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中国锂电激荡24年,24位最具影响力产业领袖!

1月前浏览963


锂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4年12月09日 星期一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乃至全球锂电世景变迁幅度之大往往让人恍若隔世。

20多年前,日本人断定缺少专业设备的中国厂商造不了锂电池,彼时全球90%的锂电市场份额近乎被日韩等外资企业垄断;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已在全球锂电多个核心供应链占据优势地位,比如中国锂电池出货量已占据全球73.7%的市场份额,其中储能电池出货量占全球比例达87%;正/负极材料出货量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0%,电解液出货量全球占比超85%,锂电隔膜占据全球超80%市场份额等等。

伴随着中国锂电产业的全面崛起,资本市场也掀起了一场又一场造富神话,原本一个个 “小而美” 的锂电细分领域诞生了众多千亿市值巨头,最巅峰期,中国锂电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至5.8万亿元人民币,千亿以上市值企业多达12家。

记得2017年4月,在杭州举办的一场 “互联网+” 峰会上吴晓波曾向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十年的话会是哪个词?”

周其仁先生回答说是 “水大鱼大”。水是指经济环境、制度环境;鱼是企业。几个月后,两人再次相见,周其仁提出 “水大鱼大” 之外,还有 “水浑鱼杂”。他认为,中国经济有今天,前仆后继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功不可没,企盼减少企业家的非正常死亡,降低夭折率。

事实上,一部产业发展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一群企业家群体创造历史的过程,在过去激荡的24年间,中国锂电商业圈出没着这样的一个族群:他们大多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彪悍,坚韧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洁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地冲破一切的规则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

他们其实并不陌生,在任何一个商业世界,在财务积累初期都曾出现这样的人群,而且必然会出现这些人。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激 情燃烧的年代,无数锂电企业家前赴后继,历经跌宕与苦难,凭借着涌动在激 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赌性和对胜利的极度渴望,或是如苦行僧般的科学钻研,最终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锂电崛起大戏。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讲过:“伟大的将军们,是在茫茫黑暗中,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点燃,用微光照亮队伍前行。”

如果把当代放入近一千五百年的近代商业史中进行考察,你会惊讶地发现,正在发生的一切,竟似曾相遇,每一次经济变革,每一个繁华盛世,每一轮产业寒潮,都可以进行前后的印证和逻辑推导。我们正穿行在一条 “历史的三峡” 中,它漫长而曲折,沿途风景壮美,险滩时时出现,过往的经验及教训都投影在我们的行动和抉择之中。

如今锂电江湖又进入新一轮博弈与洗牌周期,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产业冲突和博弈还在进一步加剧,残酷淘汰赛已不可避免。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已有多位产业领袖公开呼吁警惕动力与储能电池领域出现的 “超级供需错配与疯狂价格战” 现象及风险。

纵观锂电江湖的沉浮兴衰,无论是企业强势崛起,还是轰然倒塌,多还是人力所致,特别企业领袖的影响与决策往往事关全局成败,甚至会影响产业的未来走向。通过数据分析我们清晰的看到,即便是竞争激烈的2024年,很多企业或是营收实现两位数增长,或资本实力得到增强,或加速构建国际化与一体化战略堡垒,或推进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程,他们在竞争环境下综合实力依旧在壮大、成长,无疑,这就是企业家的精神与力量。

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综合评估了过去二十多年间锂电企业家们在产业地位与发展势头、国际化发展与进程、财务健康与资本实力、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等多个核心维度,重磅推出《中国锂电激荡24年,24位最具影响力产业领袖》,他们是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弗迪电池董事长何龙、华友钴业董事长陈雪华、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欣旺达董事长王威、湖南裕能董事长谭新乔、天齐锂业创始人蒋卫平、中伟股份董事长邓伟明、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格林美董事长许开华、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容百科技董事长白厚善、先导智能董事长王燕清、天赐材料董事长徐金富、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璞泰来董事长梁丰、恩捷股份董事长李晓明、科达利董事长励建立、海博思创董事长张剑辉、鹏辉能源董事长夏信德、海辰储能董事长吴祖钰。

谨以此文向锂电企业家们致敬,并向每一位锂电产业中的奋斗者致敬。

(特别注:排名不分先后)


创建于2011年12月的宁德时代(300750.SZ),初始注册资本仅为100万元,激荡的13年间,在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曾毓群的带领与奋力搏杀下,如今宁德时代已从原来只拥有几间厂房的小作坊成长为 “年营收突破1800亿元,总资产突破7300亿元,且连续近7年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第一(2017-2023年),连续近3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2021-2023年)” 的全球锂电霸主。

在新能源这样一个充分竞争、且历经多次经济与行业洗礼的领域,宁德时代凭什么能称霸全球?

或许答案就隐藏在历史资料及投资数据里。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18年至今,宁德时代约发布了27个重大投资项目公告,项目总投资预算超4000亿元,其中单个投资预算在100以上的项目多达19个,投资领域主要覆盖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正负极材料及锂电池回收一体化项目、海外研发基地等,其投资频率之快,规模之凶猛,业内根本没有匹敌者。

而历史证明,宁德时代绝非纸上谈兵之辈,其已经展现了强悍的战略执行力。据24潮统计,2014年-2024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累计对外投资(现金流)达2776.62亿元,期间,宁德时代固定资产规模由2014年末的2.43亿元增长至2024年6月末的1131.43亿元,增长了464.61倍。

另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9年间(2015年-2023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产能增长了211.31倍,截止2023年末其产能规模达552GWh,在建产能达100GWh。根据目前产能规划,至2025年底宁德时代总产能将超过700GWh,主要因四川时代、中州时代、匈牙利时代等基地建设所致。

一系列战略布局下,宁德时代已构建了极具领先的产业规模优势,未来数年内,其第一位置都很难被超越。

如今的曾毓群已经56岁,曾靠赌 “三元锂电池” 技术路线强势崛起的他,心境与战略视野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其办公室悬挂的牌匾已经由 “赌性更坚强” 改成了 “溥博渊泉” 。“溥博渊泉” 这四个字出自《中庸》,意思是崇高广大的德行,深远卓识的智略。

作为企业家代表,曾毓群曾在北京的协商座谈会发言中说:企业应重视基础研究,而非热衷技术改进收获短期利益。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新体系新材料、先进制造、大数据应用、远程升级(OTA)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迭代。

曾毓群无疑是一个强力的行动派,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近11年间(2014年-2024年6月)宁德时代研发投入合计618.0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18%,其无疑是锂电领域在研发方面投入最多的企业。

持续且规模化的研发投入,为宁德时代构建了强大的研发团队以及雄厚的技术储备。财报显示:截止2024年6月末,宁德时代拥有研发技术人员19758人,同时公司已拥有12828项境内和境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合计23830项。

基于强大的研发实力,公司陆续推出了高镍三元电池、CTP结构、M3P电池、钠离子电池以及神行4C超充电池等创新技术及产品,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成组效率、快充性能、安全性、成本等主要指 标方面在业内持续领先。公司在固态电池等前沿研发领域深耕多年,率先发布了可应用在航空领域的凝聚态电池,并积极推动一体化智能底盘、巧克力换电等项目落地。

如今宁德时代到底还有多少技术储备,几乎是整个行业共同好奇的话题。

事实上,宁德时代也是锂电领域全球化拓展最快,布局最深的企业,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9年间(2014-2023年)其海外收入由0.15亿元增长至1309.92亿元,增长近8732倍,海外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例也由1.70%增长至32.67%。

宁德时代的强大还不止于此,目前宁德时代还通过自制开采、投资入股、合资合作、回收利用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电池矿产资源和上游材料领域布局,打造供应链韧性。而前瞻性的一体化的布局是宁德时代拥有更强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以2024年上半年数据为例,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产品毛利率为26.90%,同比增长了6.55个百分点,无论是毛利率还是增幅均远超核心竞争对手。

谈及当前竞争环境,近期在接受挪威主 权基金主席尼古拉·唐根的播客访谈时曾毓群直言,“我认为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 其进一步解释说,“我并不将他们视为竞争对手。实际上,我们欢迎更多人加入这场 ‘旅程’,这将激发更多的创新。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产品和技术的卓越表现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因为只有在创新和创造力的竞争中,这个行业才能茁壮成长。”

在这次访谈中,曾毓群还透露了当前首要的三个任务:首先,是我的人生哲学。我并不追求成为最富有的人,而是更愿意将财富分享给更多的人,共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其次,我注重锻炼身体,保持充沛的精力。因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最后,我现在正积极寻找继任者,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弗迪电池前身是比亚迪锂电,成立于1998年,是比亚迪(002594.SZ)最重要的动力与储能电池的研发与制造平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与沉淀,其产品领域覆盖3C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梯次利用多个领域。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比亚迪一直占据全球锂电江湖头部位置。比如根据GGII数据,2023年弗迪电池在全球动力电池领域市占率约为16.9%(同比增长3.5个百分点),仅次于宁德时代,位居全球第二位;2024年上半年弗迪电池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55.7GWh,继续位列全球第二位。

弗迪电池董事长兼CEO何龙堪称比亚迪元老级人物,其早在1997年7月就加入比亚迪集团,曾任第一事业部、第二事业部质量部经理,第二事业部副总经理等职,现任比亚迪高级副总裁、弗迪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比亚迪慈善基金会理事等职。

目前,何龙领导下的弗迪电池在技术人才储备、新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官网披露:目前,弗迪电池拥有超10000名研发工程师,累计申请专利10000+,累计授权专利6000+。

近年其开发了高度安全的磷酸铁锂电池— “刀片电池” ,更好解决市场安全痛点,加速磷酸铁锂电池重回动力电池主流赛道。

据比亚迪财报披露:其刀片电池战略目标是 “打破传统电池系统的模组概念,利用刀片电池独特长宽比特征,实现超长尺寸电芯的紧密排列,获得更高的体积利用率,使得搭载磷酸铁锂体系的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达到700km以上;并成为全球唯一可通过针 刺实验的动力电池,终结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树立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杆。”

谈及刀片电池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成为动力电池的划时代作品,解决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以及安全顾虑,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巩固了公司的全球龙头地位。”

此外,基于刀片电池技术,其还推出「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让「刀片电池」与车身结合更为紧密,使整车扭转刚度突破40000N·m/°;进一步加强整车安全,正碰结构安全提升50% ,侧碰结构安全提升45%,车身轻量化系数低至1.75;同时通过释放原来电池与车身地板之间多层结构占用的空间,增加垂向乘坐空间,提升舒适性。

“助力整车安全再升级,让燃油车的上限成为了电动车的下限。”

据笔者了解,目前拥有超20年整车厂合作经验的弗迪电池搭载车型已超过200款,搭载弗迪电池的车辆超过350万辆, 除了配套比亚迪外,弗迪电池客户还包括特斯拉、红旗、长安、丰田、福特、蔚来、戴姆勒、T公司等车企。而工信部公布小米汽车的申报车型信息显示:小米汽车产品商标为小米牌,为纯电动轿车;一共两款车型,一款名为SU7,该车型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单体供应商为弗迪电池。

在市场端攻城拔寨的弗迪电池,在产能投资布局上也非常凶猛。比如在23年11月18日,淮海控股集团与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就钠离子电池项目签署合资协议。双方拟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年产能30GWh,将打造全球最大的微型车钠电系统配套商。

据多家外媒报道:比亚迪还计划在西班牙、韩国等地建立电池超级工厂。

综合动力电池网、起点锂电大数据以及西部证券等数据统计,目前比亚迪电池产能规划合计为617GWh,预计2024年电池产能将达587GWh。

“新能源汽车迎来新旧事物迭代临界点。” 在2024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投资促进大会上,何龙表示,当前,汽车工业变革已进入深水区,电动化变革继续驶在快车道,智能化变革开始换挡提速。新能源汽车发展只会越跑越快、持续深入,不会有停下来、慢下来、喘口气的机会。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何龙曾提出了 “打破惯性思维,挑战理论极限” 的工作方针,目的就是贯彻竞争。何龙表示,跳出惯性思维的怪圈,从外界看我们的业务、生产、管理、开发以及整个市场。打破了惯性思维,紧接着就是挑战理论极限。“像刀片电池就是挑战理论极限的成功案例,它挑战的是空间利用率的极限,从理论上讲,极限就是空间全部用满。”

他进一步表示,如果挑战了理论极限我们会发现遍地都是机会,人事、采购、财务等各方面的管理,都有机会去改善、有空间去挖掘。“公司最近提出了极致成本、极致设计、极致生产......就是要挑战理论的极限,要做到极致,没法再超越。总的来看,竞争说到底是各种数字的竞争,排行榜上都是用数据说话。所以,竞争文化落地,核心是要做好信息化,建立起庞大的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以方便做各种数据对比。”



华友钴业(603799.SH)作为全球钴业龙头,自 2015 年上市以来依托资源及融资渠道优势,一直在加速新能源锂电材料一体化的转型进程。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积淀,公司已经完成了总部在桐乡、资源保障在境外、制造基地在中国、市场在全球的空间布局,形成了资源、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业务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三大业务在公司内部构成了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同时公司还在布局循环回收业务,全力打造从镍钴锂资源开发、绿色冶炼加工、三元前驱体和正极材料制造到资源循环回收利用的新能源锂电产业生态。

一组数据足以证实华友钴业强大的战略定力与成果。Wind显示,过去近17年间(2008-2024年前三季度)华友钴业合计对外投资(现金流)894.50亿元;此外其年营收规模已经连续8年保持正增长(2016-2023年),2023年其年营收与盈利规模分别为663.04亿元和33.51亿元,分别较16年前(2008年)增长了36.32倍和57.35倍,展现了穿越周期的能力。

