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一种基于逆向雨流计数法的载荷谱重建方法

2月前浏览1206

简介

在机械结构的疲劳可靠性研究中,除了考虑如S-N曲线等材料参数的统计特性,结构承受载荷的统计特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内容。对于处于服役条件下的机械结构,其往往承受随机振动载荷的作用。为评估承受随机载荷作用下机械结构的疲劳可靠性,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为基于随机振动载荷的统计特性,生成若干组不同的随机载荷,然后通过蒙特卡洛法完成随机载荷作用下机械结构的疲劳分析,实现对机械结构的疲劳可靠性评估。上述方法依赖于建立一种随机载荷谱的重建方法。

考虑到雨流计数法在随机载荷的处理中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本文旨在建立一种基于逆向雨流计数法的载荷谱重建方法,其基本思路为对于机械结构实测的随机载荷进行雨流计数,然后基于雨流计数结果来重建随机载荷,使得重建之后的随机载荷谱具有与实测随机载荷谱相同的雨流计数结果,但载荷序列完全不同。通过使用重建之后的多种随机载荷谱进行疲劳分析,可充分考虑随机载荷的不确定对机械结构疲劳可靠性的影响。

载荷谱重建原理

本文建立的载荷谱重建方法可视为雨流计数法的逆过程,即根据雨流计数获得的恒幅载荷,不断向部分重建的载荷谱中插入这些恒幅载荷,最终雨流计数获得的恒幅载荷全部插入到部分重建的随机载荷谱中,构成一段完整的随机载荷谱。为了保证重建之后的随机载荷谱也能获得与原载荷谱相同的雨流计数结果,在插入过程中必须满足特定的规则。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雨流计数结果中的幅值和均值来构成一个二维雨流矩阵,这个二维雨流矩阵的行索引代表雨流计数获得的恒幅载荷的最大载荷,列索引代表雨流计数获得的恒幅载荷的最小载荷,矩阵元素的值代表雨流计数获得的该恒幅载荷的循环周次。这里,我们在重建过程中不考虑载荷方向的影响(即不区分从最小载荷→最大载荷还是最大载荷→最小载荷),此时雨流矩阵的非零元素将全部位于下三角部分。

在重建随机载荷谱的过程中,雨流矩阵的元素必须依次插入,并且只有当某一元素的全部循环均插入到载荷谱中之后,再开始插入下一个元素。插入的顺序为首先插入雨流矩阵中最左下角的元素,然后插入对应行的全部列的元素。然而,再插入上一行的全部元素,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插入到重建的载荷谱中。在将一个载荷循环插入部分重建的载荷历程中时,只需让插入循环的峰值小于接收循环的峰值,插入循环的谷值大于接收循环的谷值即可。在插入过程中,插入循环可随机插入到任意满足上述条件的接收循环中。

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示例来解释上述重建过程。考虑如图1所示的一个4×4的二维雨流矩阵。

图1 二维雨流矩阵示例

基于上述原理,首先插入位于左下角的最大循环,即4-1-4,插入之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然后插入该行中其余列的循环,即插入4-2-4的2个循环,这2个循环既可以插入左侧,也可以插入右侧,这里选择将2个循环分别插入两侧,插入之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然后继续插入4-3-4的2个循环,不难看出,由于该循环的峰值均等于当前序列的峰值,谷值均大于当前序列的所有谷值,因此可以插入到任意位置。这里选择将2个循环同时插入到第2个循环的位置,插入之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在此之后,继续插入第3行的数据,首先为3-1-3(或者1-3-1)的2个循环,根据上面的规则,这2个循环只能插入到4-1-4循环中,这里选择将其插入到4-1-4循环的两侧,插入之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然后插入3-2-3(或者2-3-2)的1个循环,这里可以有多种插入方法,我们选择插入在第1个循环的位置,插入之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最后插入下一行的2-1-2,共有3个循环,这里选择将其同时插入到4-1-3的循环处,插入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将上述循环进行雨流计数,得到雨流计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可以发现,该计数结果与上述雨流矩阵中的结果完全一致。

程序实现

基于上述原理,笔者编制了相应的载荷谱重建程序。该程序由主程序Rainflow_Reconstruction和函数Rainflow_Load_Insert构成。函数Rainflow_Load_Insert用于将某一段恒幅载荷按上述规则插入到部分重建的随机载荷谱中,并返回一个新的随机载荷谱。主程序用于读取雨流计数获得的幅值、均值及循环周次,并生成对应的二维雨流矩阵,然后主程序将遍历二维雨流矩阵中的元素,并调用函数Rainflow_Load_Insert,实现循环的插入过程,最终形成完整的重建载荷谱。完整的程序参见附录。

