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电子开发工程师到35岁,到底该如何抉择?

7月前浏览612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电子工程师职业发展面临年龄挑战,35岁后需考虑转型。年轻工程师追求商务经验以备创业。网友建议转向系统架构、项目管理或管理层。35岁以上工程师应利用经验担任管理或架构师。互联网公司偏好年轻员工因需高强度脑力。也有观点支持35岁以上工程师创业或晋升管理层。    

    
第2203期

有人说工程师是一件很艰苦的工作,年轻的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日常工作中的挑战,以及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而加班,对于中国的电子工程师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随着年龄的增加,对这种高强度工作的承受力会减弱。因此,如果一个工程师到35岁还不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做到团队领导的位置上,而是身陷具体的工作之中,他必然会感受到来自精力更充沛的年轻人的竞争压力。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速发展的电子业中充满了机会,很多年轻工程师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初创公司,自己做老板。而他们通常认为,单纯的工作即使是在跨国公司中工作也会使自己的视野受到限制。因此,很多年轻的工程师会将销售、市场营销作为职业发展下一步的选择,希望藉此在35岁之前获得更多的商务和公司运作方面的经验。



下面来看看网友们的观点:


网友:这是一个我想了很久问题,很多人曾经问过我你准备一直做这个行业么,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说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最近我有一些想法了。


这段时间项目有些多,虽然坚持加班加点搞的也差不多了,平静之余不免想到下次任务更多怎么办,毕竟人精力有限,难免会犯错,况且项目周期很短,基本上一个星期,半个月就要拿下,否则商机不等人 ,累过之后状态明显不是很好。


应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确实动手速度变慢了,熬夜能力不行了。但是,经验丰富了,想问题全面了,动手成功率更高了,可以向其它领域拓展的空间更大了。


我有点不理解,为什么一直到35岁还在搞单片机软件,难不成没有ARM、DSP、FPGA之类的工作需要你去承担?


就我对DSP的粗浅认识来说,单就DSP软件,如果上了RTOS操作系统,那么在单片机上采用的编程技术就要有很大的转变,如果自学并完成一个DSP软件项目的话,半年时间恐怕是不够的,如果是一个人的话,基本很难满足工期要求——即便你是个单片机软件高手。


我的意思是,学无止境,工作的需求也没有止境。如果十几年都在拷贝粘贴代码,我想说,你早该放弃这个工作了。除非你是个不喜欢挑战、不想变化的软件工程师。


软件这个行业本身就是充满变化、日新月异的工种,是永远都在推陈出新的行当。如果说干软件的还觉得无聊,还要费心劳神地琢磨自己该干什么,这是我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的事情。


最后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要注意与时俱进,很多人年龄大了会变懒,因懒导致的结果他们当然不敢承认,其他的不过都是托词而已。


网友:35岁以后不是不可以干了,而是说35岁以后做开发的人很少。有这么几个原因:


1、在做2、3年之后也就不会有什么新东西了,每天在做的都是一些重复的工作,所以很多人都说高级蓝领。


2、在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很多人会转向系统架构或者项目管理的方向,写代码之类的工作都留给年轻人去做了。


3、在做一定时间之后,工资增长水平会减缓。比如说,一个没有经验的月薪可能在2000元左右,而一个有3年工作经验的月薪可能在8000左右,而一个有5年工作经验的月薪可能在10000左右,所以说,单从开发人员的职位来说,一个公司不可能为一个高级蓝领开出太高的价格,所以很多都转向系统架构或者项目经理,因为这才是一个既能体现内涵,又能赚钱的位子。


而这个问题要是在前几年说,还真成立。不过要是拿到现在来说,35岁以上的也渐渐多了起来。


网友:我想说一下我的现状。


首先,本人工作3年多,硕士毕业,目前29岁。


一年半的时候,被提升为研发小组的主管,几个月前被提拔为前端团队的主管,组内人员不到10人。


坐到主管位置后,基本就没什么重复的开发任务了,来了新需求,参与评审把关一下,任务分配给小弟就可以了。


由于要对接多个项目的前端工作,平时主要是控制研发时间和质量。


团队理顺了,我也就清闲了。每天看看新闻,研究一下新技术,刷刷头条。如果碰到难题,自己公关一阵,出个方案,写点demo交给小弟即可。完全是养老状态。


实在闲的无聊,出去面试了几家公司,offer也都发了。但现在的公司极力挽留,加薪给股票的,也就留下了。


目前还是很清闲。


35岁之后我没发言权,但是那时候还在研发一线的,不是能力不行,就是十分热爱编程的大牛。


如果还在从事IT,晋升路线无非两种:管理;技术。技术到最后架构师,管理到最后研发总监。


互联网公司的平均年龄一直都维持在24-28岁是有原因的。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岁数大了真扛不住,还有家庭要照顾。