事实上,华友钴业的强大还不止于此,其还是行业内全球化布局最深,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公司基于行业特征,经营布局高度国际化,在印尼、刚果(金)、津巴布韦、韩国、匈牙利等地进行了矿产资源开发、冶炼加工、电池材料制造等项目投资,产品覆盖国内、日韩、欧美等全球市场。Wind数据显示,在2011年-2023年期间,华友钴业海外收入规模从16.35亿元增长至371.64亿元,增长了21.73倍。

如今其还有多个海外项目在快速推进中,比如在印尼,依托上游资源开发优势,推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华翔年产5万吨硫酸镍项目有序推进,华能年产5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印尼镍产业协同优势,新能源锂电材料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印尼逐步落地;在韩国,公司与LG合作的龟尾正极项目部分产线投产,进军北美市场;在欧洲,匈牙利正极材料一期2.5万吨项目开工建设,公司挺进欧洲市场迈出实质性步伐。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国和消费市场,在镍、钴、锂产业链上游等能源金属领域,依然存在着对外依存度高、供应链不稳定等问题,这制约了我国新能源产业从 ‘实现领先’ 到 ‘保持领先’ 的跃升。”

面对2024年至今凶猛的产业大退潮现象,华友钴业董事长陈雪华认为:“产业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仍在成长阶段,还不够成熟,产业链中的供需关系不好理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还会受到消费端的影响,供应链交付极其不稳定。”

“因为大家太看好这个产业,以至于诸多企业快速扩产,造成供应链产能过剩。” 陈雪华表示,产能过剩要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来化解,更需要从政策指引和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发力。“我认为,锂行业还是要抓好两个着力点。一是科技进步,二是坚持创新,要朝着经济节约和生态化去进行发展布局。” 陈雪华如是说。



创建于2001年的亿纬锂能(300014.SZ)堪称锂电池制造领域发展最稳健,且持续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Wind数据显示,亿纬锂能营业收入已经至少连续17年(2007年-2023年)保持正增长,其年营收规模从2006年的1.4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87.84亿元,年创收规模增长了347.46倍,年复合增长率超40%;其还至少已经连续18年保持盈利,其年盈利(归母净利润)规模从2006年的0.1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0.5亿元,年创利规模增长了269倍。

根据亿纬锂能战略目标: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目标位50GWh,同比翻倍;动力电池出货量目标年增长30%。

尽管当前锂电产业整体面临产能过剩、竞争加剧、资本实力羸弱等压力或风险,但刘金成通过“差异化的进击策略、前瞻性的一体化与国际化布局,稳健的财务结构与持续提升的现金流及资本实力” 等战略的实施与落地,使得亿纬锂能已拥有抵御产业周期变化的能力与实力。

比如在国际化方面,亿纬锂能无疑是锂电池制造领域是国际化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这也是其穿越多次产业与经济周期,持续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之一。据24潮统计,过去18年(2006-2023年)亿纬锂能海外收入年规模增长了176.35倍,且近五年持续保持增长趋势,并于2022年、2023年持续突破100亿元大关。

而数据显示,近两三年亿纬锂能还在加速全球化产能布局深度与力度。比如在2023年9月6日,亿纬锂能公告称全资孙公司亿纬美国与戴姆勒卡车、PACCAR以及康明斯合资建设21GWh锂电池产能,初期预计主要集中于磷酸铁锂电池路线,主要面向美国商用车市场。

本次合作,亿纬锂能出资1.5亿美元以及开发、制造和商业化许可,持股10%,并收取授权许可费;康明斯、戴姆勒卡车、PACCAR各出资8.3亿美元,各持股30%。此次战略合作主要为了预计降低产品的开发费用和生产费用,同时合作伙伴将成为合资公司的主要客户,并将购买全部或绝大部分产品。

另据24潮团队统计,在2013年5月、6月和7月亿纬锂能三次发布扩张公告,其计划投入上百亿资金在马来西亚、匈牙利和泰国独资或合资建设电池基地项目。到了24年7月5日,亿纬锂能又公告称,全资孙公司亿纬锂能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以自有及自筹资金投资建设储能电池及消费类电池制造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人民币32.77亿元。

伴随着亿纬锂能全球化产能与市场布局的逐步深入,其海外收入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回看亿纬锂能23年创业史,其由最初重点发展锂原电池、消费电池,再扩张至动力与储能电池领域,其始终持续占据产业头部位置,成功的秘诀在于其创始人、董事长刘金成始终信奉不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在经营上则表现为试图通过多元化布局来对冲单一业务风险暴露的冲击。

目前亿纬锂能已经形成锂原电池、三元软包、三元方形、三元圆柱、铁锂方形的全形态锂电池谱系,并在46系列大圆柱、大铁锂电池率先布局,成为公司先进电池技术代表产品。

亿纬锂能的战略定位则是 “打造最具创造力的锂电池龙头企业” ,其在锂电池领域多个前沿技术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及突破,比如亿纬锂能半固态电池基于50Ah的软包电池,可实现400Wh/kg,超过1,000次的循环寿命,使用温度可拓展到-20℃-80℃,目前已完成设计定型;固态电池领域,公司已开展聚合物类固态电池的研究,目前已初步实现了室温下的稳定运行;大方型钠离子电池基于聚阴离子正极和硬碳负极,比能量110Wh/Kg,10C下容量保持率高达90%,-40℃下仍能正常工作,材料数据实测已超过10,000次循环,未来将围绕 “0” 碳指标,进行超大容量绿色钠离子电池开发;氢燃料电池方面,公司已完成150kW氢能电池电堆开发,体积功率密度达到4.0kW/L。

这一切或许都源于亿纬锂能持续且高的研发投入、深厚的技术储备与突破力。数据显示,近些年亿纬锂能一直在加大对主营业务的研发投入力度,据24潮产业研究院统计,过去18年多时间(2006年-2024年前三季度)亿纬锂能合计投入研发费用109.3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59%。公司培养了超过五千人的研发团队,拥有23万平米高水平研究院,已建成19个大型研发实验室和中试线,通过强化成果转化力度,快速响应下游需求,形成了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开发体系。

作为掌舵人刘金成早在1985年就开始涉足锂电池的研发,他始终坚信一条 “做锂电池必须是长期主义” ,他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觉得要把心静下来,用长期主义的观点来做这个事情,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个事情就好做很多。

“扎实的研发会给营收带来可观的效益,它就像一颗种子,没有之前的播种就没有后面的收获。尤其是在这个大产业里面,没有大的技术投入,就不可能有大的收获。面临巨大的产业机会,要提前把 ‘种子’ 选好,把 ‘肥料’ 下足。” 刘金成如是说。

值得注意的事,2024年前三季度亿纬锂能实现营业收入340.49亿元,同比下降了4.16%,为2009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亿纬跟产业链上的朋友们在交流时发现,现在很多材料据说都是亏本在卖。一个亏本销售的大产业是不可以持续的,一定要跟产业链上的每一个有创新能力、有质量保证能力的企业留出他生存的空间,这个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在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高端对话上刘金成如是说。

根据刘金成此前制定的战略规划:“三足鼎立”(消费、动力、储能电池)的业务结构会让公司能够更加稳健的运行,哪怕市场有一些波动,或者有一些局部市场的变化,我们依然能够稳健前行。

“电池行业要面向国际化,在全球制造、全球服务、全球合作方面,中国企业不要 ‘依然采取下不封底的方式’ ,这样其实并不好,我们要有一点绅士风度,要把自己的使命定位在 ‘可信、可靠、和谐发展’ 。” 刘金成认为,“和谐发展” 就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欣旺达(300207.SZ)成立于1997年12月,是国内第一批从事锂离子电池模组生产的企业,业务还涵盖精密结构件、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电池回收、实验室检测等多个领域。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锂能源领域设计研发能力最强、配套能力最完善、产品系列最多的锂离子电池模组制造商之一,已成功进入国内外众多知名厂商的供应链。

纵观企业发展史,欣旺达也是锂电池制造领域最具持续发展韧性与能力的企业之一,Wind数据显示,过去16年间(2008年-2023年)欣旺达年营收只出现两次下降,从未出现过亏损;16年间其年营收规模增长了96.88倍,年盈利能力增长了50.24倍。

11月8日,据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最新动力电池统计数据,1-9月欣旺达动力电池装车量为12.7GWh(同比增长69.6%),位居全球第十位。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欣旺达实现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382.79亿元和12.1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11.54%和50.84%。

在全球化方面,欣旺达也堪称锂电池制造领域全球化发展最快,且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16年(2008-2023年)欣旺达海外收入年规模增长了510.4倍,并于2022年、2023年持续突破200亿元大关。2024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再次同比增长3.63%至96.85亿元,这已经是连续第8年实现正增长,且再次刷新同期历史海外收入最高记录。

据了解,目前欣旺达已在印度、越南、匈牙利、摩洛哥等国家布局多个生产制造基地。

欣旺达强悍的市场竞争力与其持续且强力的研发投入有很直接的关系。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08年-2024年前三季度,欣旺达累计投入研发费用159.98亿元。截止2023年末欣旺达拥有研发人员8442人。

在这样强大的研发投入支撑下,欣旺达成功构建了持续创新与突破力。2024年上半年欣旺达发布 “闪充” 电池3.0系列产品——LFP欣星驰和NCM欣星耀电池,充电倍率达到6C,全场景实现10分钟充电至80%电量。其中LFP欣星驰电池,能量密度能达到450Wh/L,结合新一代高集成系统方案,体积利用率超80%,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据悉,公司目前已具备批量量产5C电池产品能力,6C电池产品即将批量量产,下一代6-8C闪充电池开发进展顺利。

此外在新技术方面,其还在持续研发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硅负极高比能电池、磷酸锰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先进电池产品,满足终端客户的未来多元化需求。据笔者了解,欣旺达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经完成开发,第二代半固态电池能量的电芯样品已经开始中试试验,第三代聚合物复合全固态电池已完成实验室验证,预计2025年完成产品开发。第四代全固态电池还在开发中,预计2027年完成实验室样品制作。

作为欣旺达掌舵者,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王威非常低调,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9月份其接受36氪专访时,谈及在产业内卷之下,欣旺达逆势而上的原因时,王威直言:有钱是活下去的前提,第二要有特色的产品,第三个则是让客户依赖上你的产品。“不能一上桌就谈价格,我们得谈这个东西值多少钱。”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利润来源,怎么能生存呢?今天的市场又不像前几年对新能源热度那么高了,如果自己没有造血的能力,或者又融不到钱,那怎么降成本?所以降本只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今天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回归企业本质。对于我们自己来讲,要从市场突围出去,一定要有自己可以定义的、差异化的产品。我们在市场竞争的时候也会跟客户提到,你不能时时拿着两家价格去比较,应该更看重你需要哪些质量指标。差异化是突围的最好路线,因为跟行业龙头比,它本身已经构建起了自己的生态,如果它要跟你拼成本的话,你根本就没有防守之力。” 王威如是说。



湖南裕能(301358.SZ)堪称正极材料领域成长最快,发展最猛的企业,其成立于2016年,仅用四年时间就登顶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榜首之位(2020年湖南裕能在磷酸铁锂市场占有率为25%),到2023年,湖南裕能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市场占有率超过30%,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23年年末,湖南裕能正极材料设计产能约为70万吨,成为国内磷酸铁锂行业无可争议的龙头。并于2023年2月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到了2024年上半年,湖南裕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实现出货量30.94万吨,出货量继续蝉联全国第一。

众所周知,材料成本是磷酸铁锂最主要成本项(直接材料在成本比例达到82%)。为了提升综合竞争力,湖南裕能也在加速构建 “资源-前驱体-正极材料-循环回收” 一体化战略版图。

比如2024年上半年,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贵州裕能矿业有限公司已取得贵州省福泉市黄家坡磷矿采矿许可证,并全力推进贵州省福泉市打石场磷矿探转采相关工作;公司计划在贵州投资建设50万吨/年铜冶炼项目及新增30万吨/年磷酸铁、30万吨/年超长循环和超高能量密度磷酸盐正极材料生产项目,将通过创新综合利用铜冶炼过程中产生的蒸汽、硫酸等副产品,与磷酸盐正极材料产业形成高度耦合效应,构建极致降本的竞争优势,赋能公司主业发展。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截止24年6月末,湖南裕能有8个重大项目进入执行阶段,总投资预算88.36亿元,涵盖磷酸铁、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碳酸锂、磷酸铁锂黑粉回收利用项目等。

据了解,湖南裕能已经基本实现了磷酸铁的全部自供,另外,根据东吴证券研报显示,湖南裕能若未来磷自供比例达20%,对应平均单吨利润还可增厚550元。按照公司现有磷酸铁锂设计产能70万吨/年计算,投产后每年营业利润至少增加3.85亿元。

伴随着全行业进入全球化大时代,湖南裕能也在加速全球化布局。其计划由投资公司在西班牙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投资总额9.8亿人民币,选址在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区。拿到相关审批手续后,项目建设期15个月。

作为地方国企掌门人湖南裕能董事长谭新乔几乎没有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但从过去的一些记录可以感受到这位掌舵者敏锐的观察与预测力,比如在一年多前召开的一次业绩说明会上,在对于行业现状和未来趋势,谭新乔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下游电池厂阶段性库存调整以及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影响,引发行业竞争加剧;

二是随着市场参与者不断增加,很多企业的规划很大,但是实际投产或者实施的项目并没那么多,在目前市场环境下,行业产能扩张的速度应该是大幅放缓;

三是目前产能过剩更多表现为结构性过剩,性价比高的高端产品,产能利用率还是很高。长期看,具备技术、成本领先且有客户资源优势的企业,市占率会进一步提升,部分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会被淘汰。




过去激荡的三十年间,蒋卫平及其创建的天齐锂业(002466.SZ)就如同一部惊险刺 激、 跌宕起伏的商业大片。

1997年,蒋卫平决定放弃体制内的 “铁饭碗”,下海创业。理工科出身的他在研究元素周期表后,笃定地认为 “锂有未来”。

到2004年,蒋卫平通过天齐集团收购濒临破产的地方国企射洪锂盐厂,以此为跳板创立天齐锂业。并于2010年8月登陆A股。天齐锂业上市后,蒋卫平为企业制定了 “成为以锂业为核心的全球新能源材料产业领导者” 的战略目标,随即开启了资本扩张、全球收并购等重要步伐。

第一次重要并购是在2013年,完成对澳洲泰利森矿业 “蛇吞象” 式的收购,让天齐锂业在全球锂行业崭露头角,公司就此掌握了全球最优质的矿山资源。

出身机械专业,蒋卫平不仅有严谨的逻辑,其行事大胆,敢于冒险,更有豪赌未来的野心。2018年因273亿 “豪赌” 海外锂矿(SQM, 其拥有全球锂浓度最高、储量最大、开采条件最成熟的阿卡塔玛盐湖),蒋卫平一战成名!

