”这句老话。没有这场科技战和贸易战,双方可能依旧对彼此的实力缺乏清晰认识。这场较量让中美双方都更加了解对方的底牌,也为未来的合作打下了更稳固的基础。
即便未来中美关系迎来回暖,中国也必须汲取过去的教训。芯片等关键产业,绝不能再受制于人。被“卡脖子”的可能性,必须彻底消除。这既是中国的底线,也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美合作固然重要,但合作的前提是互相尊重,而尊重只会在实力对比和实际较量后才能真正建立。中国的反击,让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未来的合作,中国也必将以更强的姿态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