主程序在运行时只需要读取包含雨流计数结果的文本文件(Rainflow_Rst.txt),雨流计数结果的排列格式如下所示。

1   1   2.5
2   2   3
1   3   2.5

这里,第一列数据代表雨流计数获得的每一个恒幅载荷的循环周次,第二列代表对应的载荷幅值,第三列代表对应的载荷均值。

程序验证

下面,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示例来验证程序的正确性。考虑如图2所示的一段载荷谱,下面需要对该段载荷谱进行雨流计数,并根据雨流计数结果重建载荷谱,要求重建之后的载荷谱必须与原始载荷谱具有相同的雨流计数结果。

图2 原始载荷谱数据


   

   

   

雨流计数

首先本文基于《基于简化雨流计数法处理随机载荷谱》中给出的程序对图2中的原始载荷谱数据进行处理,以剔除数据中的非峰谷值,并将载荷谱中的最大峰值移动到载荷谱的起始位置。处理完成之后的载荷谱如图3所示。

图3 剔除非峰谷值并重排序之后的原始载荷谱数据

对图3中的载荷谱数据进行雨流计数,计数结果如图4所示,由于雨流计数结果中包含了非常多的载荷循环,因此这里通过图形的形式给出每个循环的幅值和均值。

图4 雨流计数结果


   

   

   

载荷谱重建

基于图4中的雨流计数结果,采用本文建立的方法进行载荷重建,得到重建之后的载荷谱如图5所示。可以看到,由于每次运行程序时载荷序列是被随机插入到部分重建的载荷谱中的,因此可以获得不同的载荷序列。

图5 重建之后的载荷谱数据

如果分别对图5中的三组重建的载荷谱进行雨流计数,可以得到其雨流计数结果如图6所示。图中还给出了原始载荷谱的雨流计数结果作为对比。

图6 原始载荷谱和重建载荷谱的雨流计数结果对比

从图6中可以看到,原始载荷谱与重建载荷谱的雨流计数结果完全一致,但这些载荷谱具有完全不同的载荷序列。如果我们认为载荷谱的雨流计数结果从疲劳角度反映了载荷的变化规律,则基于本文重建的载荷谱,可以充分考虑载荷谱的随机性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附录


   

   

   

主程序Rainflow_Reconstruction

%程序用于基于雨流计数结果重建载荷谱
%雨流计数结果以循环周次 幅值 均值的形式指定(不考虑循环方向)
clear,clc

%----------------------------读取雨流计数结果--------------------------------
%读取存放雨流计数结果的数据文件
Rainflow_Rst_Data=importdata("Rainflow_Rst.txt");
%检查数据文件有效性
%检查第一列的循环周次是否为正整数
if all(Rainflow_Rst_Data(:,1)>0)
else
    error("Error:The cycle count must be a positive integer.");
end
if all(Rainflow_Rst_Data(:,1)==floor(Rainflow_Rst_Data(:,1)))
else
    error("Error:The cycle count must be a positive integer.");
end

%根据雨流计数的幅值和均值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存放至雨流计数结果的第4列和第5列)
%读取幅值和均值
Delta_S=Rainflow_Rst_Data(:,2);
Fm=Rainflow_Rst_Data(:,3);
%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
Fmax=(2*Fm+Delta_S)/2;
Fmin=(2*Fm-Delta_S)/2;
%存放最大值和最小值至雨流计数结果
Rainflow_Rst_Data(:,4)=Fmax;
Rainflow_Rst_Data(:,5)=Fmin;
%获取雨流计数结果的数据行数
Rainflow_Rst_Data_Row_Num=size(Rainflow_Rst_Data,1);
%--------------------------------------------------------------------------