彼时天齐锂业总营收才54.7亿元,净利润仅21.45亿元,账面货币资金仅55.24亿元,若剔除长短期等有息债务,资金净值只有区区4.92亿元。

但持续 “蛇吞象” 式的并购,也曾一度使其陷入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甚至半个身子已经托入了 “鬼门关”,天齐锂业也因此被外界指摘揶揄,评头论足。

蒋卫平后来坦言:为了不失去锂产业的话语权,不得不发起收购。时机上讲可能不是最好的机会,战略上却必须动手,可以说是被逼上梁山。坦白说,两次收购都有些仓促应战,都存在金融和资金上难解的问题。但是,既然下了决心了,我和管理层商量,哪怕面前是一条险路,也要不惜代价冲一把,死马当成活马医。

沉重的债务负担也令蒋卫平夜不能寐,但他仍然不后悔自己的冒进。在接受川观新闻采访时,蒋卫平说:两次国际收购都是失去之后就不会再有的机遇,我们是在抢时间,抢机会,抢企业在行业的话语权和地位。不可否认冒了一定的风险,我认为没有十拿九稳的生意。不冒险,会失去发展的可能;冒险,还能放手一搏。相信时间会证明,我们当初的并购是值得的。

事实证明,一切都抵不过时代大潮的推涌。“双碳” 战略瞬间扭转了时局,蒋卫平在滚烫的新能源黄金时代逆天改命,成功上岸。巅峰期(2022年),天齐锂业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了404.49亿元和241.25亿元。

如今蒋卫平正试图将天齐锂业打造成一个垂直一体化的产业帝国,根据其构建的战略愿景:公司是一家以锂为核心的新能源材料企业,致力于 “夯实上游、做强中游、渗透下游” 的长期发展战略,积极布局全球锂电材料资源和加工产能。公司战略性布局中国、澳大利亚和智利的锂资源,并凭借垂直一体化的全球产业链优势与国际客户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助力电动汽车和储能产业实现锂离子电池技术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具体实现路径,在上游资源端:除了持股SQM,根据Fastmarkets 2024年第二季度最新统计数据,天齐锂业控股子公司泰利森运营的格林布什锂矿是2023年全球锂精矿产量最大的锂矿项目,占2023年全球在产硬岩锂矿总产量的30%;根据2011年9月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八地质队出具的《四川省雅江县措拉锂辉石矿区勘探地质报告》,其运营的雅江措拉锂辉石矿拥有63.24万吨碳酸锂当量的锂资源,资源品位为 1.30%;2014年8月,公司完成了收购日喀则扎布耶20%的股权,根据日喀则扎布耶控股股东西 藏矿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西 藏扎布耶盐湖是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锂矿盐湖,其卤水含锂浓度仅次于智利阿塔卡马盐湖,含锂品位居世界第二。西 藏扎布耶盐湖具有碳酸锂储量规模较大、品位高、镁锂比低等优势。

在中游锂化工产品加工端:天齐锂业目前在全球共设有5个在产、3个在建或规划的自有锂化工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和1个在产的副产品加工基地。公司目前自有锂化工产品铭牌产能8.86万吨/年,加上已宣布的规划锂化工产品自有产能共计14.36万吨/年。此外,公司在四川绵阳设有一座主要从事大宗工业固废(锂渣)资源化综合再利用的工厂,积极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发展。该工厂拥有全球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年产3万吨的硅铝微粉生产线,是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创新载体和孵化基地;

在下游,天齐锂业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链上的新能源材料(投资厦钨新能等)、动力电池(参股中创新航等)、固态电池(投资北京卫蓝等)、新能源汽车(参与smart A轮融资)等领域。

不过随着锂价进入新一轮熊市周期,天齐锂业也遭遇影响与冲击。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天齐锂业实现营业收入100.65亿元(同比下降69.87%),亏损(归母净利润)57.01亿元(同比下降170.40%)

记得在天齐锂业2021年底的股东大会上,蒋卫平曾表示:天齐锂业是较早从事矿石提锂的企业,我们看到了行业兴衰,也走过了几个周期,算是行业老兵。近年来锂业逐步受到市场关注,从 “工业味精” 到 “白色石油”,从小众产品到成为新能源产业的基础品类,这个行业的发展将是一场长周期、高景气度的马拉松。在锂业发展的这一场马拉松里面,短跑、冲刺快不一定就会走在前面,而是要靠耐力和企业自身在行业中的优势,比如技术、资金、经验和市场优势等。好的资源不一定都要去 “抢”,也需要关注到相关风险。我们会利用公司自身的独特优势和长期对行业的理解,在资源确定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节奏从容地发展。展望未来,绿色能源、清洁能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将给锂行业带来较大发展机遇,行业有望保持长周期高景气度。公司将不断推进技术革新,持续向前迈进。

多年后,根据公司公告,4月29日,公司董事会收到蒋卫平的书面辞任报告,“为了将公司治理的领导权交给新一代,以带领公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蒋卫平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 辞职后,蒋卫平改任董事会名誉主席,他的女儿蒋安琪则正式接任公司董事长。




三元前驱体霸主中伟股份(300919.SZ)成立于2014年9月,其仅用6年时间(2020年12月)就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目前公司锚定 “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科学公司” 企业愿景,且已形成镍系、钴系、磷系、钠系等多元化的新能源材料产品矩阵和技术布局,且已经在多个领域成为国际顶级玩家,竭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生态。

纵观企业成长史,中伟股份发展势头确实也非常迅猛,其年营收至少已经连续6年实现高速增长,在2017-2023年这七年间,中伟股份年营收规模增长了17.41倍,年盈利规模(归母净利润)更是凶猛增长了114.17倍。


到2023年,中伟股份三元前驱体出货量已连续4年位居全球第一,凭借高压、高镍、超高镍等高端产品的亮眼表现,加上优质的客户结构、“以销定产” 合理规划产能,以及率先布局海外市场,中伟在这一细分赛道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夯实。

24年上半年中伟股份镍、钴、磷、钠四系产品出货量超14万吨,同比增长15%,镍系和钴系产品合计出货超12万吨,市场占有率均为全球第一。

最新财报显示,前三季度中伟股份实现营收301.63亿元,同比增长15.17%,实现归母净利润13.24亿元,核心业务三元前驱体板块的盈利能力逐年抬升,目前在同侪中处于绝对领先位置。展现了可持续发展韧性与潜力。

另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21年至今,中伟股份约发布了17个重大投资项目公告,项目总投资预算超750亿元,投资领域主要覆盖三元前驱体、镍钴资源、磷酸铁,及海外制造基地等,其投资频率之快,规模之凶猛,业内几乎没有匹敌者。

其强大不止于战略,其已经展现了强悍的战略执行力。比如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17年至今(2024年9月)累计对外资金390亿元。中伟股份目前已搭建了一体化全产业链谱系,并将 “新能源材料制造+资源循环” 双轮驱动的1.0产业发展模式,升级为 “矿产资源粗炼-精炼-前驱体制造-循环回收” 垂直一体化的产业2.0模式。

据兴业证券分析,中伟股份全年(2024年)镍自供比率预计近50%,随着新项目爬坡完成,明年自供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一体化布局的不断完善有望进一步巩固公司盈利能力优势。

如今中伟股份已将触角伸向印尼、韩国、摩洛哥、芬兰,跨越亚非欧,成为三元前驱体领域国际化布局最深,发展最快的企业,甚至没有之一。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7年间(2017-2023年)其海外收入由2.02亿元增长至135.67亿元,增长近66.16倍,海外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例也由10.85%增长至39.59%。

今年上半年,中伟海外收入达到91.25亿元(同比增长33.54%),逼近百亿元关口,占比提升到45.43%,海外市场已成为公司重要的增长引擎。而且海外市场受国内内卷因素影响较小,盈利水平更高。

此外,中伟股份也在加快推进海外产能建设,在韩国,公司与POSCO推进的镍精炼及前驱体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整体项目规模可实现镍精炼厂年产量达5万吨,前驱体厂年产量达11万吨,可供生产120万辆电动汽车;在摩洛哥,公司与非洲最大的私募基金之一AL MADA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年产12万吨三元前驱体及其配套原料精炼、6万吨磷系材料以及3万吨黑粉回收产能的项目,满足100多万辆电动车电池材料需求,辐射公司欧美市场客户;在印尼,公司印尼镍资源在建及建成粗炼产能近20万金属吨,其中,德邦、翡翠湾项目年产冰镍5.5万金属吨,全部实现满产;NNI8万金属吨冰镍项目以及印尼中青新能源6万金吨冰镍项目均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目前,公司三元前驱体在国内产能30万吨,海外规划23万吨、四氧化三钴超3万吨、磷酸铁国内产能20万吨,海外规划6万吨、钠系前驱体国内产能0.8万吨;

9月3日,在中伟股份举办2024半年度投资者现场交流会上,谈到行业发展趋势时,邓伟明表达了充分的信心,新能源时代的发展就像互联网的普及一样,是大势所趋,未来对新能源的需求会持续增长。

在这次交流会上,邓伟明再次阐述了中伟的 “新四化” 战略。他强调,中伟定位要做一家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科学公司。基于新能源行业的全球化属性,必须整合全球资源、搭建全球团队、建设全球产能、服务全球市场,坚定不移地执行 “发展全球化” 战略;坚持以研发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打造多元材料+多元技术的创新体系,实现 “技术多元化” 战略;通过提升数字化能力,全流程赋能运营管理,提质增效,实现 “运营数字化” 战略;通过原料、材料的横向协调、纵向共享,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实现 “产业生态化” 战略。




赣锋锂业(002460.SZ)前身新余赣锋锂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公司成立之初,主要生产金属锂和氯化锂产品。2007年,公司实现股份制改革,并在2010年8月成功登陆深交所,后在2018年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锂行业第一家 “A+H” 同步上市公司。

伴随着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赣锋锂业投资并购等手段已将产业链延伸至上下游。比如在上游资源端:公司是行业内少有的布局全球锂辉石、锂盐湖、锂云母和锂黏土的公司,拥有权益资源量 4808万吨LCE。布局涵盖阿根廷Cauchari-Olaroz、Mariana和PPG,青海茫崖凤凰台深层卤水、一里坪和锦泰巴伦马海等盐湖锂资源,澳洲Mount Marion和Pilgangoora、马里 Goulamina、爱尔兰Avalonia、江西赣州宁都河源等锂辉石资源,墨西哥Sonora锂黏土,江西上饶松树岗钽铌矿,内蒙古维拉斯托锂矿、内蒙古加不斯铌钽矿和湖南郴州香花铺等锂云母矿资源。

根据赣锋锂业规划2025年形成总计年产30万吨LCE的锂产品供应能力,2030年要形成不低于60万吨LCE的锂产品供应能力,随着Cauchari-olarz盐湖、Mariana盐湖、Marion矿山技改项目、Goulamina锂矿等项目陆续投产,锂资源自给率有望持续提升。

在中游锂衍生品业务:公司拥有五大类逾40种锂化合物及金属锂产品的生产能力,包括锂化合物、金属锂、铷铯盐系列和有机锂系列,是锂系列产品供应最齐全的制造商之一。

此外,在下游锂电池和锂回收方面:依托公司上游锂资源供应及全产业链优势,公司的锂电池业务已布局消费类电池、聚合物小电芯、固态锂电池、锂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五大类二十余种产品,分别在新余、东莞、宁波、苏州、惠州、重庆等地设立锂电池研发及生产基地,截止24年6月末,其还有两个锂电池项目处于建设阶段,总规模合计20GWh,总投资预算达122亿元。

另据了解其循环科技已形成7万吨退役锂离子电池及金属废料综合回收处理能力,锂综合回收率在90%以上,目标2025年回收做到2.5万吨LCE。

在一系列战略布局下,赣锋锂业巅峰期(2022年)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了418.23亿元和205.04亿元,较15年前(2007年)增长了198.16倍和682.47倍。

不过伴随着锂价进入新一轮熊市周期,赣锋锂业也同样遭遇影响与冲击。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赣锋锂业实现营业收入139.25亿元(同比下降45.78%),亏损(归母净利润)6.4亿元(同比下降110.66%)

“行业周期给企业带来波动是非常正常的,也不是说企业就不作为,或者是前年我们就特别作为。我们现在考虑尽可能地减少太大的波动。” 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国企业家》独家专访时如是说。

