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好书推荐 |《高速铁路轨道动力学程序设计》

14天前浏览1255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本书讨论了高速铁路发展背景、科技研究和轨道工程重要性。中国高铁领先世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轨道工程是关键,面临技术创新挑战。雷晓燕教授专研高铁轨道动力学,提出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程序,强调模型合理性、算法精确性和工程实用性。该书为轨道交通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背景    

高速铁路以其迅速、高效、安全、全天候及环境友好等特性,已经成为航空、水运、公路和铁路这四种主要交通方式中,最经济、最有效和最环保的运输选择,它也是解决我国交通需求矛盾的优先发展目标。自21世纪开始,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速度惊人,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截至2021年底,中国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超过4万公里,位居世界首位。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不仅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高速铁路的建设还带动了信息、材料、能源、制造等领域的高新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制造业、建筑业、农业、能源工业、旅游业等行业的繁荣发展。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速铁路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轨道工程是高速铁路、普速铁路、重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以及磁悬浮铁路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轨道-路基系统、轨道-桥梁系统和轨道-隧道系统的结构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维护、安全保障以及与环境的协调技术。高速铁路的轨道工程是国家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建设、运行维护、安全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正在从大规模的设计和建造逐渐转向检测维护、运营安全保障和运营品质提升。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技术的发展,引领国际轨道交通的发展,我们需要深入系统地总结我国高铁轨道工程的技术经验,解决建设和运营中的许多科技难题和挑战,明确其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把握前沿发展方向,规划布局并推进关键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创新,以更好地支持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研究

       


随着列车速度的不断加快、列车数量的密集度增加以及运输负荷的持续上升,列车与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随之增强,这导致了轨道结构的病害频繁发生。为了适应这种铁路发展的变化,全球各国都在加强技术创新,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和科学管理方法于轨道交通中,因此出现了许多新的轨道结构型式和特殊用途的特殊轨道,例如德国的博客板轨道、双块式轨道,中国的 CRST III型轨道、75kg 重型轨道,以及用于减振降噪的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和嵌入式轨道等。


轨道动力学是轨道结构设计和制造的基础,在轨道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高速列车在轨道上行驶时,机车车辆与轨道结构通过轮轨关系互相关联、互相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动态耦合系统。在研究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时,不能简单地将线路视为外部干扰。同样,线路也不存在独立于列车的激扰特性。因此,在分析列车和轨道结构的动力特性时,必须将车辆和轨道结构作为一个耦合系统进行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中,主要使用商业软件和自编软件。商业软件,如 ANSYS、ABAQUS、UM 等,尽管功能十分强大,前后处理能力出色,但是只能处理一般的、带有共性的工程技术问题,对行驶于随机不平顺轨道上的列车引起的车辆-轨道耦合振动则无法处理。因此,深入研究列车-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更多地需要依靠自编软件。


       

本书特色

       


作者将部分编制的车辆-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程序加以整理、补充和完善,增加程序模块说明和注释,并给出源程序和计算实例,在构建各种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算法及程序设计时,特别注重模型的合理与简易、算法的精确与高效、软件的易读与可移植,以及程序的工程实用性。


       
目    录        
       


           
           
           
           
           

← 左右滑动查看本书目录 →


       
精彩样章        
       
       


           
           
           
           
           
           
           
           
           
           

← 左右滑动查看精彩样章 →


       
购买链接        
       
       



       
作者介绍        
       
       


   


雷晓燕


雷晓燕,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大学铁道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大学铁道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1994年奥地利Innsbruck大学访问学者,2001年日本九州工业大学客座研究员,2007年美国Kentucky大学高级研究员。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国家、省部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招标、教育部、铁路总公司、江西省科技发展计划及企事业委托合作项目等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5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2018年)、铁道科学技术一等奖(2011年)、铁道科学技术特等奖(201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授权发明专利1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项,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工程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主要研究方向为高速铁路轨道动力学,轨道交通环境振动与噪声。


     
      
来源:STEM与计算机方法
Abaqus振动航空轨道交通建筑农业UM理论自动驾驶材料数字孪生人工智能ANSY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5-19
最近编辑:14天前
江野
博士 等春风得意,等时间嘉许。
获赞 17粉丝 13文章 17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