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机械经验】非标机械设计:轴向&径向的介绍

3月前浏览3244
  不管是上学还是出来工作,也老是听到一些什么径向负载,轴向负载,周向固定等;
所以今天就来介绍一下这些名称,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好的运用;    

1.径向/轴向定义解释:    

轴向通常是针对圆柱体类物体而言,就是圆柱体旋转中心轴的方向,即与中心轴共同的方向;    
圆柱体端面圆的半径或直游尘径方向,径向与轴向空间垂直;    
来了上图认真看:
   

2.径向/轴向刚度介绍:    
径向刚度:主轴或轴承、丝杠等刚性零部件在径向产生单位变形所需的力;    
轴向刚度:理解为机械零件和构件在沿轴中心线方向上抵抗变形的能力,主要指抵抗拉压变形的能力;    
3.径向/轴向负荷介绍:
   
轴向负载:与轴线平行的方向    
径向负荷: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与直径的方向相同)    
联合负荷:在径向方向及轴向方向同时作用于轴承上的负荷    
案例介绍:    
电机的皮带轮拉着皮带,则电机受径向负载;    
车床夹着工件钻大孔,则车床主轴受轴向负载;    

4.周向/轴向固定:

保证轴上的轮、齿轮、链轮、带轮、轴承等部件能够与轴一起同步转动,防止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发生相对滑动或转动;    

4.1周向固定,是轴上的轮与轴共同转动;    
平键适用于对中性好、定心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    
花键则适用于对中性要求高、载荷大或需要多次拆装的场合;    
   
还有其他一些周向固定的方法,例如销连接、过盈配合;    
案例介绍:    
利用键连接,轴上的轮被周向固定,只能随同轴一起转动;    

4.2轴向固定:是轴上的轮在轴向上必须有固定的位置,防止其发生轴向移动或滑动的重要措施;    
  1. 轴肩与轴环固定:利用轴肩或轴环作为支撑面,将零件的一端靠紧在轴肩或轴环上,从而限制其在轴向上的移动。这种固定方式简单可靠,能够承受较大的轴向力。
  2. 紧固件固定:使用螺母、螺栓等紧固件将零件与轴紧密连接在一起。通过调整紧固件的松紧程度,可以控制零件在轴向上的位置。这种固定方式适用于需要频繁拆卸和安装的场合。
  3. 圆锥面定位与固定:利用圆锥面的特性,使轴和轮毂间无径向间隙,装拆较方便,能承受冲击载荷。这种固定方式适用于轴上两零件间的定位和固定,但需要注意其同轴度高但轴向定位可能不准确的特点。
  4. 轴端挡板定位与固定:适用于心轴的轴端定位和固定,但只能承受较小的轴向力。
  5. 弹性挡圈固定:为防止零件偶然轴向移动时采用,可以承受较小的轴向力。

5.轴向力/径向力的介绍:    
5.1 轴向力:    
  • 定义:轴向力是指沿着某个轴(通常是旋转轴或结构的主要轴线)的方向施加的力。这种力通常导致物体沿着轴线方向发生运动或变形;
  • 例子:当拉一个圆柱使其纵向拉长时,施加在圆柱两端的力就是轴向拉力。这种力使圆柱沿着其长度方向发生伸长。另外,像螺丝、螺栓或钻杆在工作时受到的力也主要是轴向力;
         
5.2 径向力:    
  • 定义:径向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其方向垂直于通过该点的轴线的力。这种力通常导致物体在垂直于轴线的方向上发生运动或变形;
  • 例子:在电动机使用皮带轮输出动力时,电机轴受到的力主要是径向力。这是因为皮带在旋转时,对轴产生的力是垂直于轴线的,试图使轴发生弯曲或偏离其原始位置;
  • 像轮胎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或轴承在旋转时受到的压力,也都可以视为径向力。
   

   
机械设计的内容讲解到此结束,留言功能已开通,欢迎各位进行补充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仅供学习,交流所用,未找到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

来源:非标机械专栏

电机控制螺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7-13
最近编辑:3月前
非标机械专栏
签名征集中
获赞 173粉丝 48文章 116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机械经验】为什么有的员工干一点活就要拍照,发到公司的工作群里?