在今年1月,赣锋锂业2023年年会提到了 “掌握跨越周期的力量”,李良彬认为,锂属于有色金属,有色金属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有周期性,而且任何一个产品都有一个周期性,有一个从萌芽到成熟到爆发,再到衰落这样一个周期,有些时候也会周而复始地持续。周期性反映在价格方面,同时反映在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上,所以我们对周期性要深入地研究。从价格来讲,我们下一步肯定是希望企业要做大,市场份额要足够大,你才可能去平抑价格的波动,你在价格方面要有话语权才行。另一方面,我们对周期性的把握,应该更加重视在技术层面的突破,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提出 “技术赣锋”。股票也有周期性,你涨到一定的时候,它又会回落。我们要突破这个(周期)的话,就是要不断地让赣锋有第二增长曲线、第三增长曲线,推动企业持续地往前走,本来它在某个时候理论上要下滑,现在我们要改变它的周期。

“我以前一直有一个电池梦”,李良彬说第一个目标要能做成全国前五,市场份额力争做到5%以上,慢慢做,因为做企业是长跑,不是短跑。




国轩高科(002074.SZ)成立于2006年,是国内最早的动力与储能电池制造商之一, 在董事长李缜的率领下,于2015年成功借壳上市,成为 “动力电池上市第一股” ,比宁德时代上市整整早了近三年时间。如今其无论是在动力电池,还是储能电池领域,其均位居全球前十名。

据24潮统计,过去9年间(2015-2023年),国轩高科年营收规模增长了10.51倍,年营收从0到突破100亿元其用了15年时间,但从100亿元突破300亿元却只用了两年时间。即便是激烈竞争的2024年前三季度其营收依旧保持了15.60%的增长,达251.75亿元。

据了解,24年前三季度国轩高科出货量为31GWh,已超去年全年规模;其中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15.3GWh(同比增长37.8%),位列全球第八。中金公司预测24年国轩高科电池出货有望达60-70GWh。

谈及公司所取得的成绩,李缜认为,得益于公司多年来始终坚持 “长期主义” 的结果,体现在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产业链合作、国际化布局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前谋划,积蓄力量,厚积薄发。

多年前,即2020年,大众战略投资国轩高科,目前股份占比24.77%,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曾在多个场合都阐述了大众入股对于国轩高科近几年国际化战略布局的三大重要意义:大众给国轩带来的,是资本、管理、市场的全面升级。

数据显示,国轩高科确实是锂电领域国际化发展与布局最快的企业之一。其海外收入已经连续三年(2020-2022年)保持100%以上的强劲增长,2024年上半年其海外收入达55.27亿元,同比增长了80.50%,海外收入占比已提升至32.91%。

此外,在产能布局上,2023年以来国轩高科在海外已连落数子,为未来发展构建了广阔的发展与想象空间。比如23年9月,国轩高科欧洲首个电池生产运营基地,哥廷根工厂首条电池产线正式投产产,标志着公司已经在欧洲实现本地化生产与供应;同年10月,在北美市场连下两城,接连宣布美国国轩将在伊利诺伊州建设锂电池项目(10GWh锂电池组+40GWh电芯),拟在密歇根州投资建设电池正负极材料项目,合计投资超43亿美元。其中锂电池项目预计2024年投产。面对美国IRA补贴要求带来的本土化生产压力,中国电池厂纷纷赴美建厂,公司投资规模较大、投建进度最快,有望充分享受北美新能源市场高速发展红利。

据路透社报道,斯洛伐克经济部于23年11月23日表示,中国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和斯洛伐克合作伙伴InoBat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双方计划在斯洛伐克建设一个电动汽车电池厂。两家公司的合资企业Gotion InoBat Batteries计划在2026年开始在新工厂生产电动车电池,最初的年产量预计为20GWh。

事实上,早在23年2月5日,国轩高科就宣布,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与InoBat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携手探索包括在欧洲合资建设40GWh产能在内的合作机会。随着此次新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以及报道中出现的合资企业名称 “Gotion InoBat Batteries” ,意味着国轩高科和InoBat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国轩高科即将落地又一个欧洲电池工厂。同时,初始产能20GWh,也说明双方计划分阶段建设。

需要指出的是,国轩高科与InoBat不仅是合作伙伴关系。今年8月23日,双方在合肥签订投资协议,国轩高科已收购InoBat的25%股权。(来源:东方证券、维科网锂电)

据财报披露,截止2024年6月末,国轩高科在德国、印尼、泰国、美国硅谷的四个Pack工厂产品已顺利下线。公司规划到2025年全球产能达到300GWh,其中国内200GWh,海外100GWh。

在海外客户拓展方面,国轩高科目前已为大众标准电芯全球定点供应商,预计未来标准电芯将覆盖大众旗下80%量产车型,同时公司加深推进与美国Rivian/印度Tata/越南VinFast等公司战略合作,并进入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供应商体系。东兴证券分析认为,在大众股东加持下公司出海进程将顺利稳固推进,海外电动车渗透率提升空间广阔且目前亟待降本,公司作为海外布局优势领先的LFP电池龙头企业,未来有望抢先收获海外市场高增速的红利,长期看好公司全球市占率提升。

在去年国轩高科的第13届供应商大会暨2024战略发布会上,公开发布了国轩高科2024年质量、全球化、研发、供应链四大战略。其中全球化方面,其表示 “重点突破海外市场三大区域:美洲、欧非和亚太,预计2027年海外交付超100GWh,海外业务销售额破千亿,市场份额冲10%,战略产品将涵盖启晨电池、4695电池包、快充电芯和储能产品,努力成为新能源领域综合服务方案的提供商。”

“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全球化是历史的潮流,谁都阻挡不了?” 李缜说,第一是经济基础。我们所有的企业,包括中国、美国、欧洲的企业都在走向全球化,都需要在全球分享各自的成果、产品、技术。这是全球化的经济基础;第二是全球化已经有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比如信息交流系统、通讯体系、运输系统等,想要阻断这个技术基础已经不可能;第三是谁也阻挡不了全球资源往效率更高的地方流动。这是必然的规律,全球人才、知识都在往更需要的地方流动。有了这些良好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社会基础,所以说,全球化的步伐不可阻挡。

李缜认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市场的法则是靠竞争,不是靠补贴,企业自身实力是核心。李缜表示,企业本身的实力来源于这几方面:首先是看一家企业有没有核心技术。国轩有超过6000名优秀的研发技术人员,有超过7000项的电池专利技术。我们始终认为,科学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技术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工程是一个落地的过程。科学解决从0到1的问题,技术解决从1到100的问题,工程解决从100到1000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国轩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国轩从未放弃长期增长的技术基础;第二,国轩在不断打造全产业链。比如我们在阿根廷有锂矿资源,在印尼有镍矿资源等,我们在中国国内有碳酸锂资源、磷酸铁资源等。资源链建设解决的是我们的成本问题;第三,国轩也在进入电池回收领域,实现循环利用、低碳发展。2050年左右,在能源存储领域,人类社会对资源的掠夺将不复存在,电池制造所需资源的80%以上来源于回收。这样我们的电池就有了足够强大的价格优势。有了长期的技术基础,完善的供应链基础,全球市场的基础,我相信我们的努力一定会获得社会更多的认可。




创业23年,从初创期三五个月才发一次工资到手下干将突破万人,从一家交不起电费的小作坊到总资产突破至600亿元,从大学教授到掌舵超350亿市值上市公司(巅峰期660亿市值),从废弃电子电池回收起家到全球锂电循环霸主,许开华及其执掌下的格林美(002340.SZ)构建了另一个全球化发展与突破的最佳研究样本。

今年也是格林美上市的第14个年头,Wind数据显示,过去18年间(2006年-2023年)格林美年营收规模增长292.55倍,年盈利规模增长76.83倍,且从未有一年出现亏损;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格林美实现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248.72亿元和9.0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96%、65.06%。

经过20多年的突破与积累,如今一组数据足以说明格林美的强大与富有——2023年,公司回收镍超过2万吨,占中国原镍开采的20%以上;回收钴超过8000吨,是我国原生钴开采数量的3.5倍;钨回收总量4680吨,占中国原钨开采量的6%……

从企业发展历程与趋势看,格林美无疑是近些年锂电循环领域投资最为凶猛的企业之一,而持续且强力的投资战略与执行力也是其强势崛起的关键所在。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20年至今,格林美约公布了21个超级重大工程(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总投资预算近700亿元,投资领域涵盖动力电池回收、磷酸铁锂、镍资源、前驱体材料等。

不止于战略,格林美无疑也是个强力的行动派,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近19年时间(2006年-2024年前三季度)合计对外投入(现金流)409.90亿元。尤其2021年以来,格林美明显加速了扩张的步伐,2021年-2024年前三季度,3年多合计对外投资达229.01亿元。

另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截止2024年6月末,格林美有6个超级工程进入执行,甚至收官阶段,项目总投资预算为150.08亿元,从中可以看到镍资源、三元前驱体仍是其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同时,娴熟的资本运作力则是格林美持续扩张战略提供强力支撑。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10年,格林美正式在深交所上市,此后通过多轮定增、发行GDR等方式合计募集资金约127亿元,用于支持前驱体项目、印尼镍项目、资源回收等业务建设与发展。

格林美创始人许开华本是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一次赴日访问研究期间,他与东京大学山本良一博士攀谈良久,在交流了环境承载极限等方面感受的同时,接触到了 “城市矿山” 等契合于商业逻辑的环境清洁与资源再生理念。所谓 “城市矿山”,是指那些富含锂、钛、镍、金、银、钴等贵金属的废旧家电和电子垃圾。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首批新能源汽车进入报废期,而贵金属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城市矿山” 可能比天然矿山更具开发价值。

按照国际能源署的测算,中国锂矿、镍矿、钴矿产量占全球比例分别为13.6%、4.1%和1.0%,远远无法满足国内需求,进口规模居高不下。

据格林美预测,动力电池将在2026年进入规模化报废阶段;2030年进入爆发性报废阶段,锂镍钴关键矿产依靠循环大量补充;2040年以后,循环回收便可成为锂镍钴关键矿产主流供应渠道;2050年开始,锂镍钴资源将以循环供应为主导,仅需少量原矿作为补充。

对应2030年,可回收的镍钴金属总量可达到当年使用量的35%以上,可回收锂金属量可达到当年使用量的25%以上,动力电池回收价值将超过千亿;到2040年,可回收的镍钴金属总量将达当年使用量的55%以上,可回收的锂金属量将达当年使用数量的45%以上;到2050年,可回收的镍钴金属总量将达到当年使用量的70%以上,可回收的锂金属量将达到当年使用量60%以上。

面向2030年,格林美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其中动力电池回收规模要达到50万吨以上,销售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其他金属与塑料回收总量要达到1000万吨/年。

伴随着产业竞争进入深水区,价格战席卷整个锂电产业链,“全球化” 已经成为中国锂电产业新的共识与方向。而全球化布局深度与速度,已经成为考量一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不同于其他企业,格林美出海,采取了资本并购、合资建厂、海外上市融资、组建联合实验室多路并进的形式。进入锂电新材料领域后,格林美开始加强对上游资源的把控,尤其是镍矿。目前,三元电池主流趋势是 “去钴化”,同时大幅提升镍的掺杂度。格林美出海第一站,就将目光投向了对全球镍领域具有绝对话语权的印尼。

据财报披露:截至24年6月末,格林美在印尼已投产的镍冶炼产能共4万吨,今年下半年将是格林美深耕印尼的丰收季,预计今年新增产能11万吨,到年底将拥有15万吨/年的镍产能,全年将冲刺6万金属吨MHP(氢氧化镍钴)的出货目标。到2030年实现20万金吨镍/年的目标。

11月10日,格林美又与淡水河谷印尼公司在印尼总统的见证下共同签署了项目投资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在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建造一个镍资源高压酸浸绿色冶炼厂(GEM按照6.6万吨/年设计目标产能的HPAL工厂和配套设施,资本支出不超过14.2亿美元)

印尼之外,格林美的脚步也踏进了韩国。格林美继续与其铁杆伙伴ECOPRO合作,于去年3月,计划在韩国投资1.21万亿韩元设立前驱体合资公司,一期拟建设4.3万吨超高镍前驱体,产品对准北美市场。

事实上,在国际化方面,格林美已成长为锂电循环领域国际化最为成功的企业,甚至没有之一,这也是其穿越多次产业与经济周期,持续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之一。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近14年间(2010年-2023年)格林美海外年收入增长了166.69倍;另据统计,2010年-2024年上半年格林美合计实现海外收入433.42亿元,占整体营业收入比例为25.31%。

经过一系列战略布局,从资源端到产品市场端,格林美成功拓展产业链的上下游战略合作,有效对冲全球行业内卷竞争的严峻挑战,在全球行业市场竞争格局下,公司通过特有的锂镍钴定向循环模式与动力电池回收的优势,成功连通全球核心正极材料厂、动力电池厂、新能源汽车厂到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成为世界新能源供应链不可或缺的核心企业。

对于最近产业竞争格局,许开华曾表示,促成行业内卷有四大动力:

一是行业的增长有限,从产业来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步入增长瓶颈,未来行业的增长预期具有不确定性。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除了国内市场,全球新能源增长另一极——美国,在经济增速上亦呈现放缓趋势。

二是产能的无限扩张,根据行业的投产速度,扩产步伐远超预期。目前行业的产能建设已经覆盖2030年甚至更远。行业的过度扩张不仅透支了未来的市场增长,还使得当下锂电企业开工率走低,市场预期下降,进一步导致企业价值低估。