%----------------------基于雨流计数结果构造二维雨流矩阵-----------------------
%统计雨流计数结果中出现的载荷值
Load_List=unique([Rainflow_Rst_Data(:,4);Rainflow_Rst_Data(:,5)]);
%计算雨流计数结果中出现的载荷数量
Load_Num=size(Load_List,1);
%初始化二维雨流计数矩阵
Rainflow_Matrix=zeros(Load_Num,Load_Num);
%逐循环写入二维雨流矩阵元素
for i=1:Rainflow_Rst_Data_Row_Num
    %读取当前行元素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Fmax_Val=Rainflow_Rst_Data(i,4);
    Fmin_Val=Rainflow_Rst_Data(i,5);
    %根据最大值确定雨流矩阵的行索引
    Rainflow_Matrix_Row_index=find(Load_List==Fmax_Val);
    %根据最小值确定雨流矩阵的列索引
    Rainflow_Matrix_Column_index=find(Load_List==Fmin_Val);
    %根据行索引和列索引写入二维雨流矩阵元素(计算得到的循环周次)
    Rainflow_Matrix(Rainflow_Matrix_Row_index,Rainflow_Matrix_Column_index)=...
       Rainflow_Rst_Data(i,1); 
end

%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二维雨流矩阵
%创建表格的行标题和列标题
UITable_RowNames=num2str(Load_List);
UITable_ColumnNames=num2str(Load_List);
%创建表格用于显示二维雨流矩阵
%Table_Hanlde=figure;
uitable('Data',Rainflow_Matrix,...
    'RowName',UITable_RowNames,'ColumnName',UITable_ColumnNames);
%--------------------------------------------------------------------------

%-------------------------基于二维雨流矩阵重建载荷谱--------------------------
%初始化判断是否为首个元素的标志符
Is_First_Element=1;
%遍历二维雨流矩阵中的所有元素
for Row_Index=Load_Num:-1:1
    for Column_Index=1:Load_Num
        %判断矩阵中的当前元素是否存在循环周次
        if Rainflow_Matrix(Row_Index,Column_Index)==0
            %跳过当前循环 继续执行下一元素的判断
            continue;
        end

        %判断当前元素是否为首个被 插入载荷历程的元素
        if Is_First_Element==1
            %基于首个元素构建初始重建载荷谱
            %获取首个元素的最大载荷(行索引对应的载荷)
            Fmax_Val=Load_List(Row_Index);
            %获取首个元素的最小载荷(列索引对应的载荷)
            Fmin_Val=Load_List(Column_Index);

            %创建载荷历程(首个插入元素不考虑插入位置)
            %获取待插入的循环周次数量
            Inserted_Cycle_Num=Rainflow_Matrix(Row_Index,Column_Index);
            %初始化存放重建载荷历程的数组
            Reconstructed_Load_Hist=nan(2*Inserted_Cycle_Num+1,1);
            %插入元素至存放重建载荷历程的数组
            Reconstructed_Load_Hist(1:2*Inserted_Cycle_Num,1)=...
                repmat([Fmax_Val;Fmin_Val],Inserted_Cycle_Num,1);
            Reconstructed_Load_Hist(end,1)=Fmax_Val;
            %更新代表首个被 插入元素的标志符
            Is_First_Element=0;

            %跳过下面针对非首个插入元素执行的流程
            continue;
        end

        %针对非首个插入元素执行常规插入流程以构成重建载荷谱
        %获取待插入的循环周次数量
        Inserted_Cycle_Num=Rainflow_Matrix(Row_Index,Column_Index);
        %获取待插入循环的最大载荷(行索引对应的载荷)
        Fmax_Val=Load_List(Row_Index);
        %获取待插入循环的最小载荷(列索引对应的载荷)
        Fmin_Val=Load_List(Column_Index);
        %逐循环插入以构成重建载荷谱
        for i=1:Inserted_Cycle_Num
            Origin_Load_Hist=Reconstructed_Load_Hist;
            [Reconstructed_Load_Hist]=Rainflow_Load_Insert(Origin_Load_Hist,...
                Fmax_Val,Fmin_Val,1);
        end

    end
end
%--------------------------------------------------------------------------

%----------------------绘制基于二维雨流矩阵重建的载荷谱-----------------------
figure;plot(Reconstructed_Load_Hist,"-o");
title("Reconstructed load history");xlabel("Inversals");ylabel("Load");
%--------------------------------------------------------------------------

   

   

   