公司为什么还要一帮像我这样的闲人呢?很简单,我们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年轻时,加班熬夜付出很大代价得来的。


网友:这个职责现在还有比较有希望的,毕竟是一个科技时代,35岁以后已经算是一个资深的开发工程师的,按照现在时代的发展,完全可以自己创业。


我也是开发工程师,有时候我真的不想对别人说,因为太多人对这个职业有很深的误解,比如坐着坐着就死了啊之类的。其实就是吃青春的饭,做的越久越资深,因为每次都要学习很多先进的热门的东西去跟上潮流,提高效率,三十五岁一般不是公司老板,就是在国企,很多都在管理层。


因为三十五岁,资格很老,一般的公司给不起毛爷爷,不敢收的等等的,如果说,三十五岁的开发人员失业了,那他的想法一般都是想出家了,看破了代码,看淡了数据库,已经没什么可以让他感兴趣的东西让他去学习了。当然不否定的确很累,也很屌丝。


来源:电磁兼容之家
电磁兼容电子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5-19
最近编辑:7月前
电磁兼容之家
了解更多电磁兼容相关知识和资讯...
获赞 25粉丝 144文章 2064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052驱逐舰诞生记:吸取马岛教训 解决电磁兼容

第2207期解决卫星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 1991年8月28日,052型首舰“哈尔滨”号下水,1992年,在没有安装燃气轮机的情况下开始进行试航。作为国产第二代驱逐舰的首舰,“哈尔滨”号的试航牵动着国内众多设计生产单位的心。在试航期间,052型舰的总师潘镜芙领衔,各主要作战系统的研制单位、造船厂也派出相关人员,全程跟踪“哈尔滨”号的试航。 潘镜芙总师在设计052型舰时,按系统工程观点进行创新设计,大胆采用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建立了陆上试验场,所有新设备在陆上试验合格后才能上舰。他重视武器系统的对接调试,每次都亲自主持,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在海上试验中,潘镜芙也密切注意舰上各系统的运行情况,尤其是雷达和电子系统的运行。 052型导弹驱逐舰电子设备众多,各种天线林立,如何使舰上的电子设备不互相干扰,达到协调相容,是设计时就一直重视的问题。潘镜芙总师在上层建筑和舰桅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了各雷达的电磁兼容性,尽量避免相互干扰的情况发生。 在上世纪80年代,英阿马岛战争的教训尤其深入人心。海战中,英国海军的防空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装有先进的雷达系统和“海标枪”舰空导弹,却被阿根廷空军的“飞鱼”导弹击沉了,其主要原因,就是42型驱逐舰的电磁兼容性没有解决好。该舰卫星通信时,雷达就不能开机,一开机卫星通信系统就无法 正常工作。在遇袭当天,“谢菲尔德”号就是在与英国伦敦进行卫星通信,舰长命令雷达关机,结果就在此时,阿根廷攻击机接近英国海军编队并发射了“飞鱼”舰空导弹,缺乏早期雷达预警的“谢菲尔德”号来不及拦截,中弹沉没。 052型舰也装备了与42型类似的大功率卫星通信系统,这在我国水面战斗舰艇上是第一次。尽管在设计时也考虑到了克服雷达干扰的问题,但“哈尔滨”号试航后第一次调试,仍然发现了问题。舰上各部雷达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做得还可以,开机试验时没有发生大的电磁兼容问题,但雷达和卫星通信的互相干扰仍十分严重。潘镜芙翻阅大量国外技术资料和专业书籍,寻找国内外对于电磁兼容问题的最新解决方案。他还带领一个小组寻找干扰源原因和途径,提出改进的措施。 当时正值酷热的夏天,60岁的潘镜芙奔波在上海、南京、石家庄,在各个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反复观察试验结果,但几次试航,电磁系统的海上联调总是不理想。有人认为,卫星通信系统的问题太难,舰艇与距离自己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卫星直接通信,稍有一点杂波就可能使信号中断。反正这个问题难度很大,就不要硬磕了,以后让海军制定条例,规定必须两舰组成编队前出就可以了。但潘镜芙仍不罢休,组织攻关小组,亲自参加,分析抗干扰设备效果不佳的各种可能原因,把它排成队,然后一条条、一点点进行筛查测试,终于在数百条可疑原因中,发现了关键原因,找到了干扰源。经过几天的研究,制定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再次进行调试,干扰源消失了,卫星通信和雷达可以同时开机。来源:电磁兼容之家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