三是去库存控投资,经历2023年的行业危机,企业对待在库存周转、原材料采购、资本开支上更为谨慎,也更加注重经营实质,行业库存和投资开支呈现消退态势。

四是IPO、再融资节奏大幅放缓,资金就是企业的弹药和粮仓,融资过度必然导致产能过度,在一二级市场放低市场预期,收缩资本投入的情况下,行业粮仓缩减,开源节流是主旋律。

许开华认为,行业过度内卷,带来的结果就是行业出清,生死各半,国际化胜出。



“惊艳亮相—跌入低谷—重新崛起”,在如烈火烹油,资本狂热追逐的锂电行业,恐怕没有哪一家企业能有中创新航(3931.HK)这样跌宕起伏的成长史了。


其前身是天空能源(洛阳)公司,由传奇锂电专家钟馨稼和中航工业旗下公司创立于2007年,自出生起就带有浓厚的军工色彩,成飞集成入主后,更是风光无两;但此后又因锂电池补贴政策调整而陷入亏损泥潭,后经高层调整、资产重组、战略转舵,常州市国资成为第一大股东后,又实现惊险逆袭。


而纵观中创新航崛起史,绝对绕不开一个关键人物—刘静瑜。2018年,她接替成飞集成董事长石晓卿成为公司负责人,资料显示,刘静瑜1970年生人,曾任中航工业旗下深天马总经理,期间通过一些列改革,让深天马重获生机。

接手中航锂电后,刘静瑜杀伐果断,祭出 “三张王牌”,最终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第一,转变产品策略,从以磷酸铁锂为主到发力三元电池;

中航锂电此前已在三元锂电技术方向有所储备,但囿于体制机制的束缚,对市场敏感度不足,无法适应市场并做出迅速变化。刘静瑜上马后,立即调整策略,将产能重点放在三元锂电上,根据当时的调研既要,其三元电池将在2019年放量。

第二,顺应市场变化,从聚焦商用车转为重视乘用车;

彼时,乘用车电动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抓住这波红利,才能不会市场甩掉。刘静瑜决定给商用车业务按下暂停键,瞄准乘用车市场。

第三,不惧竞争,以极致性价比抢占市场,喊出 “极致性能、极致成本”。

刘静瑜认为,没有性价比的产品没有价值,“不一定是低价,而是相对的性价比,只有做出性价比高的产品才会创造价值” 。

在民营企业集中的领域,国企背景的中创新航凭借作风凶悍,从宁德时代口中夺食,不惧与其对簿公堂,更能于惨烈的竞争中撕开一条口子,杀出重围,不得不令人侧目。

如今,中创新航在国内动力电池江湖地位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摘得行业 “探花”,在全球市场,今年以来更是连续反超韩企三星SDI、日企松下以及SK On,跃升为全球第四;同时,其还跻身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排行榜TOP10。

进入24年,产业博弈与竞争趋势更为惨烈,而中创新航营收与盈利能力却依旧保持增长趋势,财报显示,24年上半年中创新航实现营业收入124.69亿元,同比增长了1.41%,而同期宁德时代营收下降了11.88%;上半年中创新航整体毛利率为15.62%,同比增加6.03个百分点,为5年来同期历史新高,带动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69.94%,至2.49亿元。

近日,阳光电源与英国Fidra Energy签订4.4GWh大单的消息刷屏储能圈儿。更早时候,7月份,阳光电源与沙特ALGIHAZ达成7.8GWh供货协议。阳光电源斩获超级大单,背后最大隐形赢家就是中创新航。阳光电源供货的PowerTitan2.0,搭载314电芯,均由中创新航供货,仅仅是两笔订单,出货量就达12.2GWh。

刘静瑜曾说她并不关心排名,“我更加注重的是持续发展和长远竞争力。动力电池是一个坡长雪厚的大赛道,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这也是一个技术迭代非常快的行业,如果没有持续创新的能力,任何一家企业都有被淘汰的风险”。对刘静瑜而言,当下最重要的还是技术创新、提质增效。

面向未来,中创新航持续夯实研发储备,发力科技研发,不断推出新型产品。8月28日, 在中创新航全球生态大会上,公司推出 “顶流” 系列和 “至” 系列(“至远”、“至久” 包含314Ah、392Ah、625+Ah储能专用电芯)等全场景能源解决方案,并发布 “无 界” 全固态电池计划于2027年装车。

与此同时,公司在先进材料、高性能电池、新型电池技术方、先进制造等方面全面发力,紧跟并能引领锂电产业变革。

中创新航能于泥潭中自救反转,能在危机中绝地反弹,的确值得钦佩。作为一家身世和股权变更都极为复杂的企业,它的发展带着国企改革的时代烙印。如今,在锂电池全球深度竞赛的时刻,中创新航逐渐由黑马蜕变为大白马,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中的弄潮儿。




“创业24载,连续14年稳坐全球霸主王座、且连续14年持续盈利,跃升北交所市值冠军……” 的全球负极材料霸主贝特瑞(835185.BJ)堪称发展最稳健,且持续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回顾贝特瑞发展史,从2000年创立到2010年贝特瑞的负极出货量超过日本企业登顶全球负极材料霸主宝座只用了十年时间,根据鑫椤咨询的数据,贝特瑞在2023年全球负极材料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22%,出货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如今基于负极的优势,贝特瑞又开始攻入正极材料腹地,过去11年间其正极材料年销售规模增长391倍(2023年销售规模达123.12亿元),甚至已超越负极材料业务收入,同时跻身中国前三(高镍三元);近两年贝特瑞还计划投入数十亿资金构建 “全球化” 战略版图,海外再造一个贝特瑞正在成为新的可能……贝特瑞的争霸野心与扩张步伐似乎没有尽头。

在商业世界里,尤其是处于探索与实验期的产业江湖中,从没有一帆风顺,也没有轻而易举,更没有理所当然。一家企业的崛起与没落,也都有迹可循。

从企业发展历程与趋势看,贝特瑞无疑是近些年锂电池核心材料领域投资最为凶猛的企业之一,而持续且强力的投资战略与执行力同样是其强势崛起的关键所在。

据24潮产业研究院统计,2020年至今,贝特瑞约公布了22个超级重大工程(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总投资预算超400亿元,投资领域涵盖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即一体化项目等。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12年时间(2013年-2024年上半年)合计对外投入(现金流)229.6亿元。尤其2020年以来,贝特瑞明显加速了扩张的步伐,2020年-2024年上半年,4年多合计对外投资达195.1亿元,是过去7年(2013年-2019年)的5.66倍。

在贝特瑞强力投资推动下,不到5年间(2020年-2024年6月末),贝特瑞负极材料产能(已投产)由10.38万吨提升至49.5万吨,增幅达376.88%;正极材料产能(已投产)则由4.2万吨提升至6.3万吨,增幅为50%。

根据东吴证券预测,到2024年底贝特瑞正极材料产能可能将提升至12.4万吨,到了2025年其负极材料产能可能进一步提升至72.8万吨。

另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截止2024年末,贝特瑞有10个超级工程进入执行,甚至收官阶段,项目总投资预算仅150亿元,从中可以看到正负极材料领域仍是其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其实,贝特瑞之所以能快速崛起也得益于其成功的合纵连横策略。在上述400亿投资布局中至少8个项目是与其他巨头联合投资的项目,投资预算合计超百亿元,联合投资对象包括亿纬锂能、SK On、黑龙江交通投资集团、STELLAR、福鞍控股等国内外巨头。

事实上,在国际化方面,贝特瑞堪称负极材料领域是国际化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这也是其穿越多次产业与经济周期,持续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之一。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11年(2003-2023年)贝特瑞海外收入年规模增长了8.87倍,且近8年持续保持增长趋势,并于2023年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过去11年海外收入合计为202.4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4.42%。

目前贝特瑞还在加速全球化产能布局深度与力度。

比如在东南亚,8月7日,贝特瑞印尼年产16万吨负极材料项目(一期)正式投产, 成为我国负极材料厂商第一个海外基地。

而在今年3月,贝特瑞和海外合作伙伴STELLAR公司决定共同增资印尼贝特瑞,以加速推进二期项目的建设,预计项目总投资约2.99亿美元。

在东非,贝特瑞加紧落子摩洛哥。8月13日,贝特瑞拟通过子公司贝特瑞地中海负极在摩洛哥投建年产6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预计总投资约26.18亿元。

去年12月,贝特瑞已经宣布在摩洛哥丹吉尔科技园建设年产5万吨的正极材料工厂,总投资不超过35.35亿元,该项目主要面向欧美市场销售,并于今年4月破土开工。

这也意味着,贝特瑞在摩洛哥实现了正负极 “双线出海” ,完成正极负极材料闭环。

“我们不仅穿越了产业周期,也穿越了经济周期。” 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说,除团队的团结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新质生产力推动着企业不断进步。“公司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经营的核心策略,塑造产品竞争力,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迭代。”

事实上,贝特瑞作为负极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持续保持市场与技术领先地位。据24潮统计,过去近12年间(2013年-2024年上半年),贝特瑞累计投入研发费用42.07亿元,占营业总收入比例为4.68%。

截止2024年6月底,贝特瑞手握623项专利,其中380项发明专利,是北交所拥有发明专利数量最多的上市公司。与此同时,贝特瑞还主导制定了国内首个硅炭负极领域国家标准GB/T38823-2020《硅炭》。

贺雪琴认为,“创新是永不停息的。在竞争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的门槛。所以,如何设计自身竞争力,十分关键。” 目前贝特瑞绝大部分的产品都已不是漫无目的地开发。

记得在贝特瑞的展厅中,一组数字很是醒目——截至2022年底研发成果累计销售超400亿元,占公司总业务比例达70%。

不遗余力的科研投入,为其技术路线迭代升级、业务线的丰富奠定了基础,保证公司在负极登顶后,凭借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在去年11月底举办的第十七届动力锂电池技术及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贺雪琴表示,动力电池产业面临新一轮洗牌,此时,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一起携手强链,通过技术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打造稳固的强供应链,做好产品创新、产业布局,打造绿色、智能制造等竞争优势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市场需求一直都在,只是经济发展到了当前阶段,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不能在低附加值的产业中进行同质化竞争,而要占据微笑曲线中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市场。” 贺雪琴如是说。




放眼过去激荡的二十多年间,容百科技(688005.SH)董事长白厚善都堪称正极材料江湖最传奇的舵手,可能没有之一。

白厚善生于1964年,湖北省仙桃市人,1980年,年仅16岁的白厚善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南大学有色冶金专业,成为了当年老家当地鲜有的名牌大学生,后进入东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当时的矿冶总院,从一开始的助理工程师,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几年内便升至副主任职位。

其在2001年12月至2012年3月期间任当升科技的法人、董事、总经理,在其带领下,当升科技迅速成长为一家全球领先的锂电正极材料供应商,到2010年时,当升科技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国内第一,成为了当时名副其实的行业龙头,同年4月,白厚善带领当升科技成功登陆创业板。

到了2014年,其又自立门户组建了宁波容百锂电材料有限公司(容百科技前身),主要从事多元材料、磷酸锰铁锂材料、钠电材料及多元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作为国内首家实现NCM811系列产品量产并应用于全球主流终端车企的正极材料生产企业,公司的高镍及超高镍系列产品技术与生产规模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仅用时5年时间(2019年),白厚善又带领容百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而数据显示,从组建容百到年营收突破百亿大关,大约用了7年时间,而从100亿元到突破300亿元却只用了一年时间,发展势头之猛,业内少有匹敌者。

目前容百科技也在加速全球化发展步伐。公司是首家在海外建设高镍正极材料生产项目的国内正极企业,目前韩国基地已建成2万吨/年的高镍正极产能,产量持续稳步提升;同时,二期4万吨/年三元材料产能建设进展迅速。欧洲已经并购Johnson Matthey波兰基地,并开始进行首期2万吨项目建设;北美已设立办事处和控股公司,北美地区的选址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目前,容百科技已与多家全球知名的电池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也与日本、韩国及北美顶尖的锂电客户签订了框架合作、技术合作等协议,向欧美客户的出货也在显著提升。2024年上半年,公司全球化战略持续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司海外客户销量占比17%,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16个百分点。

“锂电企业出海,一方面是内卷带来的竞争加剧,另一方面则是成为全球创新型公司的必然要求。” 在2024高工锂电年会上,谈及锂电(产业)出海,白厚善认为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初步国际化,即进行产品的海外销售,这一时期主要以产品出口为主;其次是跨国经营,需要企业将制造环节转移到海外,进行本土化生产;第三个是全球化优化布局,这个阶段企业不仅仅是单纯的海外产品制造,更需要通过全球的资源优化配置,全球政策、人才、法律、文化的适配,实现供应链、生产制造到产品销售的最优解。在出海过程中,容百科技早期便定位于跨国企业,并实现60%产品外销。




一个从桃农家庭到掌舵百亿市值上市公司(巅峰期突破千亿市值),从三人小作坊到手下干将超近2万人,从草根创业到江苏无锡首富,从研发电容器设备起家到全球新能源装备霸主,王燕清及其执掌下的先导智能(300450.SZ)构建了一个全球化发展与突破的最佳研究样本。

今年是先导智能创业的第25个年头,是其上市的第8个年头,Wind数据显示,过去十三年间(2011年-2023年)先导智能营收规模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十三年间年营收规模增长了115.28倍,合计创收596亿元;这十三年间先导智能一直保持盈利,从未出现过亏损,十三年间合计盈利(归母净利润)91.13亿元。

若是结合先导智能的发展历史会发现,在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强悍的技术突破力与娴熟的资本运作能力才是先导智能强劲崛起的真正核心要素。创业初期靠技术突围,打入松下、TDK、法拉电子的供应链,崭露头角;中期联合ATL、无锡尚德布局锂电、光伏设备;后期借助资本力量,通过IPO、并购整合,打通锂电设备全产业链,且向氢能等产业链深度推进,加速构建 “平台化战略”,同时资本与产业深度战略捆绑全球锂电霸主宁德时代,最终成就全球新能源设备霸主。

“要做就做第一!” 王燕清从创业一开始他就想做出行业的一流产品。王燕清表示:没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只能靠便宜的价格赢得一些小订单,我瞄准的是国际知名的大客户,要做就做最高端!

