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好书推荐 | 《高通量多尺度材料计算和机器学习》

14天前浏览902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本文介绍了材料基因工程,该领域运用生物学基因组学方法和高通量计算平台加速新材料研发。通过高通量实验、计算和数据库三大技术,结合AI、机器学习,实现了材料的精准设计。以美国海军材料升级为例,展示了其实际应用效果。同时,探讨了数据整合、实验与计算结合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作者杨小渝在材料基因组高通量计算领域有丰富经验。

        

发展背景

几乎任何科学都和物质相关,物质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当期被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就成为了材料。如今材料学已经和物理、化学、数学、信息、力学和计算科学等学科的深度交叉,称为前沿的热门研究领域,如何寻找更硬、力学强度更高的材料成为了当今时代的刚需。

材料基因工程就是这样的一种技术手段。材料基因工程是一个借鉴生物学基因理念的颠覆性前沿技术,旨在加速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其核心任务之一是构建材料的高通量计算设计平台。采用类似于生物领域中的基因组学方法,通过大量的计算来预测和设计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从而全面加速材料从设计到工程化应用的进程,大幅度提高新材料的研发效率。这意味着可以更快地将新材料推向市场,从而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通过对材料结构(或配方、工艺)与性能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材料基因工程可以精准调整材料的原子排列或配方,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而这一领域的发展促进了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学等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了创新思维和方法的产生。

不仅如此,材料基因工程使得针对特定应用需求定制材料成为可能,比如在能源、环境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和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与传统的材料研究相比,材料基因工程更加依赖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以发现新的材料组合和优化现有材料的性能。它还关注材料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寻求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研究领域,各国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在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技术核心

       


高通量实验、高通量计算和材料数据库是材料基因工程的三大核心技术。包含从微观、介观到宏观等多尺度的集成计算材料工程,经由高通量计算模拟进行目标材料的高效筛选,逐步发展为人工智能与计算技术相结合的智能计算材料方法。通过对海量实验和计算数据的收集整理,运用材料信息学方法建立化学组分、晶体和微观组织结构以及各种物理性质、材料性能的多源异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发挥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材料领域知识的双驱动优势,运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探寻材料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作为科学研究第四范式的数据驱动在材料科学和技术中的引领作用也越来越得到科学家们的普遍认可。


       

应用实例

       
   

美国海军认识到,某些飞机最终需要进行材料升级,以提高性能,减少昂贵的零部件更换和检查次数。其目标是将表面可硬化不锈钢用于轴承应用。当时还不存在这样的材料,这促使海军通过小企业创新研究(SBIR)的资助发布了一份征求建议书。

海军和下一代航空机队的直升机、喷气式飞机和其他飞机的某些部件中的现有轴承部件很容易受到储存过程中的湿气或操作过程中的蒸汽引起的腐蚀。轴承表面积聚的水沉积物和腐蚀性介质可能导致点蚀,点蚀可能成为早期故障的起始点。目前,缺乏既能为这些应用提供必要性能又能在轴承表面提供不锈钢性能的高性能轴承材料。因此,经常需要其他防止腐蚀的方法,如掩蔽、浸入油中/将轴承封闭在大气中等,这增加了系统的时间、成本和/或重量。

尽管当时这不是问题,但海军预计这可能会发生,并采取了缓解和先发制人的措施。必须制造一种新的钢,以满足这些轴承应用的要求,但材料需要具有足够的机械性能组合,并且也是不锈钢。

QuesTek开发了N63钢,满足了海军的要求。这种新型合金是一种可氮化不锈钢,适用于轴承、齿轮和其他磨损关键应用,表现出高表面硬度、疲劳寿命、耐热性、芯部强度和延展性的独特组合,包括低温。QuesTek利用其ICME方法,修改了微观结构概念,研发了Ferrium N63,其具有如下特性:

  • 可氮化,表面硬化性高;

  • 强度和韧性的优化组合

  • 高淬透性,实现稳健的热处理

  • 持续更长时间的高温下,保持工作稳定性

然而,对于企业级新材料研发,面临着如何避免数据碎片化,整合、研发或改进新材料研发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离散数据、代码、模型和算法等,从而实现团队共享的问题;面临着如何将高通量计算、高性能计算、机器学习等材料信息学方法和技术更好地与实验相结合加快新材料研发等问题。对于面向科研的材料计算,面临着如何不需要下载、安装、编译软件,不需要担心计算集群和机时,直接采用浏览器开展计算,计算完毕直接形成数据库的问题;面临着课题团队的机时、存储、作业、任务、数据等的集中统一管理问题。本书就是针对相关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指南。


     

目    录    

     


       
       
       
       
       
       
       
       
       

←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


     

精彩样章      
   

     


       
       
       
       
       
       
       
       
       
       
     

作者介绍      
   

     


 


吴杰


杨小渝,博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现为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杨小渝研究员的研究成果和创新体现了多学科,跨领域的特点。目前主要从事材料基因组高通量材料集成计算、材料多尺度模拟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以及材料第一性原理计算数据库的建设。曾参与了十多个英国政府及欧盟框架项目的研发,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以及如何沿用国际化的方法和模式系统地开展交叉学科项目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国际重要期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著有三部英文学术著作;同时还担任国际期刊主编/国际学术会议审稿人。2011年获由教育部,科技部举办的第五届“春晖杯”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10年经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遴选,获“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身份(放弃赴港,直接归国)。

   
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发表评论,点赞留言。
来源:STEM与计算机方法
疲劳化学航空UM理论自动驾驶材料多尺度数字孪生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5-19
最近编辑:14天前
江野
博士 等春风得意,等时间嘉许。
获赞 17粉丝 13文章 17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