函数Rainflow_Load_Insert

%--------------------------------------------------------------------------
%函数用于基于雨流计数法将某一循环随机插入到载荷序列中(不考虑插入循环的方向)
%输入参数:接收插入循环的载荷序列(Origin_Load_Hist)
%        待插入循环的最大值(Inserted_F_Max)
%        待插入循环的最小值(Inserted_F_Min)
%        待插入循环的周次(Inserted_Cycle_Num)
%输出参数:接收插入循环之后的载荷序列(Reconstructed_Load_Hist)
%注:原始载荷序列不能包含非峰谷值且必须以最大峰值为起始位置
%--------------------------------------------------------------------------

function [Reconstructed_Load_Hist]=Rainflow_Load_Insert(Origin_Load_Hist,...
    Inserted_F_Max,Inserted_F_Min,Inserted_Cycle_Num)


%------------------------确定可以插入循环的所有可能位置-----------------------
%确定原始载荷序列的数据点数
Origin_Load_Hist_Data_Num=size(Origin_Load_Hist,1);

%遍历原始载荷序列以确定可以插入循环的所有可能位置的索引
%初始化存放所有可以插入位置索引的数组(不超过数据点数量-1)
Allowed_Pos_Index=nan(Origin_Load_Hist_Data_Num-1,1);
%初始化可以插入位置的数量
Allowed_Pos_Num=0;
%遍历原始载荷序列查找所有可能的位置
for i=1:Origin_Load_Hist_Data_Num-1
    %获取用于比较的原始载荷序列数据点
    Data_Pt=[Origin_Load_Hist(i);Origin_Load_Hist(i+1)];
    %确定当前读取的原始载荷序列点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F_Max=max(Data_Pt);
    F_Min=min(Data_Pt);
    %确定当前原始载荷序列点是否可插入循环(插入循环必须位于原始载荷序列点的范围内)
    if (F_Max>=Inserted_F_Max)&&(F_Min<=Inserted_F_Min)
        %当前原始载荷序列点可以插入循环
        %更新可以插入位置的数量
        Allowed_Pos_Num=Allowed_Pos_Num+1;
        %记录当前可插入位置的索引值
        Allowed_Pos_Index(Allowed_Pos_Num)=i;
    else
        %当前原始载荷序列点不可以插入循环
        continue;
    end
end

%判断是否存在原始载荷序列所有位置均不可插入循环的情况
if Allowed_Pos_Num==0
    error("Error:The specified load cycle can not be inserted into the "+...
        "original load sequence.");
end
%--------------------------------------------------------------------------

%-------------------------随机确定待插入位置的索引---------------------------
%随机生成一个整数(服从均匀分布)
Random_Number=randi([1,Allowed_Pos_Num]);
%根据随机数确定待插入位置的索引
Inserted_Index=Allowed_Pos_Index(Random_Number);
%--------------------------------------------------------------------------


%----------------------------插入循环生成新的载荷序列------------------------
%根据插入位置拆分原始载荷序列
Load_Hist_Part_Left=Origin_Load_Hist(1:Inserted_Index);
Load_Hist_Part_Right=Origin_Load_Hist(Inserted_Index+1:end);

%生成代表待插入循环的载荷序列(取决于插入位置是峰-谷还是谷-峰)
%读取插入位置的两个点(两个点不可能相等)
Data_Pt_Left=Origin_Load_Hist(Inserted_Index);
Data_Pt_Right=Origin_Load_Hist(Inserted_Index+1);
%根据插入位置是峰-谷还是谷-峰生成代表插入循环的载荷序列
if Data_Pt_Left>Data_Pt_Right
    %插入位置为峰-谷  生成数据为谷-峰
    Load_Hist_Part_Mid=...
        repmat([Inserted_F_Min;Inserted_F_Max],Inserted_Cycle_Num,1);
else
    %插入位置为谷-峰  生成数据为峰-谷
    Load_Hist_Part_Mid=...
        repmat([Inserted_F_Max;Inserted_F_Min],Inserted_Cycle_Num,1);
end

%组合生成插入循环之后的新载荷序列
Reconstructed_Load_Hist=[Load_Hist_Part_Left;...
    Load_Hist_Part_Mid;Load_Hist_Part_Right];
%--------------------------------------------------------------------------

end

 

 

 

 

 

 

 