在王燕清看来:产品是一家制造企业的核心,而研发则是生命线,丢弃研发的企业很快就会垮掉。回顾先导智能发展史发现,强力且持续的研发投入,确实是先导智能持续突破,且保持领先地位的核心因素之一。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先导智能年度研发投入已连续12年保持增长趋势,2011年-2024年一季度累计投入研发费用63.9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0.16%。

截至2023年末,先导智能拥有研发人员4917人,较十年前(2014年)增长了56.85倍,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比例达25.71%,较十年前增长了13.64个百分点;此外(24年6月末)先导智能及全资子公司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583项,每年开发60种以上新产品。

先导智能已成为目前业内唯一具备100%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电池整线方案服务商。据Frost&Sullivan统计,按2022年订单价值口径,先导智能在中国及全球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4.1%及17.5%,是中国及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智能装备提供商及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装备提供商。

很多年前,王燕清就制定了 “聚焦平台化战略”,目前,公司已覆盖了锂电、光伏、3C、智能物流、汽车产线、氢能、激光精密加工、机器视觉,形成了八大领域的平台化布局。王燕清计划在不同领域多维破壳生长。

相比单一型企业,先导智能平台化的布局,可以给此前公司积累的优势起到一个放大作用,且具有更强的扩展性。

谈及先导智能核心的平台化战略布局,王燕清明确表示,除锂电池智能装备和光伏智能装备业务外,公司近几年布局了3C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汽车智能产线、氢能装备、激光精密加工装备等新业务。经过几年发展,这些业务目前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种平台化战略为先导在新能源行业竞争中建立诸多优势,有利于先导克服单一业务的周期性波动,打造 “第二”、“第三” 增长曲线,保障公司未来经营业绩持续增长。

事实上,先导智能确实在新能源领域多个前瞻性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甚至已实现产业化布局。比如在固态电池领域,先导智能已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固态电池整线设备,已获得多家国际知名企业的关键设备订单。此外,在光伏、氢能等智能装备制造领域也取得了创造性技术突破。

提前抢占技术制高点,并能跟随市场,跟随产业,跟随客户,先导智能拥有了成为行业第一的底气。

根据东吴证券预计,先导智能2023年新签订单约225亿元(不含税),2024年公司目标增长30%左右。24潮产业研究院统计发现,先导智能客户预收款(合同负债)已经连续4年刷新历史记录。2024年9月末增至114.05亿元,同比增长15.14%,刷新同期历史最高记录。

王燕清曾表示: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企业需要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才能发愤图强,一个公司需要建立全球性的商业生态系统才能生生不息。

面对能源革命的星辰大海,王燕青期望通过多元布局和国际化,再造一个先导智能。

而先导智能也是国内装备企业中最早进行国际化布局的公司之一,目前已在美国、瑞典、德国、土耳其、法国、匈牙利、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地设立分/子公司。目前,先导智能累计为全球客户提供了120余条整线,为全球超过2TWh的电池工厂提供了解决方案,累计4万台(套)设备在全球20多个国家运行。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先导智能海外收入在过去十年间(2014-2023年)由417万元增长至22.42亿元,增长了536.65倍。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先导智能海外收入为10.95亿元,同比增长了159.48%。

3月18日,先导智能与美国电池制造商American Battery Factory公司(ABF)正式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先导智能将为ABF公司提供总目标为20GWh的锂电池智慧产线服务。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美国获得的最大锂电池设备订单。

据东吴证券分析,相比于2022年先导智能海外订单占比15%,2023年海外订单占比提升至30%,我们预计2024年海外订单占比将逐步提升至30-35%,先导智能希望将来海外订单占比能达到50%以上。

当前在产业极致内卷的背景下,先导智能也不可避免的遭遇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先导智能营收与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了30.90%和73.81%。

在去年11月中旬的一场新能源产业大会上,王燕清就曾表示,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趋势下,产能过剩主要是低端产能过剩和无序的竞争造成的严重内卷。他呼吁光伏企业和新能源企业一定要以创新做为自己的竞争力。

“一个重要事实是,无论是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还是需求未满足的海外蓝海市场,技术形成的竞争壁垒依旧坚实。同样,新能源企业同台竞争,最终还是要回归到 ‘硬核’ 科技实力上来。” 王燕清认为,在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中,新质生产力的 “孕育” 现下仍需要激发和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上相关主体积极性。虽然先导智能从上游供应商角色到产业链链主的转型之路,已经愈发清晰,但下阶段如何打通各环节创新堵点,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质量保障,是企业注定要写好的必答题。




成立于2000年的天赐材料(002709.SZ),堪称锂电领域跨界最早,且最成功的企业之一。

创立之初天赐材料主营业务为日化材料,2004 年,公司开始涉足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自 2007年开始,公司形成了以电解液原材料为主的一体化布局战略(截止24年6月末核心原材料六氟磷酸锂及LiFSI自供比例已超过97%),其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销量自2015年以来一直占据全球头把交椅。

一组数据足以展示天赐材料所取得的成就、产业地位与影响力。Wind显示,2009年-2022年天赐材料年营收规模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年营收规模从3.29亿元增长至223.17亿元,14年间增长了66.83倍。

直到2023年以来,受产业供需错配、价格战等因素持续影响,天赐材料才出现负增长现象(2024年前三季度天赐材料实现营业收入与净利润88.63亿元和3.38亿元,分别同比下降26.90%和80.69%)

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与发展韧性,目前天赐材料也在加快全球化发展进程,据了解,天赐在美国休斯顿布局年产20万吨的电解液工厂,预计在2026年底至2027年初完成建设;摩洛哥布局六氟磷酸锂工厂以及年产15万吨的电解液工厂,主要供应欧洲市场。同时计划在北美设立配样室,满足客户送样需求,进一步提升新项目配合效率和服务质量。

不过,对于海外市场,天赐材料董事长徐金富判断非常保守。“海外建厂成本更高,约是中国的3-5倍,且海外市场的竞争仍以中韩企业为主,竞争同样激烈,国内企业需量力而行。徐金富预计,海外电解液订单到2027年仍以出口为主,真正的本土产能供应将在2028年出现。”

在8月初的2024高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会上,徐金富对电解液赛道内卷、出路等问题曾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徐金富认为,如果锂电材料企业的知识产权问题得不到尊重,行业内卷将不会停止。“导致行业内卷的一大原因在于,国内对于 ‘偷技术’ 没有违和感。一旦扩产没门槛,调整周期下市场竞争的价格只会越卷越低。材料企业也会陷入盈利困境,成为既不是甲方,也不是乙方,而是 ‘夹方’ 。”

目前,天赐已经积极采取行动,组建专业法律团队保护自身技术专利,打破不做研发、只 “偷技术”、持续内卷的行业恶性循环。在徐金富看来,整个电解液领域的竞争已结束。因为电解液不会再稀缺,即便缺也只会缺电解液原料,只做电解液的公司是 “没前途” 的。

“内卷之下,企业存活不是靠低价卷出来的,靠技术才是王道,没有技术既没有控成本的能力,也没有新增量的抓手,锂电行业已进入新一轮的技术竞争。” 徐金富如是说。




成立于2017年10月的瑞浦兰钧(0666.HK),是青山实业结合其自身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新能源领域进行投资布局的首家企业,专注于动力和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与制造,招股书显示其拥有堪称豪华的股东阵容,先后进入瑞浦兰钧的投资方有30多家,不仅有IDG资本、深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还汇聚了上汽系、中伟股份等一众产业龙头,以及浙江、佛山、芜湖、淄博等国资。

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则是锂电池领域的资深专家,曾任职于上海航天电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2009年牵头组建了上海市较早一批GWh车用动力电池生产线,并在动力电池行业提出了多项技术创新。曹辉博士曾牵头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及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其还是超过870项专利的发明者,多项专利已成功申请并商业化。

可以说,正是在资本、资源与技术等加持与助力下,瑞浦兰钧成为了当前锂电领域发展最快、势头最为强劲的企业之一。

据了解,瑞浦兰钧从成立的2017年至第二年的2018年整年,都处于研发与生产基地建设阶段,2019年初开始第一只电池才完成交付。而从0到营收突破100亿元,其只用了5年时间,近乎与宁德时代同速,堪称锂电产业成长最快的企业。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瑞浦兰钧实现营业收入76.06亿元,同比增长了15.26%。

在产业布局上,瑞浦兰钧电池产品总产能上,从2020年初的2.3GWh增长至2023年底的62GWh,4年间增长25.96倍。

根据ICC鑫椤储能数据库显示,2024年1-9月全球储能电芯出货企业中CR6占比高达78.4%,其中瑞浦兰钧位居第三位,仅次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

目前瑞浦兰钧的客户包括中国新能源车企20强中的10家以及中国五大新势力车企中的4家;其储能客户包括七家中国十大储能变流系统制造商及六家中国十大储能集成商(按2022年的出货量计,数据来源于弗若斯特沙利文)

23年12月18日,瑞浦兰钧正式登陆港交所,发行价18.3港元,募集资金21亿港元,其中80%的资金将用来继续扩大电池产能。

瑞浦兰钧与曹辉的产业野心远不止于此。笔者一年前在参观瑞浦兰钧温州总部时发现,在其展厅内赫然写着 “2027年成为千亿级全球化企业” 的宏伟目标。

根据瑞浦兰钧战略规划,到2025年锂电池产能达到150GWh,另据电池中国报道,到2026年,瑞浦兰钧零碳电池总产能将超过200GWh以上,以满足海内外不同应用领域的客户需求。

“在电池行业,越懂技术越懂客户,越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 曹辉说,本质上还是用工程师思维去解决市场问题。公司从一成立就定了一个目标,做最高性价比的产品。客户说要高能量密度、高能量效率、长寿命,提出这些指标互相之间都很矛盾。那么我们就要用市场需求牵引我们的产品研发。

瑞浦兰钧自2022年创新推出 “问顶” 技术以来,不断迭代升级推出其314Ah、345Ah、392Ah、564Ah等多款大容量储能电芯,以及5MWh级、5.5MWh级以及6MWh以上等储能系统产品。而在瑞浦兰钧每一代储能产品及技术 “进阶” 的背后,都蕴含着其对行业现状的深刻理解,及对未来趋势的洞察与预判,用瑞浦兰钧自己的话来讲,即 “通过技术创新卷价值”。

强大的研发能力、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强悍的战略执行力与清晰的宏观战略视野等,正在构成瑞浦兰钧核心竞争力。曹辉曾坦言现阶段产业已进入 “寒冬前的深秋” 。他表示,竞争已经到了深水区,很多公司都在生死边缘。我觉得90%的电池集成商都会倒下。电池厂倒下两三家的概率也很高。很多冲进来的公司最后一定是灰头土脸地出去,对电池的复杂性要有敬畏。

“竞争残酷,先活下来,这个我们有信心。” 曹辉已有应对策略,一是产品差异化。只有产品充分差异化,才能避开内卷;二是直接布局海外。在国内拥有巨大的产能已经成了劣势,而出海做供应链本地化,供应海外公司已经是必备的一条路。“越早出海意味着越早抢占海外市场,我们更倾向于成为第一批出海的中国新能源企业。”

而国际化正是其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之一。除目前国内的五大生产基地外,瑞浦兰钧计划在欧洲、东南亚及南美洲等地区建立生产工厂,来增强其在全球的业务,目的是更接近当地的自然资源及原材料,并分散地缘政治风险。

最新消息,当地时间2024年9月9日,瑞浦兰钧美国子公司于加利福尼亚州尔湾正式开业。继2023年欧洲子公司开业之后,这一举措标志着瑞浦兰钧全球化战略正快速稳步推进。同时,公司也设立东南亚子公司,负责东南亚制造基地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

而据24潮此前统计,2023年至今,瑞浦兰钧与Powin、SUNPIN SOLAR、VENA ENERGY、Energy Vault等海外巨头签订总打销售合约,合约总规模合计超50GWh,签约规模位居行业前三。




纵观阳光电源发展史,今年是阳光电源(300274.SZ)成立的第27个年头,也是其涉足储能江湖第18个年头。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六年间(2018-2023年)阳光电源储能系统业务收入增长了45.48倍。

Wind数据显示,过去激荡的十六年间,阳光电源整体年创收规模增长718.20倍,创利(归母净利润)规模增长1148.61倍,其中至少连续15年营收保持两位数及以上高速增长,且从未出现过亏损。有着光伏逆变器与储能系统双寡头之称的阳光电源堪称新能源领域真正的周期之王。

即便是新能源产业大洗牌的2024年,在 “光伏一哥” 隆基绿能(601012.SH)与 “锂电霸主” 宁德时代营业收入(前三季度)分别下降37.73%和12.09%的情况下,阳光电源却仍实现了正增长(同比增长%),此外其前三季度其创利能力还保持增长趋势(归母净利润76亿元,同比增长5.21%),而同期的隆基绿能亏损65.05亿元(同比下降155.62%)

如今阳光电源在全球储能江湖已经占据领先地位。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2023年,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发货量10.5GWh,斩获178亿元的收入,在全球储能系统领域的市占率达10.9%(起点研究院),位居全球首位;另据InfoLink,2024年上半年阳光电源在全球储能系统(交流侧)出货量排行榜中,位列全球第二。

