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刘博带你读文献(2)- LFP和NCA电芯在不同SOC状态下的安全性以及热失控后的产气研究

2月前浏览2050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刘博带你读文献专栏》的第二篇文章:作者为A.Golubkov。

 

其实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加热锂电池电芯触发热失控时,严重度是随着SOC增加而增加的。而在过充时,即使过充本身没有直接导致热失控事件,其也可能导致锂枝晶析出,进而使得电芯安全性明显下降。另外,也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电芯的不同化学体系也会带来不同的热失控安全性。


所以本作就是要把SOC(0~100%)和化学体系(NCA vs LFP)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而且本文还使用气相色谱对两种电芯热失控产气气氛的成分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我们倒推探明热失控的反应机理,评估热失控后产生气和热的影响以及开展相应的应对工作都具有很高的参考意义。


本文全是技术分析,没有吐槽。

 


 

 



 实验准备


使用的电芯:1.1Ah的LFP, 3.3Ah的NCA(都是18650),从电解液成分、电芯结构来看也比较常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设计。电解液主要成分为:DMC,EMC,EC,PC,MPC;隔膜则是PP:PE:PP的三层结构,熔点分别是159和132℃。


电芯就通过一般充电(库伦计)的方法调整SOC,在电芯表面焊接热电偶来进行温度监控,加热反应在封闭的反应器中进行。需要注意的是,≤100%SOC的充电都是在普通环境下完成的,>100%SOC的样品到达100%SOC之后的充电都是直接在封闭的反应器中进行的(因为其高危险性)。另外,为了保证更好的安全性,在过充中的电流设的也比较小。


下图是LFP和NCA的SOC vs OCV曲线。在这里,LFP的0~100%SOC对应的电压是3~3.5V(你看看LFP的这个平的充放电曲线,BMS管起来得多麻烦),而NCA的电压窗口是0~4.2V。过充到130%以上时,LFP电压上升比较快(到了5V),而NCA大概是到4.7V左右(对应143%SOC)。


所有的实验都是调整SOC到一定值然后进行加热触发,加热速率:LFP4℃/min,NCA 2℃/min。热失控后产生的气体使用气相色谱进行定量分析。加热触发环境中惰性气氛的选择(氮vs氩),作者也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的结论是大多数情况应该使用氩气,这是因为氩气的绝对量可知可调,最后可以通过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去相应推算出反应后ARC中混合气体中其它成分的绝对量,而且不太受可能的空气中的氮气进入影响,导致气体计算出错。

 

0%SOC 一直到过充时的SOC-OCV曲线:左LFP,右NCA

 

 



结果分析:NCA


 

温度

上图表可以说记录了测试得到的所有关键信息。不难看出:随SOC上升(0->100%),NCA电芯发生热失控的温度θR一直缓慢下降(160->144℃),热失控达到最高温度θM一直明显上升(200+℃->900℃)。而在我们进一步过充到100%SOC以上后,该趋势仍然没有改变,而且θR的下降在高过SOC下似乎比以前还要明显:120%SOC 时θR迅速下降到了80℃,而112%SOC时还有144℃。因此不难看出:1)过充对于电芯安全性有很大影响;2)总体来说低SOC电芯肯定会更安全。

 

失重

即Δm。趋势与以上相同:越高的SOC,热失控后失重越明显(4.4g-> 8.5g),不过大于100%后,似乎失重上升就变化不大了(20g左右)。

 

产气

从绝对量n-ideal-sum来看:几乎也是单调的随着SOC的上升不断上升(0%SOC,50mmol-> 100%SOC 273mmol),在过充后气体产量似乎也会有所增加,但是波动性较大(最高达300mmol)。


从产气成分来看:可以看出主要的气体成分是H2,CO2,CO,CH4,C2H4,C2H6。其实很多研究表明热失控出现的碳氢化合物可能会有好多种,因此把它们(即CH4,C2H4,C2H6)统一成一类其实也可以,即THC:Total Hydrocarbon)。


然后看看这些成分随着SOC的变化:低SOC下几乎所有的气体都是CO2,而随着SOC升高,H2和CO的含量会明显的升高到变成主要成分(最高时加和占七成,此时CO2只占两成),而碳氢化合物TCH占比则也会随SOC上升而缓慢提升,最高时合计能占10%左右。


小结

下面的两个图更直观,给出了不同SOC样品热失控时产气,温度等随着时间的变化。

 


