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cst 查看 增益/轴比 vs 频率

1月前浏览2286

查看 增益/轴比vs频率

  1. 完成模型、激励端口等等设置之后

    1. macros-->solver-->monitors and probes-->broadband field monitors

    2. 设置farfield/rcs 频点,下面以0.6GHz为步进间隔为例,仿真完成以后可以看到远场结果

    3. 大概浏览下axial ratio的3d结果,查看辐射方向轴比是否满足预期

    4. 点击farfield result

    5. 选择max gain over frequency

    6. 按图设置参数(目的就是在3d范围内,用最小轴比值绘制vs频率的曲线),点击ok。(注意plot mode默认设置就好)

    7. 选中需要计算的模板,点击evaluate

    8. 观察轴比vs频率的曲线图

cst帮助文档--关于轴比

SetPlotMode specifies the mode for the farfield plot. GetPlotMode returns the currently set plot mode.

plotMode can have one of the following values:

"directivity"

The directivity is plotted in the farfield plot.

"gain"

The gain is plotted in the farfield plot.

"realized gain"

The realized gain is plotted in the farfield plot.

"efield"

The electric field is plotted in the farfield plot.

"epattern"

The electric field pattern is plotted in the farfield plot.

"hfield"

The magnetic field is plotted in the farfield plot.

"pfield"

The power flow is plotted in the farfield plot.

"rcs"

The radar cross section (square meters) is plotted in the farfield plot.

"rcsunits"

The radar cross section (project length units squared)  is plotted in the farfield plot.

"rcssw"

The radar cross section (square wavelength)  is plotted in the farfield plot.

SelectComponent ( enum fieldComponent )

Changes the currently plotted field component. fieldComponent specifies the desired component as it appears in the tree/ribbon, e.g., "Abs", "Phi/Theta", "Axial Ratio", ...

SetInverseAxialRatio ( bool bFlag )

If activated the inverse IEEE axial ratio is plotted.

farfield result中如果没有直接的模板,可以选择相近的进行设置。

来源:灵境地平线
ACTMAGNETUMCSTElectric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8-04
最近编辑:1月前
周末--电磁仿真
博士 微波电磁波
获赞 20粉丝 7文章 15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IEEE AWPL初次投稿经验整理

首次投稿首先登陆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awpl,然后Author–>StartNewSubmission,之后就可以开始填写和上传相关内容了(首次介绍的比较详细些)。Step1:Type,Titile,&Abstract这一步填写内容很简单,按照论文信息来填写就可以了。Step2:FileUpload为了后续进程的方便,一开始的时候就在官网上下载了Latex模板(也可以下载word模板)。上传的文件包含以下内容:论文的PDF文件;作者简介(Authorbios)作者照片和论文中的图片(每张图片都是单独分开上传的,并标注了图片标题)ps:图片上传之前可以通过GRAPHICSANALYZER验证图片格式是否规范。Step3:Attributes这一步需要选择论文的关键词、主题分类以及填写手稿的关键词。Step4:Authors&Institutions这一步需要按照顺序填写论文所有作者的个人信息以及工作单位。以及作者排序。没有注册过的作者可以创建一个账号。Step5:Reviewers如果没有不想遇到的审稿人,这个直接跳过就可以了。Step6:Details&Comments这步主要需要注意上传一个CoverLetter和填选论文的基金号,CoverLetter主要是说明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创新点,然后其他的信息根据你的情况填写。Step7:Review&Subimt最后预览并检查以上的所有内容,确认无误后提交。提交成功之后每位作者都会收到告知投稿成功的邮件。之后的两三天要注意查看论文状态,然后耐心等待返回审稿意见了。第二次投稿时隔一个月左右,等到了审稿意见。三个审稿人中有两个审稿人同意接受,但需要细微的修改,有一个审稿人拒绝接受,然后建议重新修改过后再重新提交,提出的修改意见比较多。之后就开启了漫长的修改过程。。。按照审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见依次对论文做出修改,并将修改内容以高亮的方式突出显示,同时根据给出的回答模板对每一问题做出回答和解释。完成所以的修改之后,再一次投稿!依然按照首次投稿的流程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不同的是Step2中上传的文件中要包含以下几个文件:修改后的论文稿件(无高亮的)修改后含高亮突出修改内容的论文稿件回答审稿意见的文档(Response-to-Reviewers)作者简介作者照片和论文中的图片2、然后按照Step6中的要求上传代码(如果有的话)。提交终稿第二次成功提交稿件之后,经过半个月左右被告知稿件被接受,并要求按照审稿人提出的意见修改之后提交终稿。这次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后不用做突出显示,而且提交流程和之前有所不同,只需上传最终要提交的文件即可,因为其他之前填过的内容还在,不需要再重新填写。终稿要提交的文件包含以下几个文件:ManuscriptinMSWordorLaTex(源文件打包上传)以"FINALArticle.pdf"命名的论文终稿作者简介(以word形式,包含照片)如果打包的源文件中不包含图片和照片,则需要单独上传图形概要(GraphicalAbstract),能够简明的显示和突出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的图片能够对图片概要进行说明的word文件,围绕图片内容进行简要的概括总结,文字个数为50~60个最佳注:提交前最好确认一下所有作者是否已经ORCID关联该论文,需要每位作者注册IEEE账户和ORCID账户TransferCopyright确认无误后提交,会直接弹出IEEEPublicationAgreement页面,认真阅读并按照要求操作后,在最后一步点击Done就完成了。之后可以返回提交页面选择TransferCopyright检查是否发送成功。SubmitYourIEEEArticleProcessingCharge(s)交稿费时,需要注册RightsLink账户,然后进行稿费提交。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样稿回复针对样稿中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直接在收到的PDF版proof上面以批注的形式回答,也可以单独新建一个word文档对问题做出答复。完成问题回复后提交时,需要登录IEEEAuthorGateway(https://authorgateway.ieee.org)进行上传回复附件(也可以给编辑附言(可选)),好像只有一次上传机会。之后便会到IEEEXplorePublicationAlert了。大部分转载自csdn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someoneE/java/article/details/105597069来源:灵境地平线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