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多次强调储能对于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重要性,董秘陆阳曾公开指出,2024年是储能业务元年,公司出货目标是20GWh以上,市场规模和市占率都会得到提升。也就是说,今年的出货量要实现翻倍增长。

面对产业内卷,“盛世之下隐忧浮现,供大于求,接下来必将会有一场生死战。为了生存,市场上可能会出现没有最低价格、没有最差质量(只有更低、更差)的现象,各种问题日益突显。” 经历过多次光伏行业的血战,曹仁贤并不想参与其中绞杀。

曹仁贤认为:“我们往往容易被表象所迷惑,看不透真相。真正的创新应该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市场定位进行。企业需确立清晰的方向和目标,确保每一项创新都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实际的价值。” 他坚信,唯有如此,企业方能稳固创新根基,并有效转化为驱动企业持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持续且强力的研发投入也是其持续成功,且穿越产业周期的核心要素之一。据24潮产业研究院统计,在2008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这17年时间里,阳光电源累计投入研发费用107.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20%。

据了解,截止2024年6月末,阳光电源已经在合肥、上海、南京、深圳、德国、荷兰设立六大研发中心,共拥有研发人员5787人(占总员工比例约40%),拥有4906项专利权,为公司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设备提供领先的技术支持。

此外,阳光电源成立伊始就树立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事实也证明阳光电源是目前储能江湖全球化布局与发展最好的企业。根据财报记录,在2009年阳光电源海外收入为0.15亿元,占整体营收比例为8.37%。另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阳光电源海外收入已经连续9年实现正增长,到了2023年其海外收入达333.69亿元,同比增长了75.05%,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46.19%。

据不完全统计,阳光电源2024年以来共签订12项储能大单,总计超过13.51GWh(目前暂时3个订单未透露具体储能规模)。其中,最大储能订单为阳光电源与沙特ALGIHAZ签订的全球最大储能项目,容量达7.8GWh。这些大单中,有10项来自海外,主要来自于英国、美国、沙特、智利、比利时、以色列、泰国等。与阳光电源签订订单的项目投资方主要为新能源领域实力较强的项目开发、运营商。

10月,阳光电源发布公告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发售GDR,部分用于建设海外产能项目(总投资19.3亿人民币),计划年产50GW逆变设备/15GWh储能,其中一期规划25GW逆变设备/5GWh储能。

“资本对储能市场的分析与炒作热情很高,但目前储能现状并不乐观。储能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吸引嗜血的资本疯狂涌入,很快变为新能源投资开发的桎梏,实际利用率极低,超过九成的产能闲置,成本由电站负担,苦不堪言。”

11月,曹仁贤在接受福布斯专访时,谈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阳光电源主要有4大应对策略:

第一,加强创新力度,保持技术持续领先。加快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未来技术的储备,提升产品软硬件交互性,持续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

第二,坚持精品策略,推进产品全面升级。领先半步,推动产品快速迭代升级,打造光风储电氢一体化解决方案,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第三,强化全球市场布局,深化销服一体化融合。坚持以成就客户为宗旨,进一步夯实国家级经营体系,加速全球化战略部署。持续深化销服融合,构造数字化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标准、服务质量和服务及时性,持续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第四,强化全球知名品牌建设,持续推进ESG管理。紧紧围绕核心业务打造清洁电力全球领先品牌,积极践行ESG理念并加快构建ESG管理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持续投入推动企业自身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曹仁贤指出,真正的战略应该是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机遇,并根据这些预见来指导当前的行动。如果只是根据现状来规划未来,很可能会落后于市场的步伐。“我们秉持每三个月的回顾和迭代机制,结合三年滚动计划,持续精进我们的战略。” 他说,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是核心驱动力,它需要我们确保资源的充足,并能够容忍失败。聚焦至关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深刻的洞察力,它源自带领团队深入探究,直抵事物本质的敏锐眼光。




璞泰来(603659.SH)成立于2012年11月,创建之初其主要从事电池负极材料研发和生产,过去十几年间其又通过并购、投资等方式,将业务覆盖至涂布设备、隔膜涂覆、铝塑膜等多个锂电赛道。目前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电池关键材料和自动化装备解决方案并行的平台型企业。

从投资数据与趋势看,2021年以来,璞泰来明显加快了扩张与发展步伐。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在2013-2024年前三季度璞泰来合计对外投资215.26亿元,其中2021-2024前三季度合计投资170.42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对外投资45.23亿元(同比增长74.36%),刷新同期历史最高记录。

Wind显示,2013年-2023年璞泰来年营收规模由1.85亿元增长至153.40亿元,十年间增长了81.92倍。

目前其在多个领域已经处于第一梯队,甚至领先地位。财报显示,截止2023年末,璞泰来已形成年产15万吨的负极材料有效产能,其中包括11万吨石墨化加工及10万吨碳化加工配套产能。公司还在推进四川年产28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建设。

另外,截止2023年末,公司具备年产7亿㎡基膜、2万吨纳米氧化铝及勃姆石、1.5万吨PVDF及60亿㎡涂覆隔膜加工的有效产能。2024年半年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涂覆隔膜加工量(销量)达到29.13亿㎡,占同期国内湿法隔膜出 货量(71亿㎡)的41.03%,市场份额继续领先。

面对新一轮产业洗牌,璞泰来也不可避免的遭遇了影响与冲击,比如其营业收入已经连续5个季度(2023年第三季度-2024年第三季度)负增长。

“当前国内新能源电池产业经过前期的高速发展,进入了短期供需错配、同质化竞争的阶段,行业洗牌非常激烈。” 璞泰来董事长梁丰坦言,当前锂离子电池行业步入调整周期,部分细分领域出现阶段性短期供求错配的状态,同质化竞争问题正持续加速行业洗牌进程,公司也面临阶段性的营收及利润增长压力。但市场对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导的锂离子电池行业仍有一致的增长共识,部分细分市场领域仍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针对锂电产业链未来有序的竞争发展,梁丰提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打造新质生产力,提升极限制造能力。璞泰来邛崃生产基地积极践行这一理念,正是要避免低效同质化的产能扩张。

第二,坚持创新发展和研发投入,以差异化的新产品和工艺技术升级赋能产业进步,同时也希望下游电池企业能够为材料及工艺设备商的研发创新给予鼓励。

第三,积极拥抱海外电动化及储能市场,稳健推进海外生产基地布局,培育国际化运营的能力与团队,以中国领先的电池技术与制造能力服务海外客户,提供专业化分工服务。

“未来缺少差异化产品优势、研发技术优势和生产要素成本优势的劣势产能将面临淘汰,而行业格局中具备差异化产品优势、研发技术优势、资本优势和海外产能布局能力的头部企业有望迎来新一轮行业整合机遇。” 梁丰如是说。



恩捷股份(002812.SZ)前身为创新股份,主营BOPP膜、特种纸、无菌包装以及烟标。2016-2017后烟标收入下滑,BOPP膜的收入也陷入停滞,在2018年其通过并购上海恩捷,正式进入锂电隔膜领域,在强大且持续投资支撑下,其迅速成长为锂电隔膜行业龙头企业。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18年-2024年前三季度,恩捷股份累计对外投资(现金流)361.35亿元,到2023年末,恩捷股份锂电池隔膜设计产能已达93.84亿平方米。Wind也显示,恩捷股份 “膜类产品” 收入已经由2018年的19.23亿元已增至2023年的107.64亿元,5年间增长了459.75%,占营业收入比例由78.25%提升至89.38%。

众所周知,锂电池隔膜是个重资产的行当,单米隔膜产能投资在3.6元左右,也就是一亿平方米隔膜项目投资在3.6亿元左右。此外,设备选型必须根据工艺特点定向匹配,对设备商的制造水平要求很高。全球范围内的隔膜设备供应商并不多,年产量在8条线以上的不足5家,全球生产线年总供给量也就40多条,且交付周期都比较长,一般需要20个月。目前电池隔膜产线的短缺是隔膜产能扩张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根据半年报披露,截止24年6月末,恩捷股份还有10个重大项目进入执行阶段,总投资预算达239.98亿元。据了解,24年恩捷股份国内预计新增17条产线,分别是湖北的8条,江苏的8条和重庆的1条;海外产能也在稳步推进,匈牙利工厂已建成,6月公告称将耗资34亿元人民币,启动匈牙利二期项目;美国工厂(投资预算约2.76亿美元)正加速建设,预计25年投入量产,9月又刚官宣将在大马投建锂电池隔膜项目,投资额预计约20亿元。

伴随着上述项目持续投产,其领先优势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此外,恩捷股份加强海外客户拓展,其海外业绩高歌猛进。比如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恩捷股份海外收入已经连续6年实现高速增长,海外年收入已经从2017年的0.0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0.17亿元,增长了241.72倍。另外,珠海恩捷2024年至2028年拟向PPES供应不含税总金额约25.90亿元人民币的锂电池隔离膜产品;子公司SEMCORPHungaryKft与AutomotiveCellsCompanySE签订合同约定2024年至2030年SEMCORPHungaryKft向ACC供应约6.55亿欧元的锂电池隔离膜产品;匈牙利工厂在2023年与全球某大型锂电池厂商签订《产能锁定协议》,2025-2033年向其供应不少于9.6亿平方米的锂电池隔膜材料。

面对市场竞争,恩捷股份董事长李晓明在一次业绩交流会上表示,恩捷股份正从三个方面来提升竞争壁垒和扩大竞争优势:

其一是研发投入与技术进步:多年来,恩捷股份通过持续的、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在保持产品快速迭代和创新的同时,也构筑了自身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拥有众多专利。同时,恩捷股份与海外行业巨头实现了技术及知识产权的互享或授权。目前,通过专利保护与国际专利授权等方式,恩捷股份构建了强大的技术壁垒和竞争优势。

其二是海外布局。在欧洲市场,恩捷股份匈牙利工厂的建设正在稳步进行,海外的市场比国内慢两年,渗透率较低,未来欧洲加美国的市场大概会与中国市场持平,还有很大的空间。今明两年是海外市场的关键时期,预计明年下半年海外市场将迎来爆发。恩捷股份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还有非常优质的海外客户群体和海外产能布局。

其三是成本优势,恩捷股份的在线涂覆技术,能快速提高涂覆产能,切实实现降本增效,大大拓宽加深护城河。

面向未来,李晓明强调,基于持续多年的强大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恩捷股份将深化研发,不断推出新产品迭代新技术,更好地解决行业问题满足客户需求。除了动力电池市场外,储能是一个更加巨大的市场,恩捷股份正在积极布局储能迎接未来。根据市场机构预测,到2027年全球储能市场将较2022年增长10倍以上空间,在储能时代,锂电池仍然占据绝对市场地位,隔膜市场空间还非常大。



科达利(002850.SZ)创立于1996年,28年间持续专注于锂电池精密结构件业务,最初在1999年其主要向比亚迪等客户提供手机锂电池结构件等产品,后在2007年切入动力锂电池结构件赛道,甚至 “将手机锂电池结构件赚到的钱一半以上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的开发。”

“要做出这个选择不容易。毕竟那会儿,手机电池结构件的订单不停涌入,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算得上一片空白,很多人认为电动汽车技术不成熟,难成气候。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这是一场冒险。但我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首先,国家在大力支持这个产业,其次,技术的问题会得到一步步的解决。一部汽车电池的体量是一部手机的几万倍,汽车销售量庞大,未来潜力不可估量。” 科达利董事长励建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从切入动力锂电池结构件赛道到营收突破1亿元,科达利就用了7年时间(2014年)。2017年3月,科达利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锂电池结构件企业。后来伴随着海内外新产能逐步释放,其迅速成长为锂电池结构件领域绝对的龙头企业,目前科达利主要客户涵盖全球知名动力电池、 储能电池及汽车制造企业,如CATL、中创新航、LG、松下、特斯拉、Northvolt、ACC、三星、亿纬锂能、欣旺达、蜂巢 能源、力神、海辰储能、瑞浦兰钧、远景动力、广汽集团等。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13年间(2011年-2023年)科达利 “锂电池结构件” (早起涵盖手机锂电池结构件)业务收入从2.32亿元增长至100.64亿元,增长了42.38倍,业务收入占比从52.18%提升至95.74%。

即便是锂电大退潮的2024年,前三季度科达利仍实现营收85.92亿元(同比增长10.60%),实现归母净利润10.16亿元(同比增长27.86%)

而这远不是科达利发展的极限。目前科达利已在国内的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北、西南等锂电池行业重点区域建设13个生产基地, 据财通证券分析,保守估计下,(国内)全部基地达产后,公司国内产值达188.9亿元。

在海外市场方面,公司已建设匈牙利、瑞典、德国三个海外基地,其中匈牙利、瑞典基地已投产,实现盈利。根据财通证券统计分析,三大海外基地总投资预算为2.12亿欧元,达产后年产值合计3亿欧元。

2024年5月,科达利又宣布在美国投资设立美国科达利并投资建设美国新能源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生产基地,投资总额不超过4900万美元,全部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约7000万美元。

“基于核心技术、客户黏性、长期主义和管理赋能这四大引擎,科达利在行业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大约一年多前,科达利董事长励建立在与《管理视野》对话中表示,科达利从1999年开始做锂电池结构件,后来一直专注于这个行业。在一个细分行业里做精、做专、做强,做成全球第一,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比较关键。

励建立认为,一家企业要想走得更长远,首先,一个好的行业环境必不可少;其次,企业自身的专注性也相当关键。只要把专业做好做强,何愁生意不兴隆;再而,要注重创新,否则极易被超越。


