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产品应用于各行各业,结构设计的内容和要求也是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各行业机械结构设计还是有相同的共性部分。
机械设计的最终结果是以一定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的,按所设计的结构进行加工、装配,制造成最终的产品。
所以,机械结构设计应满足作为产品的多方面要求,基本要求有功能、可靠性、工艺性、经济性和外观造型等方面。
此外,还应改善零件的受力,提高强度、刚度、精度和寿命。
因此,机械结构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工作。
如果结构设计的错误或不合理,可能造成零部件不应有的失效,使机器达不到设计精度的要求,给装配和维修带来极大的不方便。
机械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如下八大结构设计准则。
产品的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预定的功能要求,因此实现预期功能的设计准则是结构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
要满足功能要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功能:结构设计是要根据其在机器中的功能和与其他零部件相互的连接关系,确定参数尺寸和结构形状。
零部件主要的功能有承受载荷、传递运动和动力,以及保证或保持有关零件或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或运动轨迹等。
设计的结构应能满足从机器整体考虑对它的功能要求。
(2)功能合理的分配:产品设计时,根据具体情况,通常有必要将任务进行合理的分配,即将一个功能分解为多个分功能。
每个分功能都要有确定的结构承担,各部分结构之间应具有合理、协调的联系,以达到总功能的实现。
多结构零件承担同一功能可以减轻零件负担,延长使用寿命。
V型带截面的结构是任务合理分配的一个例子。
纤维绳用来承受拉力;橡胶填充层承受带弯曲时的拉伸和压缩;包布层与带轮轮槽作用,产生传动所需的摩擦力。
例如,若只靠螺栓预紧产生的摩擦力来承受横向载荷时,会使螺栓的尺寸过大,可增加抗剪元件,如销、套筒和键等,以分担横向载荷来解决这一问题。
(3)功能集中:为了简化机械产品的结构,降低加工成本,便于安装,在某些情况下,可由一个零件或部件承担多个功能。
功能集中会使零件的形状更加复杂,但要有度,否则反而影响加工工艺、增加加工成本,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 等强度准则:零件截面尺寸的变化应与其内应力变化相适应,使各截面的强度相等。
按等强度原理设计的结构,材料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减轻了重量、降低成本。如悬臂支架、阶梯轴的设计等。
(2) 合理力流结构:为了直观地表示力在机械构件中怎样传递的状态,将力看作犹如水在构件中流动,这些力线汇成力流。
表示这个力的流动在结构设计考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力流在构件中不会中断,任何一条力线都不会突然消失,必然是从一处传入,从另一处传出。
力流的另一个特性是它倾向于沿最短的路线传递,从而在最短路线附近力流密集,形成高应力区。
其它部位力流稀疏,甚至没有力流通过,从应力角度上讲,材料未能充分利用。
因此,若为了提高构件的刚度,应该尽可能按力流最短路线来设计零件的形状,减少承载区域,从而累积变形越小,提高了整个构件的刚度,使材料得到充分利用。
(3) 减小应力集中结构:当力流方向急剧转折时,力流在转折处会过于密集,从而引起应力集中,设计中应在结构上采取措施,使力流转向平缓。
应力集中是影响零件疲劳强度的重要因素。
结构设计时,应尽量避免或减小应力集中。
其方法在相应的章节会作介绍,如增大过度圆角、采用卸载结构等。
(4) 使载荷平衡结构:在机器工作时,常产生一些无用的力,如惯性力、斜齿轮轴向力等,这些力不但增加了轴和轴衬等零件的负荷,降低其精度和寿命,同时也降低了机器的传动效率。
所谓载荷平衡就是指采取结构措施部分或全部平衡无用力,以减轻或消除其不良的影响。
这些结构措施主要采用平衡元件、对称布置等。
为保证零件在使用期限内正常地实现其功能,必须使其具有足够的刚度。
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功能的实现,使产品达到要求的性能。