来源:FEM and FEA
振动疲劳UM材料Origin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9-29
最近编辑:2月前
追逐繁星的Mono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47粉丝 95文章 6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基于Abaqus的螺栓拧紧过程仿真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使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螺栓拧紧过程的方法,包括螺栓连接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建立、材料属性设定、隐式动力学分析步选择、接触行为及载荷边界条件设置等关键步骤。通过模拟,得到了螺栓拧紧过程中轴向应力的变化,与VDI 2230理论预测结果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此研究为螺栓拧紧过程的模拟和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正文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螺栓拧紧过程,以求解螺栓预紧力与拧紧力矩之间的关系。有限元建模1螺栓连接结构有限元网格建立为了模拟螺栓拧紧过程,需要建立包含螺纹细节的精细螺栓连接有限元模型。因此,基于《一种螺栓连接结构有限元模型的精细建模》中的方法,建立如图1所示的螺栓连接结构。该螺栓连接结构由螺栓、螺母、上板和下板构成,螺栓规格为M18。图1 螺栓连接结构有限元网格创建完成后,将包含网格信息的inp文件以孤立网格(Orphanmesh)的形式导入到有限元软件Abaqus中。2材料属性设置为简化起见,假设所有部件均为线弹性材料,取材料弹性模量E为205 GPa,泊松比ν为0.3,密度ρ为7850 kg/m3。计算模型采用[mm s N]单位制,其材料属性设置如图2所示。图2 材料属性设置3分析步设置对于螺栓拧紧过程,由于求解存在高度非线性,如果采用通用静力分析步(Static, General)进行求解可能会存在收敛困难的问题。因此本文采用隐式动力学分析步(Dynamic, Implicit)进行求解,并假设分析过程为准静态,以消除惯性效应的影响,如图3所示。图3 分析步设置4相互作用设置各个部件之间的接触行为采用通用接触(General Contact)模拟,其中切向行为采用罚函数法进行描述,并取螺栓连接结构配合面和螺纹间的摩擦系数均为0.1,法向接触行为则采用硬接触模拟,如图4所示。图4 接触属性设置假设螺栓拧紧过程是通过拧紧螺母来实现的,因此在螺母的中部创建参考点,并在参考点和螺母外表面节点上创建耦合约束,以控制螺母的转动,如图5所示。图5 螺母耦合约束设置5载荷及边界条件设置对于上板和下板,为了保证螺母在拧紧过程中不发生移动,约束其外表面节点X和Y方向的平动自由度,同时约束下板表面节点在Z方向的平动自由度。而对于螺栓,则约束螺栓头外表面节点在X和Y方向的平动自由度。对于螺母,由于其运动受参考点控制,因为可以在初始分析步中约束其所有的平动和转动自由度,而在拧紧分析步中,释放其在Z向(轴向)的平动自由度,并给定沿Z轴的转角值。在本文中,取螺母的转角为0.7 rad,如图6所示。此外,在施加转动自由度时应注意螺母的转动方向。图6 螺母边界条件设置6单元设置对于所有部件,六面体网格采用的单元类型均为C3D8R。7预紧力和拧紧力矩输出为了输出螺栓在预紧过程中的预紧力,定义螺杆中部截面为积分输出截面(Integrated Output Section),如图7所示。然后在时间历程输出中选择输出该截面上的轴力,如图8所示。图7 积分输出截面定义图8 螺栓截面轴力输出为了获得螺母在拧紧过程中的拧紧力矩,可以选择在时间历程输出中输出螺母参考点上的支反力矩,如图9所示。图9 螺母拧紧力矩输出有限元预测结果基于Abaqus的计算结果,图10给出了螺栓拧紧过程中的轴向应力变化。图10 螺栓拧紧过程中的轴向应力变化1理论与仿真预测结果对比为了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本文采用VDI 2230理论预测拧紧力矩与螺栓预紧力之间的关系。根据《VDI 2230规范学习笔记9: 拧紧扭矩与螺栓预紧力之间的关系》中的推导,拧紧扭矩与螺栓预紧力之间的关系为: 对于本文的计算示例,螺栓公称直径d为18 mm,螺距P为2.5 mm,配合面和螺纹的摩擦系数均为0.1,螺栓头支承面直径dW为24.9 mm,螺栓通孔直径dh为19 mm,因此有效摩擦直径DKm为: 螺栓中径d2可表示为: 由上述参数可以计算得到拧紧扭矩与螺栓预紧力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图11 拧紧扭矩与螺栓预紧力之间的关系(M18螺栓)在上图的有限元计算结果中,螺栓预紧力是通过提取螺杆中部的轴力(SOF3)得到的,拧紧扭矩是通过提取参考点上的支反力(RM3)得到的。可以看到,由有限元法计算得到的曲线与VDI 2230规范给出的理论值非常吻合,这表明本文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是合理的。来源:FEM and FEA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