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吕德斯带形成机理、表现特征与解决措施

22天前浏览89

吕德斯带定义

吕德斯带(Lüders bands / slip bands)是金属学上的概念,特指在退火的低碳钢薄板在冲压加工时,由于局部的突然屈服产生不均匀变形,而在钢板表面产生条带状皱褶的一种现象。

吕德斯带通常发生在低碳钢或某些铝合金(5系)中。它表现为在材料表面形成一系列与拉伸轴向大致呈45°角的条带状皱褶。这些条纹在应力达到上屈服点时开始显露,而当应力下降到下屈服点时,它们即沿着试样长度扩展开来.在拉伸时,试样表面出现的与拉伸轴呈45°角的粗糙不平的皱纹。

如上图所示,从A点到B点称为屈服降落现象,并在几乎恒定的应力状态下,发生不均匀的塑性变形,即发生吕德斯带现象,并逐渐扩展至整个试样的长度,然后进入均匀的塑性变形阶段。

吕德斯带的机理

吕德斯带的形成与位错运动密切相关。在低碳钢中,位错被碳、氮等间隙原子钉扎,形成科特雷尔气团。在塑性变形时,位错必须挣脱气团的钉扎才能移动,需要加大外力才能引起屈服,从而出现了上屈服点;当位错挣脱气团的钉扎就可在较小应力下运动,从而出现下屈服点,即在一个低应力水平(下屈服点)下继续变形.

吕德斯带的典型特征

吕德斯带是金属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一种微观结构现象,它通常表现出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 位置特征:吕德斯带通常出现在金属材料的缩口部位,尤其是在一次口部退火后,斜肩附近的区域变形量很小,这是吕德斯带产生的条件之一。

  • 形态特征:吕德斯带在显微镜下呈现为一系列平行的线条,这些线条代表了位错在金属内部的运动路径。这些线条通常沿着特定的晶面分布,显示出金属的变形织构。

  • 力学特征:吕德斯带的形成与金属的屈服效应有关。当金属变形量达到屈服延伸范围时,金属表面会出现粗糙不平、变形不均的痕迹。这种现象在吕德斯带中尤为明显,因为位错在这里被迫改变运动方向,导致局部应力集中。

解决方案

为了预防和控制吕德斯带的产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优化退火工艺:吕德斯带经常发生在金属材料经过退火处理后,尤其是在低碳钢材料中较为常见。退火处理是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旨在改善金属的微观结构和机械性能,但不当的退火工艺可能导致吕德斯带的产生。为了减少吕德斯带的产生,可以通过调整退火工艺的几个关键参数来实现。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 控制退火温度:在退火温度较高的前提下,可以减少引入基体内部的位错密度,即相对减少被钉扎的位错数量。同时,高温可以保证在极短保温时间内使得晶粒得到充分长大,在后续变形过程中,大小晶粒的变形不同步有利于屈服平台的缩短甚至消失,从而消除吕德斯带。

    • 优化保温时间:选择适当的保温时间对于减少吕德斯带的产生至关重要。过长的保温时间可能导致过度的晶粒生长,而过短的保温时间则可能导致晶粒未能充分长大,两者都不利于消除吕德斯带。因此,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确保晶粒能够在不产生过多位错的情况下充分长大。

    • 快速冷却:在退火处理结束后,迅速将材料冷却至室温可以减少位错的重新形成和移动,有助于保持晶粒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吕德斯带的产生。

    • 减少位错数量:通过高温超短时退火工艺,可以减少基体内部被钉扎的位错数量,并缩短屈服平台,以消除5XXX系铝合金冲压成形过程中产生的A型吕德斯带。

  • 调整加工工艺:降低末次拉伸的口部加工率,取消一次口部退火工序,压底工序完成后直接进行缩口,使容器斜肩部位处于连续两次冷加工硬化状态,这样,缩口时变形部位无屈服现象,可杜绝吕德斯带的产生.

  • 改进原材料的浇铸工艺:通过采用真空浇铸技术,对钢液进行脱气处理,以减少钢中气体含量,使钢液更纯净、组织更致密,从而提高钢液质量。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直接选用无间隙原子钢(IF钢)作为原材料,可杜绝吕德斯带的产生.

  • 取消二次口部退火工序:在产品技术要求允许的情况下,取消二次口部退火工序,可有效地预防成品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吕德斯带,若成品能在时效期内使用,也能有效防止吕德斯带的产生.

  • 控制冷轧变形量:通过精确控制冷轧变形量,可以有效地控制材料的屈服平台,从而减少或消除吕德斯带的产生.

  • 预拉伸处理:在退火后进行适当的预拉伸处理,可以消除材料拉伸时的屈服平台,从而消除在冲压时产生的吕德斯带纹.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吕德斯带的产生,提高产品的表面质量和使用性能。

     
     
来源:CATIA模具设计应用
材料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6-15
最近编辑:22天前
恒拱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6粉丝 26文章 494课程 1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