NCA:越高SOC时发生热失控温度越早,产气量越大,达成的热失控最高温度也略高一些


 


NCA:产气量,气体成分,热失控开始温度,最高温度随SOC的变化

 

 



结果分析:LFP


温度

对LFP来说,随SOC上升,发生热失控的温度θR也是一直下降(195->140℃),不过该温度一直明显高于NCA,说明了该类体系明显更优的安全性(但是130%SOC时该温度也骤降到了80℃,说明即使是LFP 也不是就可以随便过充瞎折腾的。然后是热失控达到最高温度θM:在0~100%SOC阶段是随SOC上升而上升的(231->400℃),但是过充后该温度变化就没那么大了,一直是400℃左右。

 

失重

从数据来看:随SOC没什么太明显变化规律,6~7g之间。

 

产气

从绝对量n-ideal-sum来看:数据也不是太有规律,0%SOC反而气体量略多(55mmol),过充时气体总量倒没什么增长(60mmol左右)。


从产气成分来看:主要的气体成分大概也是那些,总体趋势也是低SOC下CO2为主,高SOC下CO2下降H2、CO上升,但是也有不同:低SOC下CO2占到九成,而随着SOC升高,H2占比提高比较明显,过充时最多可以占三成,但是CO含量增长明显慢于NCA,高时也只有一成。所以在过充状态下,LFP的产气成分是:CO2:H2:CO:TCH大约为5:3:1:1的样子,可见CO2含量仍然明显高于NCA,CO产量则比NCA时明显要少很多。


实际上,更高的CO2和更低的H2含量几乎必然意味着LFP热失控后产生的混合气体的可燃性/危险性要低于NCA。

 

小结

下面的两个图同样直观地给出了LFP不同SOC样品热失控时产气,温度等随着时间的变化。


LFP:与NCA类似,越高SOC时发生热失控温度越早,产气量越大,达成的热失控最高温度也略高一些

 


LFP:产气量,气体成分,热失控开始温度,最高温度随SOC的变化

 

 



反应机理推理

 

从刚才的结果大家应该也看出来了,NCA总体来说安全性低于LFP,而随着SOC的提高两种电芯的安全性都在下降,从产气结果也能看出:CO2含量不断下降,而H2,CO,THC的含量会上升,但是NCA产气的可燃气体比例明显要更高,CO2含量要更低。


这也说明了:NCA电芯热失控排出的气体也会比LFP更危险。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气体,是电芯中的哪些物质的反应导致的呢?其实大家只要大概数一下电芯里面的组分,就能知道成分太多了:各种有机物,无机物,液态固态加上产的气,然后又从低温升到高温,实际热失控时发生的反应非常复杂;加上电芯设计上的各种技巧,一些电解液微量添加剂的独门know-how,分析这些反应并不是一个容易活。


BUT,我们可以抓大放小,基于对材料性质,主要组分特性的理解去尽量梳理一些反应的主线,主要有:


1 低SOC下,电解液溶剂的分解:CO2


此时,正极负极相对稳定,因此热失控时,O2释放以及其它机制就比较少了,所以这时的CO2产生基本都是来自溶剂有机物的分解,变成更小分子的有机物以及CO2

 

 

2 高SOC 下,从正极材料分解出来的氧以及带来的连锁反应:O2, H2O, CO

这个肯定要首先说一下:三元(NCM/NCA)材料的热稳定性不太好,充电后会更差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材料不稳定-受热后容易分解释放氧,这也是导致三元系电芯安全性能更有挑战的本征性原因。以上式的NCA的最典型分解-释氧反应为例,该反应从170度开始就有可能发生,而反观LFP,其磷酸根聚阴离子的强结合力使得该材料稳定性要好很多,只有在更高温度时才会有少量的释氧。



释氧其实是个很重要的导致危险的因素。即使电芯没有内短路,它也可以与电芯内的电解液,负极的嵌锂直接发生反应(这个最为要命),从而剧烈的放热从而直接导致热失控。因此通过包覆、掺杂等方面提高正极材料热稳定性抑制其释氧是解决动力电池电芯/材料级安全性的重要技术路径。


然后这些氧会导致各种反应:


首先,负极中的嵌锂肯定与氧是可以反应的(碱金属-氧)。


然后,有机电解液会在氧的作用下进行一些复杂的反应/分解过程,经过一些不完全的燃烧/氧化反应就会生成水。


最后,各种碳系材料,隔膜,电解液有机物……在氧供应充足/不充足时都会发生相应的不同程度的氧化/燃烧反应,最简单的比如:

这就是导致高SOC下释放气体CO比较多的原因。当然,复杂多种材料体系的燃烧/氧化并不容易表征,所以在此就不一一展开了:)

 

3  高SOC下:负极的(嵌)锂金属带来的反应: H2

大家都知道,电池充电后,负极嵌入了锂,然后这些锂会和上一步中产生的水反应生成氢,这也是为什么氢产额随着SOC提高而提高。



4 所以小结一下:

下图给出了过充状态下的主要反应汇总,大家可以据此去追溯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产气来源于何处。不难看出,其实反应体系很复杂,而在这里我只是给大家拣出了几个主要的成分:H2,O2,H2O,CO,CO2,帮助大家分析其来源。对于广大的THC碳氢化合物,反应实在是太复杂了,不容易梳理。


此外大家还要注意:电池中的很多有机物(产物)在热失控/高温态下是气态,但是在室温下是液态,这也是为什么色谱探测出的THC都是些小分子,而大家几乎凭直觉就知道真正热失控气氛中的成分远比这要复杂。所以以上分析产物成分主要有几种气体+THC,只是覆盖了事故发生时实际排出气体的一部分(低分子量为主)。

过充态下NCA电芯热失控时的主要反应汇总

  

 


 

 

刘博乱弹


笔者自己也在本文中介绍了该工作的局限性,主要有:


1)反应机理比较简化,尤其考虑到多组元+室温到高温,实际发生的反应会比这复杂的多

Comment:我觉得已经很厉害了,抓大放小研究主要机理是好思路。


2)不知道能否把小电芯的热行为和产气行为直接外推给大电芯

Comment:的确,这个值得好好研究,毕竟这只是18650,跟现在动辄几十上百安时的电芯相比会有区别。是不是能把结果外推过来用,得做了实验才知道。


3)作者在这里说:SOC上升对于开始发生热失控的温度影响不是太大,过充要达到锂枝晶析出后才会导致明显的开始发生温度下降。


Comment:总体来说这个结论是可以这么推出来的,但是感觉这个论证并不是很严谨,拆开电芯/用一些电化学方法来看/鉴定析锂才是更为严谨的思路——你怎么知道过充的时候产生的气体/其它反应就一定不会是导致热失控开始温度剧烈下降的主因呢?


不过已经是一篇很牛的工作了,也希望刘博的这些解读能帮大家更好的了解电芯热失控的过程,对于正极材料体系以及SOC的影响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文末致谢

 

感谢优秀的徐大哥提供如此有价值的文献以及扎实深刻的讨论。


来源:弗雷刘
燃烧化学UM焊接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8-07
最近编辑:2月前
弗雷刘
博士 动力电池 新能源行业科普
获赞 0粉丝 1文章 10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光伏发电技术与行业的简评-读书笔记(MIT研究报告)