员工干点活就要拍照发群里,很多公司都出现这样的现象。不仅如此,凡事与工作有关的信息,哪怕打扫个卫生,领导就在身边,也要到群里请示。一切的工作,都要在群里体现出来。这不是正常现象,但有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公司的原因1.很多公司,具有特别强的监控意识。老板对高层不放心,高层对中层不放心,中层对基层不放心,小主管对最底层的普通员工也不放心。有工作一定要汇报,没工作也要让领导知道你在干什么。公司的摄像头、局域网、网络签到等手段无处不在,现代化仪器以及领导的监督都已经做到了极致。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在领导的掌控之中,做了一点事,即使你自己不说,也会有人打小报告给领导。危机感与工作的被动充斥在每一个员工的思维和行动上。为了自保,为了多一些安全感,为了领导不要有事没事的找自己“谈话”,为了不让别人说闲话,必须让自己的所有言行曝光在所有人的眼皮底下。2.公司的文化也有很大原因。老板的性格与价值取向是不同的,有的老板好大喜功,喜欢听别人奉承,喜欢听好听的话。善于阿谀的员工有好日子过,能够得到提拔和重用,工资提的快;不善于表现和讨人欢心的员工会被冷落,没有提升的机会,即使再能干也无济于事,不但得不到重用,还很容易成为别人的替罪羊。扭曲的价值导向使得大家都不愿意做老黄牛,都愿意把工作坐在面子上。背后可能什么都不干,但只要自己做的能够让上级看到,就不会有问题。3.片面的管理导致的奇葩现象有些公司,提倡无纸化办公。为了提升所谓的“工作效率”,要求大家所有工作在群里进行请示和汇报,而且将这些要求形成冠冕堂皇的制度,每一条每一款都附带上相应的奖惩措施,比如没发工作信息或者忘记发照片、没有在群里请示一次性发红包X元,等等。 表面上活跃了气氛,实际上扭曲了文化,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使得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到了“表现”上,疏忽了真正问题的解决和高效工作方式的追求。什么样的公司造就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什么样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员工时不时往群里发工作照,与企业的环境要求密不可分。员工个人的原因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默默无闻,真抓实干,有的人夸夸其谈却疏于实际工作。1.存在一些这样的员工,为了彰显自己的工作、得到上司的肯定和赏识,丁点大的事都要发在群里。不但这样,群里有任何风除草动,第一个有大的响应的也是他。不把精力放在实际工作上,只把行动放在领导和众人的眼皮底下。这种员工,大有人在。2.还有一些员工有心理阴影或者平时与他人相处的一般,担心自己被别人说坏话,对自己不利。为了自保,主动将自己的所有行动曝光出去,以便堵住他人的嘴,等到领导检查或者质问的时候有反驳的依据。这种主动防御的心里,在部分员工的心里存在。是一种职业观的扭曲。 3.员工个人不断在群里发各种工作照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个人习惯。原来在其他单位一直这么做,把这种习惯带到了 这家企业;或者自己生活中就是这个样子,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点点滴滴,工作也被这种习惯同化,形成了时不时发照片的现象。 这种行为不能说不好,但也不一定是好现象。如果我们一刀切,把这种现象都归结到不好,是不理性的;但是如果说这是一种好现象,也不现实。1.这种行为好的一面无疑,这种行为让大家的工作都曝光在大家的眼皮底下,增加了工作的真实感和透明度。便于我们了解每个人的真实工作情况,减少了沟通的障碍和时间。本来要去主动了解的事情,在群里及很容看到了。而且,有问题的话,直接在群里问就行,答复也比较快。一定程度上却是是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中的猜疑和误会。毕竟是工作群,发工作照是正常的。2.这种行为不好的一面人的工作分为两类,一类需要平心静气,慢工出细活;另一类,直截了当,很快就可以完成。如果需要谨慎稳重,扎扎实实开展的工作,时不时发个招聘显摆一下,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心态,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另外,大家都集中精力做表面文章,就没有人愿意在背后做默默无闻的工作了。公司的大局怎么办,公司的效能提升怎么办?因小失大也不是什么好事。作为员工应有的心态我们在公司上班,除了要好好工作,不断给公司创造效益以外,还要虚心认真的从工作中学习,从他人身上学习,以便在知识和技能上有真正的成长。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抱定三种态度:1.尊重别人的工作和行为不管别人时不时经常发照片或者发展片的目的是什么,起码没有什么直接的破坏作用,也无损于个人的利益。我们本着尊重和学习的态度,冷静理智的旁观即可。反复琢磨,不断推敲其中的原因不值得,也没有必要。而且这种好奇心也不是什么值得推崇的行为。2.做好自己的事情 别人怎么样我们管不了,也不用管,但是我们自己的工作不能耽误。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自己工作技能的提升,视野的开拓和效率的改变上。自己的成长和自己工作绩效的表现才是重点,离开个人目标和任务,其他的意义不大。3.冷静理智的看待这一行为或许公司的员工都这样,那你也可以这样,否则无法适应公司的环境;可能很多人对这种行为说长道短,那就让他们说去吧。不把重心放在工作上,老谈论别人的是非不是好的习惯;另外,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相信自己理智的判断。作为职场人,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轨道,也有自己的工作习惯。一切还要以公司的管理规范和规则为主,无论这种行为对与错,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可以干预一下;自己职责范围以外的事情,就交给相关人员考虑和处理吧。忙好我们自己手头的事情就足够了。 机械设计的内容讲解到此结束,留言功能已开通,欢迎各位进行补充。 -End-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仅供学习,交流所用,未找到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 来源:非标机械专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