但是,结构设计的结果对产品零部件的生产成本及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应力求使产品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
所谓好的加工工艺指的是零部件的结构易于加工制造,任何一种加工方法都有可能不能制造某些结构的零部件,或生产成本很高,或质量受到影响。
因此,对于设计者认识一种加工方法的特点非常重要,以便在设计结构时尽可能的扬长避短。
实际中,零部件结构工艺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生产批量的大小会影响坯件的生成方法;生产设备的条件可能会限制工件的尺寸;此外,造型、精度、热处理、成本等方面都有可能对零部件结构的工艺性有制约作用。
因此,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对工艺性的影响。
装配是产品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工序,零部件的结构对装配的质量、成本有直接的影响。
有关装配的结构设计准则简述如下:
(1)合理划分装配单元:整机应能分解成若干可单独装配的单元(部件或组件),以实现平行且专业化的装配作业,缩短装配周期,并且便于逐级技术检验和维修。
(2)使零部件得到正确安装:保证零件准确的定位、避免双重配合、防止装配错误。
(3)使零部件便于装配和拆卸:结构设计中,应保证有足够的装配空间,如扳手空间;避免过长配合以免增加装配难度,使配合面擦伤,如有些阶梯轴的设计;为便于拆卸零件,应给出安放拆卸工具的位置,如轴承的拆卸。
(1) 产品的配置应根据其故障率的高低、维修的难易、尺寸和质量的大小以及安装特点等统筹安排,凡需要维修的零件部件,都应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对故障率高而又需要经常维修的部位及应急开关,应提供最佳的可达性。
(2) 产品特别是易损件、常拆件和附加设备的拆装要简便,拆装时零部件进出的路线最好是直线或平缓的曲线。
(3) 产品的检查点、测试点等系统的维护点,都应布置在便于接近的位置上。
(4) 需要维修和拆装的产品,其周围要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5) 维修时一般应能看见内部的操作,其通道除了能容纳维修人员的手或臂外,还应留有供观察的适当间隙。
产品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要求,而且还应考虑产品造型的美学价值,使之对人产生吸引力。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60%的决定取决于第一印象。
技术产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在买方市场的时代,为产品设计一个能吸引顾客的外观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要求;同时造型美观的产品可使操作者减少因精力疲惫而产生的误操作。
外观设计包括三个方面:造型、颜色和表面处理。
考虑造型时,应注意尺寸比例协调、形状简单统一以及色彩、图案的支持和点缀。
单色只使用于小构件。
大的特别是运动构件如果只用一种颜色就会显得单调无层次,一个小小的附加色块会使整个色调活跃起来。
在多个颜色并存的情况下,应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底色,和底色相对应的颜色叫对比色。
但在一个产品上,不同色调的数量不宜太多,太多的色彩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舒服的色彩大约位于从浅黄、绿黄到棕的区域。
这个趋势是渐暖,正黄正绿往往显得不舒服;强烈的灰色调显得压抑。
对于冷环境应用暖色,如黄、橙黄和红。
对于热环境用冷色,如浅蓝。
所有颜色都应淡化。
另外,通过一定的色彩配置可使产品显得安全、稳固。将形状变化小的、面积较大的平面配置浅色,而将运动、活跃轮廓的元件配置深色;深色应安置于机械的下部,浅色置于上部。
设计时应简化产品及维修操作:
(1)设计时,要对产品功能进行分析权衡,合并相同或相似功能,消除不必要的功能,以简化产品和维修操作。
(2)设计时,应在满足规定功能要求的条件下,使其构造简单,尽可能减少产品层次和组成单元的数量,并简化零件的形状。
(3)产品应尽量设计简便而可靠的调整机构,以便于排除因磨损或飘移等原因引起的常见故障。
对易发生局部耗损的贵重件,应设计成可调整或可拆卸的组合件,以便于局部更换或修复。避免或减少互相牵连的反复调校。
(4)要合理安排各组成部分的位置,减少连接件、固定件、使其检测、换件等维修操作简单方便,尽可能做到在维修任一部分时,不拆卸、不移动或少拆卸、少移动其他部分,以降低对维修人员技能水平的要求和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