序本文同样成文于2015年,还在学校能源研究院工作之时。非水可再生能源中,光伏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门类之一,特斯拉在这方面布局很多,世界能源大国如中、德也在光伏布局上下了很多工夫。在过去这五年中,光伏行业的技术路线发展如同文章所述情况一样,晶硅仍是绝对主流,单晶硅PERC组件的转换效率都能达到20%了,与此同时薄膜还是只能占一些小众的领域的市场份额。不只对电动汽车感兴趣,对能源行业同样想有所学习的同学,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对于光伏中不同的技术路线的发展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光伏技术可以说是人类未来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各地都在兴建晶硅、薄膜等的项目。大家可能对各种光伏技术的情况并不是那么了解,这些技术的实际发展情况如何,占据市场份额怎么样,技术前景市场前景又是如何呢?近来我读了这本MIT出版的 The future of solar energy: An interdisciplinary MIT study, 感觉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特此分享给大家。薄膜光伏技术发展情况先上这么一段如今,薄膜只占10%的市场份额(剩下的当然就是晶硅了)。薄膜技术如果想要规模扩大,有很大问题,其中一大核心问题在于依赖稀有元素(典型之一:CIGS中的铟)。在此报告中,MIT反复建议了:应该发展基于丰度较大的元素的薄膜太阳能技术。评论:现在薄膜技术转化率不及晶硅,成本更高,而且典型代表CIGS还要用铟……铟是好东西,手机屏上的透明导电膜要用它,CIGS也要用,储量又有限,鼓吹CIGS走量的人还是先算算资源这笔账吧。题外话,锂储量怎么也比铟大吧,你看看今年电动车行业把锂矿价格给带的……还顺便祸害了做镍钴的厂家……好吧扯远了……储能技术也得足够便宜才能更好支持光伏发展实际上,新能源发电(风力与光伏为代表),都具有典型的间隙特性(intermittent),如果想要有效利用,减少弃风弃光,降低对于电网系统的冲击,并且在无(新能源)电时间还能用电的话,发展储能技术已经成为了业内的共识,可惜目前储能技术成本整体偏高,联动新能源发电在经济上的账算起来还是有点麻烦。MIT也强调,要发展低成本,可大规模应用的实用储能技术。所以有一些实验室里自娱自乐的纳米材料储能方向,还是先洗洗睡吧。动辄吹嘘几分钟充满电,可不可以真正看看外面的世界需要什么呢?晶硅+大规模发电站是主力方向建议:奖励应该重视发电量,轻投资(关键看效果啊!发不出电来有毛用,你成本高,投上一堆钱发不出电来难道有功么!)不应该给予居民户用更高的补贴(居民户用,单位面积/发电量投资明显偏高,效率低,从发电效果角度不值得更多的补贴)其实核心思想很好理解,大规模的发电站的平均建设成本低,发电效率肯定更高,补贴应该看发电效果,而不是看投入。从这一点上来看,关停什么小钢铁厂,小火电厂,把污染源从分散转向集中(比如汽油车到电动车)都是现阶段的发展大势。晶硅技术目前占有统治地位,技术接近成熟,而且在今后的几十年内都会是主流。当然了,如果能减少贵金属银电极的用量的话,晶硅光估技术有希望扩散到TW级的量。评论:替代贵金属肯定是一个有前途的方向,所以我一直认为石墨烯做做透明导电膜取代铟,做做催化取代铂挺有前途的。非要替代什么导电炭黑,几万一吨的东西,光从经济上就不划算,更不用考虑什么技术上的瓶颈了。有些问题没那么复杂,就是经济价值+工业实用两个考虑因素,外行也能轻松看懂。各种薄膜光伏的问题在哪里?嗯,人家也说了,SOME are based on scarce elements,还举了个Te的例子,惨不忍睹啊…… 不多评论了,自己看吧……嗯,作者说的很客观,薄膜技术现在成熟的硅技术面前竞争力不足,但是未来是很有希望的(降低成本)。但是这个事要多久,恐怕你我都说不清楚,至少前面作者已经说了,晶硅还要统治几十年(decades)。作者在这里又用了好长的一句话强调了,请多发展使用高丰度原料的太阳能发电材料,反正按我的理解,不包括CIGS和CdTe。注意几个用词:prohibitvely, poor candidates for large-scale deployment.总之用到这俩哥(Te和In)想规模化是大问题,人家都建议了,研发什么的都要少支持。算算经济账:户用光伏不乐观,薄膜光伏GaAs看着高端,挑战不小嗯,户用太阳能的经济账,不那么乐观。GaAs是一种牛比的实验室技术,转化率高,但是量产的事还没证明呢。估计问题很多,另外成本也要关注,所以对于新技术,不要盲目乐观,理性对待是关键。基于III-V多结的电池,比如以上那几种元素的组合,用作太空中很不错,因为温度敏感性低,高的辐射抵抗,效率高,但是问题在于制备工艺复杂,成本太高,想大规模铺开用作地面电站嘛………………薄膜效率还是低于晶硅,这一条就够麻烦的呢,未来有前景是好,问题是我要你现在给我发电挣钱呀!!!!!工业化是硬道理千万不要觉得搞工程,扩产特别简单,只要加大投入几天就能搞出来,典型的大跃进思维,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不扎实积累,中国工业进步无望。结语有些技术有潜力,但是其有无工业化可能,时间多长,是否受到原料成本储量的制约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无脑吹嘘XX是未来,XX要革命,XX要颠覆,都是不负责任的胡吹海捧和造势,不利于我们真正了解一个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光伏也不是我的本行,所以摘抄了以上内容,现炒现买,欢迎业内专家前来讨论和指点。精选评论来源:弗雷刘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