海博思创成立于2011年,从不到10人的创业团队,到手下干将近700人,再到雄踞国内储能系统出货量前三,估值突破60亿元,海博思创只用了十年多时间; 海博思创堪称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爆发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数字是最强力的备注。综合招股书及回复函,海博思创2020年-202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7亿元、8.32亿元、25.96亿元以及69.76亿元,四年间年营收暴增近18倍;期间,海博思创年度净利润更是由2020年的亏损0.04亿元到2023年盈利5.78亿元,四年增长了161倍。

拆分海博思创业务结构可以看到,2021年至2023年,其储能系统收入分别为6.53亿元、24.56亿元、69.27亿元,复合增速高达225.62%。占比从78.52%上升到99.3%,储能系统业务已经成为其核心阵地。

十三年激烈搏杀,如今海博思创在储能产业链的地位举足轻重。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的排名,海博思创在2021-2022年便三度蝉联国内储能系统商榜首,2023年位列第二位;另据InfoLink,2024年上半年位居储能系统集成商(直流侧)全球第三。

另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了解,截止2023年末海博思创在手订单53.58亿元,同比增长16.96%。这说明海博思创的客户订单还在持续且强力增长,未来这些订单大概率将会转化为收入,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此外,从去年6月20日海博思创正式递交招股书,到24年10月17日成功过会,海博思创冲锋科创板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根据招股书披露,海博思创计划募集资金7.82亿元,用于年产2GWh储能系统生产建设项目、储能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数字智能化实验室建设项目、营销及售后服务网络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可见海博思创一旦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无论是产业影响力与资本实力都将得到极大增强。

一直以来,海博思创还通过合纵连横,持续扩张朋友圈与产业影响力。截至23年底,海博思创共拥有16家参股、合营或联营公司。譬如,和国家电投旗下中国电力国际成立合资成立新源智储;联手南方电网成立调峰调频(广州)公司等,业务覆盖储能电站及建设运维、户用储能、重卡换电等。

海博思创的创始人张剑辉经历也颇为传奇,其17岁考入清华大学机电系,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又考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取得博士学位。此后张剑辉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S)工作了6年,2010年入职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智能电网集团担任CTO,1年后创建了海博思创, 名字寓意为:海归的博士想创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核心技术、具备稳定的产品性能、强大的交付能力、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张剑辉表示:国内储能市场规模只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对于所有的中国企业或者说立足于长期发展的企业来说,不仅要兼顾国内市场,还要看到还有三分之二广阔的市场在海外。

如今海博思创也在加速构建国际化布局与开拓力。据了解,目前海博思创已完成储能系统海外产品系列的IEC及UL认证。海博思创在海外筹划设立销售服务中心,未来将进一步扩建海外销售渠道,持续完善提升海外销售服务区域与市占率。

尤其2023年以来,海博思创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区域同步开展市场开发活动,根据区域化市场制定海外战略及开发策略,实现海外业务开发首年突破性发展。海博思创与欧洲客户已签订10GWh的储能系统意向框架合同。截至2024年3月末,海博思创海外市场在手订单约为323.55MW,合同金额超过6000万美元。

10月中旬,海博思创又与法国知名储能投资运营商NW的合作实现进一步深化,双方签订的合作内容包含500MWh储能产品供货,以及在2026年底之前交付总计超过1GWh的储能产品意向订单;10月23日,在澳大利亚全能源展览会(All-Energy Australia 2024)上,海博思创与澳大利亚能源集团Tesseract达成战略合作。此次合作将专注于澳大利亚的大型储能和工商业储能项目,合作项目规模近1GWh。

“中国企业和海外竞争对手相比,无论是电池还是集成等各环节企业,在技术和供应链的成熟程度方面至少领先2-3年以上,且竞争差距在逐渐的拉大。” 张剑辉他表示,未来10年是海博思创国际化发展的开始。“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希望通过3-5年,海外业务的规模能够跟国内业务齐平。”




鹏辉能源(300438.SZ)成立于2001年1月,已深耕电池产业23年,致力于成为全球市场头部企业优秀供应商,并成为全球储能市场首选电池供应商,于2015年4月成功登陆深交所。

Wind显示,在2010年鹏辉能源整体营收还仅为4049万元,巅峰时刻(2022年)猛增至90.67亿元,十三年间增长了225.68倍,同期盈利能力(归母净利润)增长了147.91倍。

步入23年二季度以来,遭遇动荡,其营业收入连续四个季度下降,不过,2024年二季度以来其已重回增长趋势,2024年第二、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15.79%和37.37%。InfoLink全球锂电池供应链数据库指出,2024年前三季全球储能电芯出货规模 202.3GWh,同比增长42.8%,其中鹏辉能源位居第八位。

目前鹏辉能源在全球已经拥有广州、珠海、驻马店、常州、柳州、佛山、衢州、越南工厂八大现代化标杆生产基地,占地面积超 160 万平方米。鹏辉能源还在持续扩张产业实力。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11年-2024年9月鹏辉能源累计投资(现金流)124.10亿元,2023年5月,鹏辉能源更是与青岛城阳区政府签约建设零碳工厂,规划产能36GWh,据了解,该项目投资预算约130亿元,建设将分三期进行,一期建设年产12GWh储能电池项目(已投入建设),预计2024年12月底前建成投产。

24年7月,鹏辉能源公告称,拟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年产10GWh储能电芯及系统集成项目和年产1GWh的半固态电池项目,两个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合计约23亿元(人民币);11月19日,其再发公告,拟在安徽省广德市投资建设10GWh储能电芯及储能系统制造工厂及独立共享储能研发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50 亿元。

同时,鹏辉能源还在加快全球化发展布局。目前公司已在美国、德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建立办事处,形成5大海外办事处,产品销往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Wind显示,过去十年间(2014年-2023年)鹏辉能源海外年收入由0.86亿元增长至10.12亿元,增长了10.08倍。

鹏辉能源董事长夏信德今年60岁,其是中南大学化学院81级学生,比王传福早了两届(王传福是化学院83级学生),其为鹏辉能源(2022年)制定了 “351” 战略目标,即 “未来三到五年,成为行业头部客户优秀供应商,每年50%以上增长,跨越三百亿营收,成为储能行业首选供应商”。同时公司明确细化三大业务板块发展策略:做强储能;细分动力;做优消费。

11月,在鹏辉能源与华夏基石联合举行 “突围制胜” 大研讨会议上,夏信德坦言,经历野蛮生长后,当下储能行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错配,产能积压、产品同质化严重、低价竞争激烈,进入生死淘汰赛阶段。

“行业洗牌下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这场行业变革中,鹏辉能源将坚定不移地追求卓越,在经营上 ‘熬得住’,成本上 ‘降得了’,市场上 ‘拿得下’,资本上 ‘供得上’,勇于突围,敢于亮剑,在持久战中取得最终胜利。” 夏信德认为,未来储能行业将迎来更多机遇,但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数量极为有限。市场竞争已从简单的市场份额争夺升级为激烈的生死搏斗。鹏辉能源将通过技术创新,在既有能力基础上,快速完善投/融/退能力、项目运营能力、与终端客户的交互能力以及系统等关键技术能力,构建全面客户关系,用安全可靠的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持续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实现跨越式增长。




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12月27日,专注于锂电池核心材料、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尽管成立时间不久,但海辰储能无论是产能扩张,还是企业发展势头都非常强劲、凶悍。早在2022年,成立还不到3年的海辰储能,以超高速的增长,曾在行业内拿下 “双第一” :即中国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第一与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第一。

据InfoLink,2024年上半年海辰储能 “储能电芯” 出货量位居全球第四位。截至2024年6月底,海辰储能全球总出货量已超30GWh。

在产业与资本布局上,其也保持着凶猛且高效的成长势头。在23年12月7日,海辰储能在重庆市铜梁区举办了重庆基地一期一阶段项目投产仪式。该基地计划总投资130亿元,拟建设56GWh储能锂电池、22GWh储能模组的新产能。

此前海辰储能在厦门基地已拥有约45GWh储能电池产能,重庆基地新产能投产后,其储能电池总产能预计将在2024年突破100GWh。

最新消息,24年10月29日,山东海辰一体化零碳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山东菏泽举行,正式宣告海辰储能牵头建设的全球首个长时储能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区(以下简称菏泽基地)落地菏泽,该项目聚焦长时储能生态,其上下游产业链计划总投资超130亿元。

根据其战略规划,将在2025年全面达成年产能135GWh目标。

为了增强综合竞争力,更早些时候,即23年7月5日,海辰储能曾对外宣布完成C轮融资,总额超45亿元。而投资方阵营豪华——国寿股权和金融街资本共同领投,中银资产、金石投资、国投招商、国风投基金、中金资本、鼎晖百孚、中美绿色基金联合领投,首建投新能源、合肥产投及现有股东峰和资本、经纬创投、农银国际、中兵国调、众创等跟投。

据投资界从多位接近海辰储能的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本轮投后估值近300亿元。同一天,海辰储能同华泰联合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正式启动A股IPO进程。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海辰储能先后获得厦门当地交行、建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的金融授信,累积授信额度超700亿元。

若说凶猛的投资布局与极速增强的资本实力为海辰储能奠定了持续且快速发展的基础,那么新技术的突破则可能为海辰储能打开全新的想象空间。

当地时间9月9日,海辰储能在美国阿纳海姆举办了题为 “Golden Hour” 储能技术分享会并全球首发其6.25MWh储能系统解决方案,致力打造4小时长时储能应用场景最佳新平台,于2025年第二季度开启全球交付。

据其介绍,该产品在首次投资成本上,依托高度集成技术,实现整体降本15%(相较于5MWh储能系统),减少单瓦时运输成本10%,减少电站用地20%,大幅降低了客户的首次投资成本;在寿命上 ,电池寿命长达15000次循环,同时采用高精度的SOC估算技术,减少过充过放,延长储能系统寿命,使得系统寿命最长达27年,极大延长客户收益时间;同时,相较5MWh储能系统,海辰储能6.25MWh储能系统可实现降低30%辅助功耗,帮助客户降低储能系统运行成本,为客户带来更高效益。

据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统计,全球投运及在建的长时储能项目,价值已超过300亿美元。近三年投资的项目若全部建成投运,长时储能装机总量预计新增5700万千瓦,这相当于2022年全球长时储能总装机规模的3倍左右。

对外高调、攻势凶猛的海辰储能,其创始人、董事长吴祖钰却几乎是储能领域最为低调的掌门人,其从未公开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也几乎从未在公开场合发表观点。在有限的市场信息中,人们只知道他与宁德时代有着颇深的渊源。

据媒体报道,吴祖钰创业前在宁德时代至少工作6年。谷歌专利数据显示,2012年7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其在宁德时代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多项专利,共有专利署名67项,涉及储能领域的集流体、极片及电池等,不过主要专注于车用方面。因此,其在2014年被宁德市评为市级引进人才,引进单位则是宁德时代。2018年,其还曾作为技术骨干,成为宁德时代授予期权的195名中层管理人员之一。

而海辰储能在官网 “企业家精神” 中的一句话或许隐藏了他真实的性格与创业精神,甚至是产业雄心:“麦子精神:向下扎根,向上结果;工程师文化:打破现状,较真。”

百度百科显示:小麦属于禾本科的小麦属,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拥有极强的抗旱与抗寒能力,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总产最高、贸易额最多、营养价值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众 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ACT燃烧化学燃料电池电源半导体航空航天冶金汽车电力理论材料物流FAST机器视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12-18
最近编辑:1月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2粉丝 180文章 2175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2024 年 11 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 67.2GWh,同比增长 49.7%!

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二条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12 月 11 日消息,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今日发布 2024 年 11 月动力电池月度信息。产量方面:11 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为 117.8GWh,环比增长 4.2%,同比增长 33.3%。1-11 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为 965.3GWh,累计同比增长 37.7%。到 2024 年年底,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将超 1TWh。销量方面:11 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销量为 118.3GWh,环比增长 7.2%,同比增长 40.1%。其中,动力电池销量为 87.8GWh,占总销量 74.2%,环比增长 10.9%,同比增长 29.7%;其他电池销量为 30.5GWh,占总销量 25.8%,环比下降 2.2%,同比增长 82.3%。1-11 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销量为 914.3GWh,累计同比增长 42.8%。其中,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 692.3GWh,占总销量 75.7%,累计同比增长 27.1%;其他电池累计销量为 222.0GWh,占总销量 24.3%,累计同比增长 132.5%。11 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出口 21.9GWh,环比增长 10.3%,同比增长 23.5%。合计出口占当月销量 18.5%。其中动力电池出口量为 12.5GWh,占总出口量 57.0%,环比增长 15.3%,同比下降 2.2%;其他电池出口量为 9.4GWh,占总出口量 43.0%,环比增长 4.3%,同比增长 90.0%。1-11 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出口达 167.9GWh,累计同比增长 26.1%。合计累计出口占前 11 月累计销量 18.4%。其中,动力电池累计出口量为 115.8GWh,占总出口量的 69.0%,累计同比增长 2.1%;其他电池累计出口量为 52.1GWh,占总出口量的 31.0%,累计同比增长 164.5%。装车量方面:11 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 67.2GWh,环比增长 13.5%,同比增长 49.7%。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 13.6GWh,占总装车量 20.2%,环比增长 11.6%,同比下降 13.5%;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 53.6GWh,占总装车量 79.7%,环比增长 14.0%,同比增长 84.0%。1-11 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 473.0GWh, 累计同比增长 39.2%。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 124.7GWh,占总装车量 26.4%,累计同比增长 13.7%;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 348.0GWh,占总装车量 73.6%,累计同比增长 51.5%。从排名来看,2024 年 11 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三名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众 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