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异型薄壁零件在航空、航天、汽车、核电、高铁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对钣金零件轻量化及整体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具有凸台、加强筋和小圆角等特征的镁、铝、钛等轻质含金塑性较差,在成形过程中容易发生起皱和破裂。
本文通过midas NFX里提供的塑性分析功能,对FLC计算,通过MMFC算法来解决高应变速率引起的成形问题。
成形极限图
Forming limit diagram, FLD
金属板成形工艺
Sheet metal forming process
成形极限曲线
Forming limit curve, FLC
FLD是用于判断薄板成形工艺,钣金件是否破损的测试方法。
板材成形极限测试方法
成形极限的相关研究是从Keeler开始。通过测量失效位置(破裂、颈缩、起皱等)的网格变化,就能够获得该位置的主次应变和的值。在成形过程中,圆形网格逐渐变形为椭圆形网格。Keeler将双拉区(>0;>0)的主次应变绘制到一个图中。这个图就被称作成形极限曲线(Forming Limit Curve, FLC),被用于评价板材的成形性能。后来,Goodwin测试了拉压(>0;<0)成形极限曲线,发现横向受压后可以获得更高的拉伸应变(例如轧制和拉深)。Keeler(右侧)和 Goodwin(左侧)的成形极限曲线合并后被称为成形极限图(Forming Limit Diagram, FLD)
成型极限曲线(Forming limit curve,FLC)表示开始发生断裂的应变,取决于材料的特性。也可以得到以应力代替应变的成型极限曲线。主应变(major principal strain)和次主应变(minor principal strain)的组合位于成型极限曲线的下端时评价为安全,位于成型极限曲线附近或上端时评价为发生破损,后者为防止破损应变更工艺。如上图中使用的薄钢板某一点上,最小应变为0.3,最大应变为0.5时,由于非常接近成型极限曲线,设计不稳定,工艺需要修改。
MMFC成形极限理论
modified maximum force criterion
MMFC是针对高应变速率成形极限理论计算模型,基于分散失稳的修正型最大主应力模型MMFC,理论基础为:当板材的应变状态达到平面应变,并在破裂发生之前,还存在附加硬化,即当应变比从1(等双拉)或-0.5(单向拉伸)转变为0(平面应变),材料还会有附加硬化发生,如上图,在拉伸试验中发生的最大应变与最小应变相比非常大时,就会发生局部颈缩(local necking)。发生局部颈缩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薄钢板内发生最大负荷(maximum force)之前的过程,这时只发生均匀的变形。达到最大负荷后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变形逐渐达到平面应变(plane strain)状态,承受额外的负荷。
MMFC算法
将和分别称为最大应变和最小应变。应变增量比的变化过程可用以下表达式来表示
将算法与所需的关系式进行总结,并给出以下流程图
首先选择用于计算成形极限曲线的屈服闭合曲线和硬化模型,并根据材料输入合适的参数。相关公式表达式在第5.13.4和第5.13.5。其次,选择初始主应力比,并从关联流动法则(associative flow rule)中求出对应的初始值。通过 While 循环逐步增加,确认的变化过程。当小于基准值时(时)中断循环,求和。利用For循环,通过对多个初始主应力比 a 重复前面的过程,可以求出成形极限曲线。
是硬化模型(hardening model)分别表示等效应力和等效应变,作为参考,在上述算法中很难用公式表达映射和映射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数值计算。
5.13.4 材料屈服曲线
von Mises屈服准则
在塑性变形时,应力位于屈服闭合曲线上,因此可以从硬化模型中求出等效应力。因此,von Mises屈服轨迹(yield locus)表现为:
MMFC模型中使用的相关公式如下
Hill 1979屈服准则
使用Hill 1979 屈服准则时,相关的公式如下所示
使用该模型需要参数 m 和 r,并通过实验求出
5.13.5硬化模型
除和外,其余均为参数,是通过实验求出的值。
Ghosh模型
Hockett-Sherby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