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海南地区某普通路堑边坡处治方案设计

10天前浏览730

    每年的5月份就进入到海南地区的雨季,海南地区的雨季具有频发性和高降雨强度特点,基本一个月中就有20天的雨期,且一半的时间降雨强度均可算作暴雨。以儋州为例,查询相关气象情况如下(ps:在我们工程设计中降雨期及雨强也是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大家如果找不到相关资料,推荐大家在此网站上进行查询,虽然是国外的资料,但是特别全,足够我们使用https://www.worldweatheronline.com/)

      由于雨期原因,一些设计坡率较缓且本身符合规范要求的边坡发生了开裂破坏情况,不仅局限于高边坡,在普通边坡中也会遇到,施工时已经按照设计要求开挖一级支护一级,但由于雨期与岩土体本身性质使然,边坡仍然会发生变形开裂,根据现场挖探情况,本边坡岩土体为均质全风化泥质砂岩,黏土含量高,岩层破碎,由于二级边坡坡顶已出现拉张裂缝,且两侧剪切裂缝已基本贯通,现场已安排做反压坡脚处理,目前没有再进一步发生变形破坏。该边坡及防护于半年前完成,原设计坡率一二级边坡均为1:1.25,期间未发现任何变形,自5月份进入雨季以来,由于多日的强降雨导致岩土体抗剪强度下降从而导致变形破坏。

      注:从以上分析来看,半年建成未有任何变形痕迹,施工中并有位移桩监测,但5月1日进入雨季以来大约20天时间,二级边坡顶部发生拉张裂缝,这说明天然工况下是没问题的,暴雨工况时岩土体受到雨水浸入,岩层本身破碎,黏土含量高,无明显层理,本边坡可看做是类土质边坡暴雨工况下抗剪强度下降、节理裂隙发育贯通形成的潜在圆弧滑动面(图中f),坡顶的剪入口验证了此种模式。

    根据边坡情况,上部坡顶有两颗古树不能移,多余占地方案不能考虑,同时现场让挖机对坡脚平台进行开挖2m,发现坑内全部为全风化泥质砂岩层,承载力低且软弱,初拟比选方案中曾考虑6m高路堑墙进行下级边坡支挡(面坡1:0.2),然后上部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放缓坡率或设置分级宽平台(6m)后原设计坡率考虑锚杆框架支挡,但由于基底实际情况,由于长时间墙背的土体向下挤压可能会发生挡墙坐船破坏,且该位置较为特殊,圬工量大美观性也有折扣,因此最终建议边坡处治方案为:保持原设计坡率1:1.25不变,一级边坡与二级边坡分别采用锚杆与锚索框架梁进行加固,同时一级边坡设置一排仰斜式排水孔,保证潜在滑动面可及时排出坡内水。

2、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边坡稳定性评价遵循“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定量计算为手段”的原则,根据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确定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并结合高等级公路工程建设经验,公路边坡为规则坡形边坡,可看做二维平面应变问题,建立二维边坡模型采用极限平衡法分析其稳定性。根据本项目挖方岩土层特点,并需要根据下滑力进行锚杆(索)的锚固力设计,建议采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7.2.2中推荐的不平衡推力法(传递系数法显示解)作为主计算方法,滑动面自动搜索时采用力矩与剪力均平衡的摩根斯坦法配合使用,同时为了体现边坡坡脚应力集中等特点,更为综合的评价边坡稳定性,采用数值模拟法进行校核,分析边坡的应力应变分布,合理确定填挖方边坡的坡率及加固方案。  

3、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流程  

(1)分析工况

边坡稳定性分析工况根据项目特点及边坡基本特征,共分为2组计算工况。天然工况下的稳定性,考虑天然自重+地下水位的组合,无地下水时考虑天然自重情况下的稳定性。暴雨工况下的稳定性及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根据路基规范3.6.11条条文说明要求作为校核工况,对暴雨工况下边坡采用地勘报告提供的饱和抗剪强度进行计算。其中路基安全系数取值遵循以下原则:

①与结构重要性及破坏后修复的难易程度相适应,主要考虑与公路等级相联系;

②与采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相匹配;

③在本工程中,由于瞬时强降雨是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非正常工况与正常工况均应控制设计。

(2)典型断面的选取

①该典型断面与前后断面相似,并可作为最不利断面或者可以代表其他断面;

②该断面原则上为挖方高度最高,先前破坏变形最大的断面。

(3)边坡安全系数判别标准

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安全系数值参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2015)等规范的要求,结合边坡稳定性分析既有经验综合确定。具体确定过程如下:

①稳定分析的工况、内容

本次边坡稳定性计算考虑以下两种工况:

A.正常工况:边坡处于天然状态下的工况。

B.非正常工况Ⅰ:边坡处于暴雨或连续降雨下的工况。

C.由于项目区地震烈度低,不考虑地震工况下的拟静力法计算。

②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综合考虑且根据现场的宏观判断,路堑挖方边坡按照正常工况下稳定安全系数大于1.30、非正常工况Ⅰ稳定安全系数大于1.20进行控制。

(4)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选取

分析边坡稳定性时主要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有密度、黏聚力、内摩擦角,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岩土体抗剪强度取值宜根据室内试验资料、监测成果反分析、极限平衡反算值、工程地质类比和当地经验综合确定分析。

本边坡岩土体抗剪强度结合详勘报告、岩土抗剪强度经验值及反分析法综合获取,反分析稳定系数选取具体为暴雨工况下稳定系数为1.0,天然工况下稳定系数为1.15。具体反分析公式及物理力学参数选取如下:

由于边坡模型后续稳定性验算将采用极限平衡法+有限元法校核的联合方法,因此考虑尺寸效应对边坡模型进行尺寸效应延伸,坡脚至下边界尺寸U不小于H,右边界至坡顶边界尺寸R不小于2H,左边界至坡脚边界尺寸L应小于1H。

4边坡处治后稳定性验算  

(1)采用设计坡率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设计坡形为一级边坡1:1.25,8m分级,二级边坡1:1.25一坡到顶,最不利断面二级坡高为2m。一二级边坡交界处设置2m平台,其中已有裂缝用水泥浆做填缝处理。  

      根据计算结果,最不利滑动面为一、二级边坡一同整体滑动,这与边坡现状滑动趋势一致,并考虑了边坡整体失稳时后缘的拉张裂缝应位于坡顶后方,这与本标段附近高边坡后续暴雨后进一步变形趋势吻合。天然工况下稳定系数为1.14,剩余下滑力为199.38KN/m,剩余下滑力倾角为-0.12°,二级边坡单级区域稳定系数为1.00,剩余下滑力249.85KN/m,剩余下滑力倾角为0.90°,二、三级边坡单级区域稳定系数均满足设计要求,因此不再列出,采用有限元进行校核天然工况,计算结果为稳定系数Fs=1.157,相较极限平衡法稍大,基本一致。  

(2)加固后高边坡稳定性分析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及稳定性试算综合确定预应力锚杆设计锚固力不小于300KN/m,全粘结锚杆(非预应力锚杆)设计锚固力不小于120KN/m。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表,结合潜在滑动面深度,一级边坡采用非预应力锚杆即全粘结锚杆,长度均为12m;二级坡预应力锚索最短自由段长度为10m,锚固段长度取9.99m,每处锚索锚固体为6束钢绞线,其中2束为1单元,共3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自由段长度为10m,锚固段长度为3.33m,第二单元自由段长度为13.33m,锚固段长度为3.33m,第三单元自由段长度为16.66m,锚固段长度为3.33m。  

     经计算,加固后高边坡正常工况下稳定系数为1.40>1.30,暴雨工况下稳定系数为1.25>1.20,满足设计要求。  

5、边坡处治结论  

    在原设计坡率基础上,对一级坡采用12m长锚杆框架梁防护,二级边坡施打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框架梁,起到固脚强腰作用。

经反分析计算,得到变形体在天然工况及连续暴雨工况下的物理力学参数,加固设计后天然工况下稳定系数为1.40>1.30,暴雨工况下稳定系数为1.25>1.20,满足设计要求。

结合潜在滑动面深度,一级边坡采用非预应力锚杆即全粘结锚杆,长度均为12m;二级坡预应力锚索最短自由段长度为10m,锚固段长度取9.99m,每处锚索锚固体为6束钢绞线,其中2束为1单元,共3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自由段长度为10m,锚固段长度为3.33m,第二单元自由段长度为13.33m,锚固段长度为3.33m,第三单元自由段长度为16.66m,锚固段长度为3.33m。

预应力锚杆设计锚固力不小于300KN/m,全粘结锚杆(非预应力锚杆)设计锚固力不小于120KN/m。

平台处均应设置平台排水沟,同时对一级边坡搭配设置仰斜式排水孔,以保证边坡排水顺畅。  

来源:博强路基路面设计
建筑岩土控制试验气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6-16
最近编辑:10天前
博强路基路面
硕士 | 公路路基路面... 抬头看路,低头做事
获赞 84粉丝 251文章 32课程 5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